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妮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虚实相生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其涵义涉及有形与无形、客观与主观、直接与间接、有限与无限、思想与形象等两两相对的概念,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表现的一种互补关系[1-2]。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虚实”关系的探讨,可追溯到老子和庄子,具体表现为“有与无”的思想,“有无”观点作为中国美学的基本核心,引申到艺术中用来阐述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亦对中国的绘画、书法、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种艺术精神在各艺术门类中均有不同的表现[3]。同样,将虚实美学观融入到当代平面设计中,通过设计元素之间的“虚实”对比,实现空间感、意象性和设计意境的表达,从而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空间美、含蓄美和意境美。
意境是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基础上,将欣赏者引领向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中[4]。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早已掌握虚实结合营造意境之法,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虽别无一物,但却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虚实”结合的创造手法更注重体现视觉元素的“有”与“无”,突出其动静和对比关系,如“空白”经常用于构图和表达意境,与“物象”相互生发,从而激发大众对画面空间的想象和对意境的主动营造,使设计作品产生耐人寻味的效果[5]。
在平面设计中,利用“虚实”手法可以突出意象,其“虚”是深层而抽象的,“实”则是外部而具体的,抽象与无形支配着具体和有形[6]。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融入主观情意的设计意象,注重设计师思想情感和物象之间的紧密结合,这种由抽象联想突破具体对象而营造的意象,超越了视觉和画面所赋予的有限空间,使作品实中有虚,虚中带实,“虚实”相互依存,实现设计作品外在表现与内在思想的高度统一,使受众在一种审美愉悦的设计境界中接受特定信息的传达。
古代艺术主张“虚”与“实”的有机结合,但其审美取向更倾向于“虚”之所在,追求因“虚”得“实”的审美境界。现代社会随着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交互模式的不断地产生与发展,大众审美取向也有了更高要求。鉴于此,平面设计借助技术创新,将传统的二维平面表现为三维、四维等多维空间,注重视触嗅听觉等多感官、多维化的“立体”设计,在有限的实体空间内表现出无限的视觉张力,从而给受众带来更为立体化的视觉体验。
在构图形式上,当代设计擅长空白的运用,利用强烈的虚实关系突出视觉形象。如福田繁雄的反战招贴设计作品中,见图1,将大面积的空白运用于画面,能够使主体形象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地发挥艺术价值,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凸显设计主题。
图1 福田繁雄招贴设计作品VictoryFig.1 Poster design of Fukuda's Victory
根据视错觉原理,人们常利用物体形态的大小、远近、疏密、图底矛盾空间等变化产生视觉元素的藏与露、深与浅等一系列的虚实空间变化,尤其虚实互动的抽象造型,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作品也更加耐人寻味。如福田繁雄为《UCC咖啡馆》设计的海报,见图2,画面通过一只只举着咖啡杯的手,组合成一个黑色的漩涡,象征着被搅动的咖啡杯内部。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漩涡的边缘都是一只只互相回转展开的手,设计师使用图与底相互映衬、相互隐匿的方式,使画面的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虚实相生产生的双重意象赋予整个画面无限扩展的空间感。
图2 《UCC咖啡馆》海报Fig.2 Poster of UCC cafe
运用透明材料和镂空形式表现“虚实”。由于透明包装或镂空形式能够直观的呈现商品的形态、色彩等属性,其商品形态与周围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包装的整体形象营造出虚实结合的审美趣味。如百威啤酒的包装设计,见图3,箱体的上半部分采用镂空的形式,将啤酒的瓶型裸露在外,整体形态与纸箱侧面啤酒的瓶身图案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丰富了包装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百威啤酒品牌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运用仿生包装设计表现“虚实”。包装设计中的仿生设计是对商品进行形态分析、提炼简化、抽象表述和夸张等艺术加工,最终设计出模仿其形态的商品包装,从而给人一种美好的遐想空间。如获中国南京休闲农业创意大赛银奖的花生包装设计,见图4。这款礼盒装的花生包装设计基于仿生学原理,运用透明材料,将花生置于其中,顶部开合结合花生叶片的生长姿态,以容器包装的形式展示出来,消费者在取食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会在脑海中浮现从新鲜秧苗上摘取花生的情景。由“物象”产生“主观联想”,从而唤起受众内心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有效地提升了整体包装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图3 百威啤酒的包装设计Fig.3 Packaging design of Budweiser
图4 花生形态仿生包装设计Fig.4 Peanut's bionic packaging design
随着设计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书籍设计已不再满足于纯平面的版面编排与装饰,从封面、内页到封底,借助纸张的肌理、印后工艺等多技术平台,可提升读者在阅读书籍过程中对信息层次感的感知,达到更为“立体化”的阅读体验[7]。
书籍封面封底利用“虚实”设计提升读者的视触觉体验。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籍装帧中,封面封底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读者的购买行为。鉴于此,设计师通过选择多样化的纸张,运用凹凸印刷工艺和切割镂空等表现手法,赋予书籍封面不同的视觉语境,给读者带来立体化的视触觉体验。如获评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陈达舜、蔡妙芳的著作《遇见手拉壶》,见图5。该书籍封面采用镂空叠加工艺,暗喻手拉壶的制作过程:一小块朱泥,经过匠人的巧手,一步步变成手拉壶的形状。大红色拉页衬托朱泥的原初色泽,书名烫金,与大红底色相得益彰,使书籍呈现“虚实”相生的构造景象,从形式上实现了与书籍内容的高度统一。
图5 《遇见手拉壶》(珍藏版)书籍封面设计Fig.5 Book cover design of Meet hand-pulled pot
书籍内页利用“虚实”设计拓展内涵。内页作为书籍装帧中信息内容的主要载体,将书籍的实质要素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书籍的内涵有了拓展、延伸的空间。有创意的内页设计,能够在有限的纸张呈现无限的空间意境,使读者获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7]。如弹跳结构的立体书籍设计,通过书页的开合使内页空间呈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以儿童立体书《爱丽丝的梦游仙境》为例,见图6,随着读者对书籍内页的翻动,每次都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立体场景,画面里的每个角色都会站立起来,变得鲜活、栩栩如生,互动所营造出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从而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书籍的意境之美。
图6 《爱丽丝的梦游仙境》儿童立体书内页设计Fig.6 Design of children's inside page of Alice in Wonderland
当代设计虽然传承着古代艺术虚实的美学思想,但在科技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以纸质媒体为主要呈现手段的平面设计,从信息传递方式到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已变得更为多样化。传统虚实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意境、精神和审美方面的内涵,在多元审美体验和新媒体、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的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设计美学观念的“再生”。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虚实”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西方对“虚实”的表现重在构图形式和视觉元素上强调数学关系的多少,多取其形而未传其神。在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和布景中,利用空虚来让人物充分表达剧情,通过表演把观众带入到特定的情绪氛围之中,不需要复杂的环境布景,追求“实景清而空景观”,最终获得“真境逼而神境生”的舞台效果[3]。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对“虚实”的表现是感性的、动态的把握,能使设计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当代设计中就有一些深谙“虚实”意境表达的好作品,在构图、图案、色彩、工艺材料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意韵,用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视觉语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美学意境,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实现与受众深层次的情感交流[8]。享誉中外的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擅于将水墨意境、吉祥纹样、民俗元素及东方哲学等巧思创新,运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意韵和设计之美。其《汉字·山云》系列海报,见图7,主体图形以水墨结合器物的形式,展示出“字与墨,闲逸如云”的主题,配合画面大量的留白,体现出云雾缭绕、水汽迷漫的空间之美[9]。这种“虚实相生”所产生的言外之意、形外之神,使设计与人、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充满了哲学意蕴美,反映出设计作品的精神情感,也体现出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设计观。当代设计师传承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涵,有利于立足全球化的中国现代设计价值观的形成。
图7 靳埭强设计的《汉字:山云》系列海报Fig.7 A series posters of Kan Tai-keung's Chinese Character:Mountain Clouds
在新时代经济条件下,高科技快速介入设计艺术的各个层面,人们利用现代数码技术、信息技术等创造出奇幻的虚拟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的阅读和视觉认知方式。多感官设计融合了视、触、听、嗅觉等设计体验,弥补了单一视觉表述的苍白感,调动受众的五官,将视觉与触知觉相结合,营造“立体化”的沉浸式设计体验,能够使人“用身体来感受”与作品更好地产生共鸣。如在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先生的代表作《一九九八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节目册》中,见图8,视觉就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手段,其设计运用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突出了多种感官体验,他使用一种特种“纸”进行封面设计,通过金属模板加热、压印等凹凸表现手法,使文字部分向下凹陷,观众们在触摸到这种纸张的时候唤起他们脑海中曾经有过的踏雪的记忆,也突出了冬日的盛典。而在封面的正中,则以烫金方式表现出来的深红色圣火火焰深深地压在雪地中央,这一触觉上的对比足以唤醒人脑海中的潜在记忆,也完美的呈现出冬奥会的信息。原研哉先生在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的新型纸张满足了对触感的需求,同时成功的将触觉与视觉融合到平面设计当中,引起受众者强烈的心理共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使命和理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设计中观照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很好体现。
图8 原研哉设计的《一九九八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节目册》Fig.8 The design of Kenya Hara's The Pro gramme Book of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the 1998 Nagano Winter Olympic Games
新媒体时代中,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已见趋势,可以预计智能时代一定会催生新的、多元的艺术范式,“互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新方式和新思维观念,人文科技深入融合艺术创新的“互动设计”作为多元设计形式中的一种,已融入平面设计和产品设计等设计门类之中[10]。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作品,观众的“互动”并不是必须的,而邀请或鼓励受众在创作过程中扮演某种角色的“互动设计”,能够使受众上升到一个“立体”的环境中全方位的感知设计信息,并可能成为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内容,从而实现设计作品的最终呈现。在韩静华的著作《AR奇幻植物园》中,采用AR技术,读者用手机扫描图书中的手绘植物图即可看到栩栩如生的植物3D模型,触碰这些植物还会有更多场景,比如猪笼草如何捕食昆虫、含羞草如何闭合叶片等。通过AR技术的运用,作者尝试让读者参与到阅读体验的过程中,亲自体会到互动阅读带来的乐趣,进一步与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产生互动,能让他们产生愉悦的阅读体验,从而使平面设计的信息传播价值最大化。新媒体、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加快了传统设计形式的消解,而建立多元化的设计范式,培育传承与创新并存的设计生态,对于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虚实美学思想仍然贯穿在各个艺术门类当中,通过对设计创作中虚实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拓展,我们意识到当代设计作品应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在创作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自然与人文价值并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以人文情怀、科学精神驱动设计创新,构建人类和谐幸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