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1-04-28 17:00喻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素质心理健康

喻晨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是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前提,中小学教师面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职业特殊性、特殊发展时期的冲突应具备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情绪疏导方式,以及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只有构建体系,完善机制,自我调适,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0-0069-03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师心理健康是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前提,只有身心健康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教师人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对学生学业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人格结构一直是人格研究领域里经久不衰的主题,有大量研究者热衷于这一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并将理论研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教师的人格特性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并对学生学习力、班级凝聚力、个体身心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班主任。一个具有适度外倾性和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强,情绪稳定性高的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提高学业水平。反之,如果教师外倾性和开放性过高或过低,宜人性和责任心均不高,情绪稳定性差,神经质的教师很有可能无法胜任事务繁杂、工作压力大的班级管理工作,或者容易将负性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二)家庭因素

教师都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承担着多重身份和职责,其身份角色可能同时是父母、是爱人、是儿女,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建构之下,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情绪稳定性。

一个长期处于家庭关系紧张、冷漠、失调状态下的教师,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情绪波动喜怒无常,言语刻薄或无心顾及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低自我效能感也会引起过早产生职业倦怠疏于班级管理,情绪稳定性差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具备和谐稳固家庭支持环境,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气氛良好的班主任,可以更为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乐观向上的职业形象也会带动学生自信、阳光、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力,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业水平健康成长,维持一种家庭工作良性循环。

(三)社会因素

首先,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备受社会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遇到所谓“不公”待遇时,采取极端且不冷静的处事方式,在不了解真相的时候容易激化矛盾,盲目拨打市民投诉热线,力求“帮助”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冲突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更关注学生在此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往往忽略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是否因为冲突事件本身产生情绪波动和变化,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大大影响教师心理健康,从而影响日后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要切实考虑教师的需求,提升教师的福利保障水平,社会地位等。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如果不能得到必要的满足,晋升门槛过高、同级别竞争过于激烈、职称评定、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都会使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或是心理压力过大。

要纠正社会传统错误观念,客观看待教师职业,教师也是普通人,并非十全十美没有缺陷。积极关注教师心理需求及变化,给予适度的宽容和心理疏导,理性看待师生矛盾、家长投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处理投诉或冲突事件,避免偏袒其中一方激化矛盾,或无原则退让引发教师负性情绪。

(四)学校因素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学生,以及开展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除了承担本专业教学,更多精力要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各种班队会课、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卫生、考勤记录、各种统计上报、各类评选竞赛、家长沟通反馈等,所以班主任所面临的职业压力显著高于普通学科教师。

教师长期处于繁杂事务性工作中,要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市区竞赛、校内外专业研讨、评课说课、撰写论文、职称评定等,时而需要应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性事件,时而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投入。有些学校甚至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出现一人兼任多班教学工作,势必给教师备课授课、业绩考核增加了难度,也使得教师不堪重负。

一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关于教学心境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教师在调查中选择了焦虑、紧张等消极主导心境,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压力过大。认为教学压力较高的教师占47.3%,很高的占13.2%,认为无压力的仅占3.1%。

学校应依据师生比合理设置岗位和课时,确保定级、评优、晋升的公平、公正原则,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以确保教师可以专注于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提升职业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改善和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人格测试及职业健康测评

师范生从毕业到入职选拔手段过于单一。以小学教师为例,仅以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综合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及普通话考试合格即可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目前该行业并未涉及任何类型的人格测评作为择业参考依据。近年来,多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在8%~47%,56.6%的教师表示自身感到压力,存在心理问题,4.9%教师甚至构成心理疾病。

虽然五因素模型理论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不同意见,但“大五”人格测试依然广泛应用于很多职业测评领域。如果师范生在选择教师职业之前,对自己人格特征有初步了解,例如从自身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以及开放性几方面,衡量是否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将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而避免因为人格因素引发的职业心理问题。

霍兰德职业倾向(兴趣)测验SDS是根据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而成的测评工具。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人们从事感兴趣的职业可以创造更高的业绩水平,提升职业幸福感。面向广大师范生开展霍兰德职业倾向(兴趣)测验,使之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特点与教师职业特点的匹配程度,将有助于大学生、研究生更好地择业。

(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

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针对教师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学会如何进行心理调适,释放自身压力,改善负性情绪,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应为教师搭建平台,开展团体或个别辅导,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排除来自教师自身、家庭、社会角色、工作压力、人际交往、上下级关系等各方面的困扰,开展早期干预,以免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辅导应建立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之上,聘请经验丰富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定期开展咨询或辅导,遵循职业伦理道德规范,注重保护教师隐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以免增加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三)成年中期个性发展与调控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会经历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几个不同的个体心理发展时期,不同时期有着各自心理发展特点,同时也给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影响。

成年中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教师在这长达几十年的年龄跨度之中,先后经历了事业高峰期、职业生涯高原期、成就平和期。大多数人会经历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婚前期、生育前期、家有儿童期、家有青少年期、子女离家期、家庭后期几个阶段。所以教师在成年中期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冲突、压力也是最多、最大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积极调控,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教师需要了解自身发展规律及个性特征,正确看待成年中期所要面对的“繁衍感”“停滞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因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导致无法接受00后、10后的行为与观念,或者因此而产生矛盾冲突。当教师面对生活事件频发,无力感和挫折感倍增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往往转化为“语言暴力”将负性情绪宣泄到学生身上。究其原因,教师容易把自身对人际关系、经济现状、家庭氛围、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满,以“语言暴力”的方式投射在无反抗能力的学生身上,以获取短暂的压力释放,平衡心理状态。往往在情绪平复过后,又将内疚、自责、补偿等行为再一次投射在学生身上,致使很多学生时常感受到教师“喜怒无常”却又不知所措。现实中,很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想要为自己申诉,却又时常被教师认定为“顶嘴”或不尊重老师,学生为了避免遭受更为严重的惩罚,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压抑心中的苦闷,严重者甚至出现焦虑、抑郁和厌学倾向。

一项关于校园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学生均有超过5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校园中语言伤害作为亟待解决的校园伤害,可见它对学生身心产生的影响之大。教师语言暴力类型调查显示,有37.5%小学生选择了讽刺刻薄,有超过42%的中学生和高中生选择了过度批评。

由此可见,教师的情绪稳定性、积极评价、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师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应当采取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寻找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开展自我疗愈,而非暴力性语言。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教师人格特质及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89-90.

[2]黄远平.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研究[J].品位·经典,2020(4):124-125.

[3]王琳.當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名师在线,2020(5):7-8.

[4]刘茹.校园教师“语言暴力”个案调查研究与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3(1):205-20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44)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教师素质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