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

2021-04-26 09:34李若楠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多义义项本义

李若楠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一、引言

(一)意象图式

古希腊时期,“图式”被当作是一种固定的模板。康德认为,它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1]。心理学中的“图式”最早始于完型心理学。皮亚杰强调认识主要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莱考夫和约翰逊首先将“意象”用于隐喻分析[2]。随后,他们各自将“意象”与“图式”结合起来,提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并对其做出解释。莱考夫指出,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意象图式比起表象、心象或意象更为抽象和概括[3]。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模式,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它主要具有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4]。

兰盖克将意象图式分为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射体(TR)与界标(LM)之间存在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射体为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射体所经过的路线称为路径[5]。后来他又指出,当某个关系被侧显时,其参与者的突显度存在差异。最为突显的参与者称为“射体”,是识解为被定位、被评价或被描述的实体[6]。射体可映象式地描述为所侧显关系中的首要焦点(primary focus)。通常还需有一个次要参与者得到凸显。其作为次要焦点(secondary focus),倘若存在,则可称之为“界标”。不同表达式可具有相同的内容,并侧显同一关系。而通过选取的射体与界标的差异性,使用者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王寅指出,“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7]。简单的“现实一认知一语言”公式可细化为:现实一互动体验一意象图式一范畴一概念一语言(图1)[7]。人类在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M),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他还提到:“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关键,因为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特别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时,意象图式在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位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7]这为论述人类范畴、概念、语言如何形成提供了依据。

图1 认知的过程[7]Fig.1 Cognitive process

(二)隐喻和转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2]。它通过投射,帮助其使用者借助对具体域中事物的了解,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过程。

另一种认知世界的手段是转喻。吉布斯将转喻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使我们能够使用某种事物的一个容易理解的方面来代表该事物的整体,或它的某些其他方面,或代表它所涉及的密切相关的某件事[8]。

(三)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这种现象在人类语言中广泛存在。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不存在绝对不变性;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9]。在语言的历时发展中,词义产生变化,这就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原因。敖世翠将词的义项变化细分为四种模式:辐射型(派生义由原义产生,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连锁型(派生义再次派生出新意义,新意义与原义相关性弱)、综合型(辐射型与连锁型交叉作用)、循环型(词义演化后回归原义)[10]。

以“过”为例,其词义变化属于综合型。其基本义为“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在具体的应用,如“过去”“过来”“过河”中,由于侧显的不同,本义可以被细化为三种不同的情况。此外,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机制,又产生了12个衍生义。根据“过”的本义、本义的3个扩展义和12个衍生义,本文得到了“过”的原型意象图式、3个扩展意象图式和8个其他意象图式。通过图示法,隐喻和转喻被图式化为意象图式间的虚化和聚焦关系。本文认为,隐喻和转喻是生成一词多义的重要机制,意象图式对这一现象有着强大的解释力。

二、“过”的多义研究

通过研究,汉语多义词“过”的词义变化属于综合型。它存在一个原型意义,并由原义衍生出其它意义。其多义现象的产生与隐喻及转喻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意象图式进行解释。本文将以“过”字多义关系的形成以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为例,探索意象图式对一词多义形成过程的解释力。

(一)“过”的原型图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1]的解释,“过”的本义为“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古代汉语词典》[12]和《辞海》[13]也给出了类似的解释。

这一基本义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出现,如: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战国策·秦策三》)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过”的本义含有两个参与者及一条路径。我们将“过”动作的发出者标记为射体(TR),它是这一关系中的首要焦点。另外还存在一个次要参与者,将其标记为界标(LM),通过它可以得到射体的方位。射体经过界标,产生路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画出“过”的原型意象图式(图2)。

图2 “过”的原型意象图式Fig.2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of“guo”

(二)“过”的扩展图式

1.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

根据“过”词义的分析,上文画出了“过”的原型意象图式(图2)。但具体到使用之中,可以发现,其本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可以根据聚焦方式的不同细化为三种情况:

(1)射体从界标出发,去另一个地点或时间,得到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1(图3),如“过去”;

(2)射体从另一个地点或时间出发,来到界标所在的位置,得到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2(图4),如“过来”;

(3)射体通过界标所在的位置的过程,得到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3(图5),如“过河”。

这三种情况展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射体和界标的位置关系相同,将注意力聚焦在关系发生的不同阶段,语义会产生细微的变化。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实例,我们可以画出通过这样一种聚焦的过程,原型意象图式延伸出的三种情况(图3、图4和图5):

图3 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1Fig.3 Extended image schema 1

图4 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2Fig.4 Extended image schema 2

图5 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3Fig.5 Extended image schema 3

2.“过”的其他义项的意象图式

通过收集“过”在《现代汉语词典》[11]和《辞海》[13]中的各个义项,并进行整合,得到了“过”字除本义之外的其他义项,共12个:

往来、遍;访问、探望;从甲方到乙方;经过某种处理;用眼或脑子回忆;过去;死的委婉语;表示完毕;超过,过于;过失;责备;传染;

(1)往来、遍。该义项聚焦图式进行的过程,如“愿书万本诵万过”。射体不离开界标,路径可以循环往复地发生,不限制方向。可以得到其他意象图式1(图6)。

图6 其他意象图式1Fig.6 Other image schema 1

(2)访问、探望,如“愿枉车骑过之”。该义项聚焦射体到达界标的另一端,即移动之后发生的事件,可以用其他意象图式2(图7)对其进行描述。

图7 其他意象图式2Fig.7 Other image schema 2

(3)甲方到乙方,如“过户”。聚焦移动的事物(即射体)的两端,两端的实心点表示聚焦的位置。可以得到其他意象图式3(图8)。

图8 其他意象图式3Fig.8 Other image schema 3

(4)经过某种处理,如“过秤”。在这个义项中,界标被虚化,表示一个过程,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因此用虚线表示,得到其他意象图式4(图9)。

图9 其他意象图式4Fig.9 Other image schema 4

(5)用眼或脑子回忆,如“在脑子里过一遍”。在这个义项中,事物在眼或脑中回忆,并不存在实体的互动。界标和射体同时被虚化,因此都用虚线表示,得到其他意象图式5(图10)。

图10 其他意象图式5Fig.10 Other image schema 5

(6)过去。这里的“过去”和中心意象的扩展义1中的“过去”意义不同,表示一种完成了的状态,如“时过境迁”。这里,射体通过界标的路径被虚化,其通过后的状态被聚焦。可以得到其他意象图式6(图11)。虚线表示路径被虚化,实心的箭头表示聚焦完成后的状态。

图11 其他意象图式6Fig.11 Other image schema 6

(7)死的委婉语,表达人死后的状态,如“过世”。将人作为射体,人生作为界标,体现了“人生是旅程”的隐喻。同样可以通过其他意象图式5来表示。

(8)表示完毕,如“吃过了”。同样可以通过其他意象图式5来表示。

(9)超过。如“过期”,也可作形容词“过于”。在这个义项中,界标被虚化,并且只保留其一侧,作为一个界限。可以通过其他意象图式7表示(图12)。

图12 其他意象图式7Fig.12 Other image schema 7

(10)过失。如“苟有过,人必知之”。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内,中庸是更具有智慧的一种态度。因此,超出界限同样意味着过失。这个义项由“超过”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用相同的意象图式,即其他意象图式7表示。

(11)责备。这个义项由上一个义项引申而来,同样可以用其他意象图式7表示。

(12)传染,如“(病)过人”。移动的事物(即射体)及其路径并不具备实体,即疾病并不是一个具象的物体,也不存在一方将疾病交给另一方这一行为,因此是一种抽象概念上的移动,焦点只在于患病的双方。由此可以得到其他意象图式8(图13)。在该意象图式中,路径被虚化,表达抽象的概念;射体的两端被聚焦,体现为传染的两个对象,即传染者和被传染者。

图13 其他意象图式8Fig.13 Other image schema 8

三、“过”的义项关系和意象图式关系

(一)“过”的义项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过”的义项关系(图14)。

图14 “过”的义项关系Fig.14 Relation bet ween meanings of“guo”

可以看到,在“过”的义项关系中,既存在辐射型,又存在连锁型。因此,其词义关系属于综合型。一方面,派生义从基本义向四周放射扩大,而各派生义项间相对独立;另一方面,词义的演变从原型义开始,派生出第二义项,第二义项又派生出第三义项[10]。

(二)“过”的意象图式关系

我们还可以得到“过”的意象图式关系(图15)。

图15 “过”的意象关系Fig.15 Relation between image schemas of“guo”

通过分析原型意象图式、扩展意象图式及其他意象图式,可以看出,扩展意象图式和其他义项图式都由原型意象图式产生。通过意象图式与其余二者的关系将其他意象图式和扩展意象图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聚焦产生的意象图式,第二类是虚化产生的意象图式,第三类是聚焦和虚化共同产生的意象图式。

在“过”的例子中,扩展意象图式1、2、3和其他意象图式1、2、3属于聚焦产生的意象图式;其他意象图式4、5属于虚化产生的意象图式;其他意象图式6、7和8属于聚焦和虚化共同产生的模式。扩展意象图式和其他意象图式由原型意象图式产生,呈辐射状分布。

四、意象图式对隐喻、转喻的解释力

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关键。本文以“过”字为例,分析其词义及意象图式,并将原型意象图式到扩展意象图式、其他意象图式的发展过程分为聚焦、虚化、聚焦+虚化。

认知具有具身性,因此一个词的本义与原型意象图式多是具体的。在本文的图例中,实线被用来表示具体,虚线被用来表示抽象。因此,原型意象图式的各部分都由实线构成。在上文提到的虚化这一关系中,经过虚化产生的意象图式就有了虚线的表达,代表出现了抽象的概念。“过”的其他意象图式4和其他意象图式5解释了隐喻如何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派生义。以“过”其他意象图式5为例,其表示的意义“用眼或脑回忆”本质上是在“过”的本义上通过隐喻转化而来。这里首先涉及一个容器隐喻。在这个隐喻中,人的思维被理解为一个容器,想法被装于其中。这个隐喻基于原型意象图式的射体、界标、路径三部分关系,将三者间具体的关系投入抽象域中,形成了新的意义。

另一种理解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是转喻。转喻使我们能够使用某种事物的某个容易理解的面来代表该事物的整体,或它的某些其他方面,或代表它所涉及的密切相关的某件事[8]。在“过”的意象图式中,原型意象图式给出了“过”所表达概念的最大范围,即它的整体。通过聚焦的行为,可以得到新的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是整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性质的凸显,即意象图式中的聚焦,实际上解释了转喻的认知过程。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1、2和3以及其他意象图式1、2和3都是对这样一种认知过程描述,解释了转喻如何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派生义。以“过”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扩展意象图式1、2和3分别体现了射体从界标出发去另一个地点或事件;射体从另一个地点出发,来到界标所在的位置;射体通过界标的过程这三种情况。通过图16和图17图18和图19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后三者与图16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图16是一个整体,图17、图18、图19是整体的一部分。意象图式清晰地解释了本义的扩展义如何由本义转喻而来。

图16 “过”的原型意象图式Fig.16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of"guo"

图17 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1Fig.17 Extended image schema 1

图18 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2Fig.18 Extended image schema 2

图19 本义的扩展意象图式3Fig.19 Extended image schema 3

另外,隐喻和转喻也会共同发生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即上文中的聚焦与虚化共同产生的其他意象图式6、7和8。

五、总结

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相较于表象、心象和意象,它更为抽象和概括,并且具有体验性、抽象性、心智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意象图式由射体、界标和路径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射体与界标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射体是最为凸显的参与者,界标是次要的参与者[5-6]。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的两种重要手段,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和转喻的关键[7]。

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以上义项的现象。本文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试图探索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的解释力。“过”被分解为本义及本义的3个扩展义,12个派生义,并通过分析得到原型意象图式、扩展意象图式、其他意象图式共12个。扩展意象图式和其他意象图式由原型意象图式产生,呈辐射状分布。依据各自与原型意象图式的关系,被分为聚焦产生的意象图式、虚化产生的意象图式、聚焦和虚化共同产生的意象图式三类。聚焦在“过”的扩展义及义项1、2和3单独发挥作用。“过”的本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根据聚焦的不同,被细化为“射体从界标出发,去另一个地点或时间”、“射体从另一个地点或时间出发,来到界标所在的位置”、“射体通过界标所在的位置”三种。聚焦运动的过程,射体不离开界标、不限制方向,则产生义项1“往来、遍”的意义;聚焦射体到达界标之后的运动,则产生义项2“访问、探望”;聚焦运动的两端,则产生义项3“甲方到乙方”的意义。虚化在义项4、5单独发挥作用。界标被虚化,产生义项4“经过某种处理”;界标和射体都被虚化,产生义项5“用眼或脑回忆”。在其他义项中,聚焦和虚化共同发挥作用。虚化路径,聚焦运动完成后的状态,得到义项6“过去”、义项7“去世”和义项8“完毕”;虚化界标,聚焦其作为边界的作用,得到义项9“超过”、义项10“过失”和义项11“责备”。虚化路径,聚焦射体两端,得到义项12“传染”。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原型意象图式是一个相对具体、完整的概念。聚焦表现了整体到部分的转变,是转喻的表现;虚化表现了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隐喻的表现。二者可以单独产生新意义,或共同作用产生新意义。本文认为,在隐喻和转喻如何发生作用,将本义转化为众多派生义,从而产生一词多义现象这一问题上,意象图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猜你喜欢
多义义项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