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诗琪 叶黎明
摘要: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发展思维、培育素养上具有独特功用,受到国内各学科的普遍关注并获得了快速发展。项目化学习重视以驱动性问题为表征的情境创设,强调为学生创造富有意义的教学体验。目前国内的项目化教学案例中,出现了情境创设偏离课程标准、忽视实效性、为情境而情境等误区。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创设应遵循真实性、复杂性和适生性原则。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情境创设;真实性;复杂性;适生性
一、 情境创设: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学科素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发展思维、培育素养方面具有独到功用,受到国内各学科的普遍关注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如我国高中新修订的语文、数学、地理等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里,都提出了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和建议。项目化学习可追溯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而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以“设计教学法”实践了相关理念。关于项目化学习的定义,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认为:“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的过程。”
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国内学者夏雪梅提出:“项目化学习是在一段时间内,学生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产生深刻理解,并能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综合多方定义,项目化学习强调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追求知识与能力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运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依托真实情境的创设。新世纪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技能的分项训练,难以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境况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项目化学习强调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采取“以终为始”的方法,确定项目的评价标准,创设理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般而言,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创设具有以下功能:(1) 联结真实世界,使学习更具现实意义;(2) 复杂的情境有利于知识建构,促进综合能力发展;(3)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自律行动能力。而合理情境的创设是落实项目学习理念的关键,离开真实的情境,探究、互动、迁移和反思都失去了行动的土壤。
二、 项目化学习中情境创设的三大误区
作为一种外来的学习模式和课程形式,项目化学习进入国内,也一定会经历接受与转变的一些困难,诸如概念理解的偏差、实践的水土不服等。有的教师在尚未透彻理解项目化学习依托的教育背景与理念、内涵特征与操作方法的情况下,便跟风尝试,收效甚微。从目前国内的语文教学来看,项目化学习在情境创设上存在以下一些误区,值得重视。
(一) 偏离课程标准
项目化学习中的情境创设常以驱动性问题来推动项目进展,具体情境的意义在于连接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促进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最终促使知识的现实化。然而,目前部分项目化学习的情境虚假化,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科内容的学习,导致语文味的丧失。有些教师肆意发挥想象,创造出不存在的场景,或是生搬硬套地拼凑,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说意义寥寥。
例如,有教师在设计《西游记》项目化学习时,创设了一个创业情境,以“在唐僧师徒四人中选择一人做你的创业伙伴,你会选择谁?”作为探究任务。且不论这种“穿越式”的问题能否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光是“探究《西游记》里哪一个人物的性格更符合现代社会对创业者性格特质的要求”这一著力点,其学习意义就令人怀疑。
无论课标还是教材,都强调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涵养文化并形塑三观。而上述的项目化学习是否与《西游记》这类名著导读的课程目标相符?对于经典文本的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承、古典长篇小说阅读经验的建构以及阅读策略的学习,究竟有怎样的帮助?也许设计者自己都没法回答。而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是每一位教师在设计项目时首先应该考量的问题。
在西方,项目化学习一直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情境的设计并非只为标新立异,只为激发兴趣,关键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需要。项目化学习从来没有改变其服务课程学习的宗旨,它转变的是课程学习的方式。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把手段当作目标,把仅仅改变学习的方式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全部,拿有趣当有效。
(二) 过分追逐热点而忽视实效性
出于贴近生活的考虑,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会去关注社会热点,于是就出现一种情境创设的潮流——什么东西热,情境就结合什么。疫情热,就出现“疫情+情境”;扶贫热,就出现“扶贫+情境”;二胎热,就出现“二胎+情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有教师设计了贾宝玉因家宴上食用野味而患上新冠肺炎的情境,要求学生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贾宝玉可能传染的五个人名单并说明理由;创设了贾府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五人领导小组的情境,要求学生确定组长人选、组员名单,并解释理由、猜测应对措施。可能该教师的初衷,是通过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去了解《红楼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从热点捕捉、任务设计的新颖性和设计意图来说,这个课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揣度这样的项目的学习结果,也许就会有另一番判断。如,从传染病的传染路径入手,能否推进学生对以贾宝玉为中心的人物关系的梳理?换言之,传染病的传染关系能否增进学生对书中人物之间的伦理、阶层、情感、交际等诸多关系的梳理与探究?我们以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此外,猜测疫情应对领导小组名单,从领导力和执行力的视角考察书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其真正值得探究的空间也很有限,而这种现代化的考察视角,与《红楼梦》本身的经典价值是格格不入的。至于学生能想到的应对疫情的措施诸如勤洗手、常通风、多运动之类的答案,更是与整本书阅读风马牛不相及。而该项目化学习一开始在网上热传的时候,一片叫好之声,这是当下项目化学习努力迎合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不反对语文和生活的结合,但我们需要警惕过度的迎合和生硬的结合而忘了项目化学习的“初心”:指向真实、重要、有意义的学习,指向对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一味地追逐热点,凌空蹈虚,忽视对学习实效性的检测与反思,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就难免有媚俗的嫌疑。
(三) 为情境而情境
在项目化学习中,作为贯穿始终的学习场景,情境指向真实问题解决和成果创造。但是,部分教师出现了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将情境教学与项目化学习中的情境混为一谈,甚至落入了“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主义陷阱。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为教学而设,本质上它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项目化学习中的情境是为学习而设,是通过现实世界的学科化促成学科知识的现实化。
所谓现实世界的学科化,就是创设包含相关学科内容、应用知识和技能的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如给学生提供五篇新闻稿,任务为:假如你是本届新闻奖评委会主席,要从五篇新闻稿中选出一篇作为特等奖获奖作品,你会选择哪一篇?请说明理由。这样的情境任务设计,我们称其为现实世界的学科化。
而学科知识的现实化,是指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诸方面的挑战。
因此,项目化学习中,情境、任务、目标、学习成果应该是整体中紧密相关的部分,应该一体化设计。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许多情境常被处理成教学辅助手段,其作用接近于多媒体工具。
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学习中,有教师带领学生对电视剧、电影、连环画、游戏及电子书刊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本意在于比较文本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在人物、情节呈现上的差异。但是,教师既未告知学生项目目标,也没有围绕目标设计项目实施方案与具体任务,导致情境学习最后沦为追求感官刺激的影视欣赏。
有的项目化学习中,情境创设相当于教学导入,常常是“导了个热闹”,但热闹过后,什么都没有。
有教师教学《水浒传》,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引导学生体会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豪迈风格,接着请同学们写出梁山好汉的绰号和对应的人物姓名,并出示多媒体画面——水浒人物的江湖别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小组讨论:“在众多的水浒人物中,你认为能称得上是‘英雄的人物有谁?”显然,该教师把播放歌曲和多媒体画面视同为情境创设,但此情境对于后续围绕“英雄”展开的探究项目几乎没有任何帮助,是不折不扣的“伪情境”。
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应该是以高度凝炼的驱动问题为表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真实且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所以,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应该具有贯穿性、统领性,而非情境教学中的辅助性、阶段性。过分依赖多媒体运用,追求外界物理空间环境的营造、手段的多样,而非情境与学科知识的高度关联,必然落入“为情境而情境”的窠臼。
三、 情境创设应遵循真实性、复杂性、适生性原则
项目化学习可以借鉴STEM课程设计“五步法”进行情境创设:发现,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相关问题,结合学科知识考量,使情境具有实际意义;选择,指将情境问题与核心知识结合起来,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经验,确定该问题指向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既要分析与目标、学情的适切性,也要分析其可操作性;调整,指选择情境后要对其加以调整,保证其与后续学习阶段的相关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维持学习动机;确定,指最终确立情境,增强项目化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据此,我们可以得到情境创设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 真实性
杜威认为,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参见:约翰·杜威.民主主義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思维的发展始终要在新的情境中得到迁移与强化,因此,基于知识统整、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真实的情境具有这样三个标准:
(1) 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现实世界成年人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项目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是有意义的;
(3) 能够将其运用至实际生活。这三个标准可以分别概括为:真实问题,学生视角,学以致用。当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认知经验建立起了联系,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更多的问题答案和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自我效能感。
例如,同样是以“新冠肺炎”作为项目情境,有教师在设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以媒介生活为抓手,通过具体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跨媒介情境中历练。教师列举以下信息:长辈们转发《预防“新冠”小贴士》,其中有关诊断、传播、治疗的信息真假难辨;美国一名医生声称“5G导致新冠病毒的传播”,致使英国、荷兰等国多座通信基站遭到5G反对者纵火。基于复杂的信息情境,教师设计了如下驱动性任务:设计一个“谣言辨识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用以有效辨识网络社交媒介中的谣言
孙悦.媒介即生活评价即学习反思即起点——“网络社交媒介‘谣言辨识器的设计”语文项目学习[J].语文学习,2020(9):3036。。真实的情境使整个学习过程有料、有趣和有效,帮助学生从学科学习和群体活动两个层面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真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二) 复杂性
埃里克森认为,会学的关键在于形成概念性的思维。项目化学习情境中的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原来学科学习从低阶开始并且主要在低阶学习附近徘徊的特点。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开始贯穿到最终,往往要求学生有全局性的、复杂的、策略性的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开展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建构。
情境的复杂性有这样三个标准:(1) 具有开放性,能够吸引各种类型的学生参与,引起好奇心;(2) 具有挑战性,需要完成多项任务,综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料,运用多种能力解决问题;(3) 能够直指学科或主题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能力,聚焦争议。在解决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时,运用单一知识与能力去解决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糅合、运用多个维度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情境创设不仅要涵盖学科核心概念,体现知识的复杂性,也要凸显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何种问题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多种学习实践,培育学生素养。
例如,创设“学校要建设苏东坡文化纪念馆”的项目情境,请在校学生来设计纪念馆的展厅,并让学生担任纪念馆的讲解员。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对真实情境的模拟,同时指向了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最终语文化产品的展示。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需要运用查找关键信息、把握重点章节、理解思想内涵、辩证选择与判断、展厅设计与布置、讲解的写作与练习等综合实践能力,符合项目化学习对于高阶思维与能力的追求。
又如,王岱老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之新闻专题教学设计》一课,基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设计“编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特刊”的情境任务,涉及草拟特刊策划方案、编辑版面、撰写小传及专访、写新闻评论等综合任务
王岱.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之新闻专题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9(15):915。。王岱老师试图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新闻作品,使学生在初中语文新闻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新闻阅读、写作能力及跨媒介阅读、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进而逐步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在具有复杂性的情境任务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高阶思维,走向深度学习。
(三) 适生性
恰当的情境既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更与学生认知能力、情意态度、兴趣爱好相契合,并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因此,情境应以生情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生能否在某段时间内完成,也要考虑可用的资源和学生的技能水平。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到,情境设计应该符合学生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教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也应基于学生实际生活与认知水平,全方位地考察和设计,在学生兴趣和可研究性中找到契合点。
李平老师和倪岗老师在《基于情境任务的台阶式写作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找到合宜的情境有两条渠道:一是把握学情,围绕学生的写作水平、心理特点和关注领域,挖掘兴趣爱好、学习经历、人际交往、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话题,如课例《给妈妈写回信》,即是通过观察和调研学情,选定“青春期亲子沟通”话题;二是呼应热点,从校园事件、社会聚焦、媒体热搜等方面寻找灵感,如课例《你好,旧时光!》就是从微博热搜事件“时光博物馆”中获取的灵感。
项目化学习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其中许多理念对素养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深入理解项目化学习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意义,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与特点,找到最佳的实践路径与方法。在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情境创设上,要遵循真实性、复杂性和适生性原则,凸显情境的功能性目的,促使学生把学科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真实世界中,而不是仅仅在书本上掌握它們。
(乔诗琪,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叶黎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