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琳
摘 要:生物学科是研究自然科学的,教学应围绕着核心素养,在生物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科学思维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文章以高中生物为探讨对象,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指出这门学科教学具有的问题,并在反思中提出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对策
一、 引言
传统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各个学科过度关注知识目标,忽视核心素养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在社会上立足和获取成功的能力和品格。教育改革要求彻底打破和扭转这个现象,将培养核心素养,让学生获取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高中生物教学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明确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并要通过教学完成培养目标。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极为重要,影响着生物综合素养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其这方面潜质,有意识和有计划培养,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同时让其具备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这样学生从生物课中的收获会更加全面,也能加强对生物理解,具备自主完成科学实践的能力,生物教学成效将更高。
二、 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还未彻底扭转。一些教师一边喊着改革,培养核心素养,一边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以知识目标作为重点,采取的是讲解生物知识,灌输内容的办法。生物课中教学占据主体地位,思考和自我探究空间小,学生科學探究能力自然就无法发展。这样的生物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在课堂中思考少,自然就不能发现问题,也很少能将生物与现实联系起来,不具有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与研究生物现象的能力。长期如此,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缓慢,难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这个方面能力也十分有限,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一句空话。生物教学中师生定位存在错位的问题,学生认识不到自身的主体性,在学习中缺少探究意识,无法掌握生物本质,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相对较差。生物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加深对生物的认知与理解,探究能力低下,不仅影响学科素养发展,还使其缺乏适应社会的素养,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高中生物课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重要性
一个人在社会上要生存和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就必须具备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含了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关键能力,以及必须要有的品质,如健全人格、思想修养、正确价值观等。高中生物教学要挣脱知识本位,以学科教育为契机,培养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够被生物这门自然科学吸引,形成生命观念,并且具备科学思维与理性思维,逐渐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端正科学研究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些也就是生物核心素养,其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学生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其可以自主获取生物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发现现实中的生物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以及进行实验设计与研究等,对各种生物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四、 生物课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对策
(一)加强与现实联系,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学生只有对生物有兴趣,才会生成探究意识,从而在学习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促进这个方面的能力提升。生物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与现实有着密切关联,故而应在教学中将其融入生活中。这样除了能唤醒学生经历,使其理解生物知识外,还能让学生对这门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形成主动参与这门科学并提高探究的能力。从这就能看出,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中,激发兴趣是关键,因为其为探究提供动力,能促使学生在行动、观察、分析、实验、交流中,得出结论,解释生物现象与解决生物问题。相较于虚无缥缈的东西,高中生对身边事物的兴趣更高,教师要利用这个心理创造机会,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为契机,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使其这个方面的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升。
以基因部分为例,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后,教师应引入生活中的有关话题。比如近年来热度很高,引起普遍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话题,学生对这个兴趣非常高,教师一提起这个,学生兴致高,并有探究的积极性。故而,应以现实生活中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布置有关探究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或者其他部分搜集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科学探究,在过程中实现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科学思维,提高分析与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探究基因编辑婴儿原理,还有就是说说都需要用到哪些技术,并探讨这项生物工程有哪些好处和缺点,以及谈谈其存在的社会争议,同时涉及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等。生物教学拓展到现实中,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其积极加入科学探究中,在分析、交流、探究中完成新问题的思考,逐渐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确保核心素养的发展。另外,这个部分的探究中,可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且能让其产生社会责任感。
(二)利用问题,唤醒探究意识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落实这个目标。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定建立在拥有探究意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学习整个过程中,存在这个方面的意识,才会主动投入,自觉自发地参与和完成探究,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要以学生为主,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生物教学离不开问题,其是创新与科学探究的源头,也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故而要借助于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让其思考和讨论,加入探究中。生物课中的问题设置,必须在学生思维就近发展区,防止过难打击其科学探究积极性,过简单不具有探究意义等。
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问题要有联系性,存在着逻辑关联,还要与高中学生生物认知水平保持一致,保证其够一够就能获取结果,顺利完成科学探究任务。学生在探究中往往能获得较好体验,感受到生物学习与探究的乐趣,这样就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以遗传信息表达为例,在牵扯到蛋白质合成的内容时,就可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制作动画将转录和翻译直接呈现出来。这样做既能吸引学生,使其对这部分知识感兴趣,又能使学生有了初步认知。完成这些以后,教师要通过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例如:转录与翻译过程的模板是什么?最终去向?转录与翻译过程中要有哪些原料?形成的产物有哪些?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酶?基因在此期间,究竟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这些问题将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其一步一步深入,从而弄明白这个部分内容,并获取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