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连月 于菲萍 李 鑫 牛伟华 卢星星 刘苗苗 张 迅 杨慧锋 *
(1、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全球房颤患病率约为0.51%,且随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其疾病增长将超过60%[1]。房颤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其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心力衰竭、卒中、死亡等的风险,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因此,提高社区居民对房颤的认识,引导其关注和预防房颤,号召高风险人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房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3]。然而,目前社区居民对房颤的认识有限且存在误区,预防观念薄弱,使国家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以知信行模式(KAB)为理论基础,调查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为社区开展房颤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关资料,为国家推进房颤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于2021年3-6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40 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8-75 岁的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进行日常的交流,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精神病史或有严重的认知交流障碍。
采用面对面的方法收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前,研究者向调查对象解释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保密原则,征得其同意后,采用匿名的形式填写问卷,统一指导语,对不同调查对象问题的解释保持一致。问卷当场发放,经检查填写无误后当场收回。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共7 个条目,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学业、家庭月收入、是否预防慢性病。
1.2.2 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
在参考相关文献[4-8]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结合预调查情况、专家组评定,反复修改而成。调查问卷由3 部分组成:(1)社区居民房颤相关知识,共27 个条目,均采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Likert 5 级评分法,总分为27-135 分,得分越高表明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水平越高。条目正确率=(非常同意+同意)/总人数,正确率越高说明房颤相关知识掌握水平越好。(2)社区居民房颤相关态度,共9 个条目(正向条目4 个,反向条目5 个),正向条目的5 级评分标准为“非常同意=5 分,同意=4 分,不确定=3 分,不同意=2,非常不同意=1 分”,反向条目反之。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为态度部分得分,总分为9-45 分,得分越高表明社区居民对房颤的态度越积极。正向题目的“非常同意”、“同意”为积极态度,“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为消极态度,反向题目反之。(3)社区居民房颤相关预防行为,共10 个条目,均采用“从不、有时、偶尔、经常、总是”Likert 5 级评分法,总是=5 分,经常=4 分,偶尔=3 分,有时=2 分,从不=1 分;总分为10~50 分,得分越高表明社区居民房颤相关预防行为越好。为保证问卷的信效度,经有关专家先后进行2 次修改,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在正式调查前,选择30 名研究对象进行预调查。知识、态度、行为部分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25、0.741、0.772,本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30。
(1)调查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学业、家庭月收入、是否预防慢性病对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2)分析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分析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共调查社区居民240 人,年龄在20-75岁,其中20-39 岁171 人(71.3%),40-59 岁58 人(24.2%),60-75 岁11 人(4.6%);男 性57 人(23.8%),女性183 人(76.3%)。具体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n(%)]
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总分为(96.16±16.36)(27-135)分。其中74.2%的社区居民能正确回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房颤风险,但仅19.2%的社区居民能正确回答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效率不是100%,具体见表2。
表2 社区居民心房颤动相关知识各条目回答正确情况
社区居民房颤态度总分为(28.30±2.93)(9-45)分。积极态度部分得分情况为:67.1%的社区居民认为即使患有房颤仍可以过正常的生活;82.5%的社区居民认为遵从医生的建议对房颤的治疗是有效的;83.3%的社区居民认为在社区开展房颤相关知识讲座很重要。然而,消极态度部分得分情况为:45.8%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78.3%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6.7%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定期复查很浪费时间;40.4%的社区居民认为服用抗凝剂的注意事项太复杂;54.6%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抗凝治疗的治疗非常漫长。
社区居民房颤预防行为总分为(30.04±6.86)(10-50)分。其中,34.6%的社区居民从不监测脉搏或心率;60.8%的社区居民从未佩戴过监测脉搏或心率的电子设备;40.8%的社区居民从未定期做心电图;37.5%的社区居民从未参加过房颤相关的健康讲座。
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分别以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月收入的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慢性病的社区居民对房颤持更积极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预防慢性病的社区居民房颤预防行为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社区居民心房颤动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s)
表3 社区居民心房颤动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s)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内容年龄(岁)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学业家庭月收入(元)是否预防慢性病20-39 40-59 60-75男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未婚已婚离婚/分居/丧偶非医学生医学生自由职业教育工作企事业务农医务人员<3000 3000-5000 5000-10000>10000是否得分97.60±16.43 93.60±16.55 87.27±9.32 96.09±16.84 96.50±16.24 78.19±15.92 94.07±17.44 97.56±14.63 97.71±15.73 97.30±15.70 96.28±16.80 83.42±15.03 94.96±16.29 102.78±12.40 85.16±15.44 91.09±10.62 95.67±17.48 93.29±18.82 105.51±12.08 91.64±16.05 96.39±16.44 98.67±13.99 104.9±18.33 96.72±16.30 95.53±16.48知识t/F 值3.047 4.044 8.141 P 值0.049*0.019*0.000**得分28.34±2.99 28.34±2.69 27.36±3.14 27.26±2.85 28.61±2.88 28.00±2.73 28.73±2.63 27.97±2.51 28.34±3.05 28.54±3.05 28.10±2.77 27.50±2.84 29.25±3.17 27.88±2.71 28.33±2.17 29.27±2.57 27.44±3.18 28.35±3.20 28.10±3.06 28.07±2.83 28.22±2.86 28.87±3.21 28.05±2.80 28.75±2.93 27.78±2.85态度t/F 值0.583-3.106 0.313 1.120 1.826 0.885 2.602 P 值0.559 0.002**0.816 0.328 0.095 0.450 0.010*得分29.85±6.88 30.43±6.77 30.82±7.53 30.39±7.83 29.93±6.55 25.69±5.63 31.47±8.04 30.19±6.35 30.37±6.79 29.62±6.69 30.89±6.96 26.92±7.05 29.81±7.06 30.27±5.60 28.96±6.91 32.09±4.81 30.74±6.82 27.65±7.39 30.98±7.94 28.04±6.86 30.13±6.27 31.21±6.64 33.77±7.85 31.67±5.99 28.17±7.33行为t/F 值0.226 2.305 0.897 P 值0.798 0.102 0.497-0.567 0.571 7.731 0.000**4.646 0.004**0.562 0.574 0.438 0.662 3.729 0.012*5.082 0.002**4.071 0.000**
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行为总分分别作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三者均呈正态分布(知识总分P=0.079>0.05,态度总分P=0.066>0.05,行为总分P=0.431>0.05)。知识、态度、行为总分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知识总分与行为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0.337,P=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掌握水平属于中等。其中,70.8%的社区居民知晓房颤的临床症状为心悸、胸部不适感、气短、疲乏等,74.2%的社区居民知晓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房颤风险,这些表明社区居民对房颤的症状和预防有较好的认识,分析原因可能为73.8%的调查对象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然而,仅有19.2%的社区居民知晓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效率不是100%,分析原因可能为(1)社区居民对射频消融治疗了解甚少;(2)社区医务人员对房颤治疗尤其是射频消融治疗的认识严重不足[9,10],导致其在开展社区房颤健康教育中未普及射频消融相关知识。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未婚、医务工作、家庭月收入越高的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总分越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未婚、医务工作、家庭月收入越高的社区居民获得房颤相关知识的途径越多样,获取房颤相关知识的能力越高。刘璐[11]的研究显示住院房颤患者的疾病知识总分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房颤类型有关;满海红等[12]研究结果表明门诊房颤患者疾病知识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房颤类型有关;张婷[13]等研究表明门诊房颤患者疾病知识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关;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提示医务人员开展房颤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宣教对象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房颤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房颤知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房颤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45.8%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78.3%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6.7%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定期复查很浪费时间;40.4%的社区居民认为服用抗凝剂的注意事项太复杂;54.6%的社区居民认为房颤抗凝治疗的治疗非常漫长。这些消极态度可能的原因是(1)社区居民房颤知识的缺乏,使其错误理解房颤,没有认识到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其对疾病的态度不积极[12];(2)医务人员在社区开展房颤健康教育工作时,对房颤的相关知识未针对性地做更深层次的讲解,导致社区居民未意识到房颤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及日常生活中预防慢性病的社区居民对房颤持更积极的态度,分析原因可能为女性和日常生活中预防慢性病的社区居民更关注自身的健康,采取较多的慢性病预防行为,因此对待房颤的态度较积极。而刘璐[11]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的住院房颤患者对待房颤治疗的态度不同,这提示医务人员在开展房颤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宣教对象的不同特征给予针对性的关注,以提高其对待疾病的态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房颤预防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其中,34.6%的社区居民从不监测脉搏或心率,可能与社区居民监测知识的缺乏、日常监测脉搏或心率的意识不强及没有相关监测设备有关。60.8%的社区居民从未佩戴过监测脉搏或心率的电子设备,可能与佩戴相关监测设备的知识没有普及有关,李桂生[14]等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手环可能成为心脏健康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因此在今后的房颤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倡导社区居民佩戴相关电子设备。40.8%的社区居民从未定期做心电图,可能与社区居民房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因此在房颤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引导更多的社区居民重视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的重要性。37.5%的社区居民从未参加过房颤相关的健康讲座,可能与预防观念薄弱、社区房颤综合管理机制不完善[15]有关。因此,应提高社区居民房颤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并实现健康促进,促使其将相关知识转化为预防信念和预防行为[16]。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日常预防慢性病的社区居民采取越多的房颤预防行为,分析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日常预防慢性病的社区居民获取房颤相关知识的途径越广,学习能力越强,越注重自身的健康,对房颤的认知程度越高,采取的预防行为越好。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预防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提高房颤规范化治疗[17],因此,今后应加大房颤健康教育的力度,利用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途径推送针对性的房颤科普文章、视频等,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医院开展针对性的义诊、健康教育讲座,提高社区居民房颤知识、态度、预防行为,从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房颤,实现房颤的综合管理[18],降低房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