徐 春,曾书君,陈丽萍,陈惠新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1)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即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病变导致出血,包括胃肠手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认为其与老年人的消化道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变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因为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有关,且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迅速,病程凶险[2]。临床也有报道上消化道出血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3]。为进一步了解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今后临床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出现呕血、黑便或血便,伴有头晕、乏力、出汗、心慌等循环较差的临床症状;(2)粪便潜血试验(+)或呕吐物隐血试验(+);(3)实验室检查显示红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值均下降;(4)胃镜检查可见出血病灶;(5)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内镜下对出血原因不能准确判定者;(2)治疗方案和临床资料缺少者;(3)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咯血,鼻、咽、喉出血误吸导致的黑便患者;(4)动物血、铁剂、铋剂等食物和药物导致的黑便患者;(5)下消化道出血者。
1.2研究方法 查阅患者病案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出血方式(呕血、黑便、呕血+黑便、便血)、胃镜、内镜下止血、外科介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等信息,分析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不同年龄段[青年(<40岁)、中年(40~60岁)、老年(>60岁)]以及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
2.1总体临床特征分析 (1)366例上消化道出血男性282例(77.05 %),女性84例(22.95 %);(2)年龄14~90岁,平均年龄(56.7±15.6)岁;(3)出血方式:呕血46例(12.57 %),黑便173例(47.27 %),呕血加黑便130例(35.52 %),便血17例(4.64 %);(4)病因:十二指肠溃疡122例(33.33 %)、胃溃疡83例(22.6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0例(24.59 %)、复合性溃疡36例(9.84 %)、胃癌14例(3.83 %)、胃黏膜损伤10例(2.73 %)、其他病因11例(3.01 %);(5)内镜下止血124例(33.88 %),转入ICU治疗15例(4.10 %),外科或介入11例(3.01 %),死亡7例(1.91 %),Hp阳性(+)101例(27.60 %)。
2.2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青年、中年男性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女性(P<0.05),老年死亡率高于青年、中年(P<0.05)。病因构成:青年、老年以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最高(P<0.05),中年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构成比最高(P<0.05)。各年龄段内患者出血方式、内镜下止血、转入ICU、外科或介入治疗、Hp感染等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n( %)]
2.3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不同性别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方式、内镜下止血、转入ICU、外科或介入治疗、死亡、Hp感染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构成女性复合性溃疡比例高于男性(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分析[n( %)]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伴有休克的临床表现,该病病情发展凶险,病死率高[4]。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等,病情严重者在短时间内有大量呕血,危及生命。根据患者出血病因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和非静脉曲张性,非静脉曲张性占上消化道出血超过80 %,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损伤、胃恶性肿瘤等[5-6]。近年来,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也上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进一步了解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收集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患者年龄14~90岁,平均年龄(56.7±15.6)岁;青年51例,中年160例(43.72 %),老年155例(42.35 %);可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病因分析:十二指肠溃疡122例(33.33 %)、胃溃疡83例(22.6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90例(24.59 %)、复合性溃疡36例(9.84 %),可见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以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主,与Wang等[7]学者研究基本一致。青年、老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年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主。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与其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多数患者存在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且压力较大。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我国乙型肝炎患者较多,伴随病情的发展与加重,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老年胃癌患者占7.74 %,较中青年比例增高,主要因为:(1)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胃体胃窦交界上移,腺体发生萎缩,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2)老年患者的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溃疡难以愈合,并且老年患者多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细胞坏死、再生等反复发生,溃疡逐渐癌变。
本研究显示,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282例(77.05 %),女性84例(22.95 %),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患者酗酒、饮食不节等有关,与既往研究一致,男性是酗酒的高发人群,而酗酒又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危险因素[9-10]。但是本研究显示,病因分析中女性复合性溃疡的比例较高,占20.24 %,可见女性患者常合并多处消化道溃疡,与Czernichow等[11]学者研究一致。同时本研究显示,7例死亡患者中6例是老年人,死亡率高于青年和中年患者,分析原因:(1)巨大溃疡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因血管受到侵蚀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能原因是老年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直接损伤胃黏膜,或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促使黏膜受损;或者可能因为老年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且老年患者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分泌的前列腺素本就较中青年减少>30 %。这就要求老年患者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同时要适当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预防出血,降低死亡率[12]。(2)老年患者动脉硬化加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减弱,凝血机制障碍,导致胃黏膜发生慢性缺血、缺氧,损伤胃黏膜,发生糜烂、出血。该类患者一旦发生出血,止血难度较大,再出血率高,增加死亡风险[13]。(3)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突出因素导致各脏器缺血、缺氧、血容量不足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增加死亡风险。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常见病因是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其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对于老年消化道出血患者要控制出血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