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让语文学习成为寻美的旅程

2021-04-25 13:03范继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

范继萍

[摘   要]文本阅读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将身心与意识浸润在探寻美的氛围中,充分激活内在的认知思维,并关注到文本独特的抒情方式,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在情怀,有效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关键词]审美体验;自主朗读;想象画面;拓展资料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24-02

文本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很多时候,文本阅读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验文本之美理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题单元,编选的文本都包含着丰富而浓烈的炽热情怀。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性精读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涵泳品味,将身心与意识都浸润在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使他们能够充分激活内在的认知思维,更好地关注文本独特的抒情方式,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怀,真正体会文本中所蕴藏的独特之美。笔者就以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黄河颂》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自主朗读,体会博大的气势之美

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言语实践,聆听、说话、朗读、写作,应该成为语文学习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言语实践方式。其中,朗读不仅是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的重要通道,而且是其他语文关键能力提升的基础。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朗读方式。对于诗歌这一类情感饱满、真挚的独特文体,教师就需要选择契合诗歌情感的朗读方式,以使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及气势。

以《黄河颂》为例。这首诗歌雄伟苍劲、节奏明快,展现了磅礴的气势和奔放的豪情。学生在初步阅读之后,感知到了诗歌内在的豪迈气势,但这种感知实际上属于浅层感知。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唤醒自我生命体验,从而深入领略诗歌的气势呢?笔者紧扣诗歌内容与学生的原始学情,设置了以下朗读活动:首先,自主朗读,将更广阔的空间交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厘清每一句话的含义,并在出声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诗歌内在的气势。其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关注每一句诗中关键性的重音,在把握诗歌语言节奏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感悟和体验。笔者让学生在朗读之前全体起立,做深呼吸,在调整好身体状态和情感之后,再进行初步的朗读,并在深情朗读之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真实体验。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就像是在黄土高原上高歌了一曲,有的学生认为朗读这样的诗歌给人一种舒畅、通达的感觉,还有的学生将其与风格完全相反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比,从而能够更好地触摸到这首诗歌内在博大、雄浑的灵魂。在学生自主性朗读之后,笔者让学生四人為一小组,合作设计这首诗歌的朗读方式,看看哪一个小组的设计最出彩,并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朗读,将诗歌内在的情感之美完全展现出来。

中国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音乐感。精妙的语言,本身就朗朗上口。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气势。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将他们的身心与意识浸润在鲜活的文本情境之中,以更好地感知内容、领略气势。

二、释放想象,体会鲜活的画面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歌的语言相对简练,且具有鲜明的跳跃性,因此很多作者想要展现的细节、画面和情感,并不可能通过语言完整、详实地展现出来,这便会留下众多的想象空间。教师要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生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比如在教学《黄河颂》时,为了能够将黄河的形象镌刻在学生意识深处,让学生形成更加透彻和丰富的认知,笔者在学生充分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诗歌,从诗歌中选择一句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并发挥联想和想象,勾勒出其所描绘的画面,也可以从整篇入手,勾勒出一幅组图。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用感性的语言文字将自己所想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比如有学生这样写道:“群山连绵,树木葱茏,昏黄的洪流从山间奔涌而出,时而缓慢,时而激昂,碰撞在两岸的悬崖绝壁上,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轰隆隆的巨响,就像是刚醒来的雄狮,发出了一声震天的怒吼……”

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黄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母亲河的讴歌和赞美。对于学生来说,想象能够使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紧扣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组织学生围绕诗句展开合理的想象,并有效勾勒出具体的画面。想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感知文本内在的画面之美。

三、深度开掘,体会简约的语言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语文教学要着力关注文本语言。诗歌的语言精准、凝练、形象,值得学生进行辨析和品味。对于诗歌的语言,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要带着审美的意识去品析、去体悟,以真正发现语言的精妙之美。教师则需要以专业的教学视角去解读诗歌、开掘诗歌的教学价值,为学生创设悉心品味的学习情境,以使学生深切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教学《黄河颂》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语言的赏析。

比如,很多学生发现这首诗在展现黄河奔涌的雄伟气势时,采用了很多极具动感的词语。其中,学生关注最多的就是“奔”“劈”和“掀”这三个动词。笔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具体展现了诗歌意境,并鼓励学生在想象动态画面的过程中,感受“奔”和“劈”这两个动词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奔”字之所以运用得妙,就在于它展现了黄河奔涌时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气势之猛,显示了黄河不可阻挡之势。“劈”字可以联系具体的语句“劈成南北两面”进行赏析。作者将祖国的版图视为一个整体,而黄河从西贯穿到东,如同将大地分成两半。用“劈”可以更好地展现黄河的势如破竹。在学生品味前面两个词语的基础上,笔者放手让他们去体悟和思考“掀”这个动词,以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再比如,这首诗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为语言增色不少,这方面也需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有效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反复强调这一表达情感的重要方法,在这首诗中也有所运用。很多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啊!黄河!”在诗歌中反复出现。笔者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反复出现的语言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并联系上下文进行探究分析,以使学生了解这种反复强调的手法在抒发情感时所起的巨大作用。

有人曾经说:“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文本中的语言之美并不是外显的,而是内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提点和引领,这些重要的美学资源极有可能会被学生忽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性语言,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

四、深度感知,体会丰厚的意蕴之美

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诗歌以最简练的话语,展现最丰厚的意蕴。因此,在阅读诗歌时不仅要关注其语言,更要关注其意蕴。要想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在意蕴,就不能单一地解读诗歌中的语句。笔者相机拓展这样的思考题:诗人为什么要歌颂黄河?这首《黄河颂》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有效探究这一思考题,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储备,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

笔者提出这一思考题的前提是在学生预习这篇课文时,便要求他们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资料收集。为了避免学生标签化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更加立体、丰富且细腻的体验,笔者通过这一思考题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整、重组和解读:

1.搜集到的那些关于丁村人、河套人、蓝田人等的资料,进一步印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质文化;2.阅读搜集到的有关黄帝、炎帝的传说,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3.合唱《黄河大合唱》组曲片段,观看电影《黄河绝恋》的片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不同的维度,强化学习体验;4.拓展阅读收集到的文字材料《黄河万里行》的解说词,更精细地了解与黄河相关的知识。

笔者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黄河的历史、文化等有更加深入的感知与了解,而且可以唤醒他们的内在认知体验,点燃他们的激情。

文本阅读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丰富的美学元素,才能深化学生的认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文本之美。

[   參   考   文   献   ]

[1]  刘波.以审美体验驱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J].课外语文,2017(33):74.

[2]  冯大舟.《黄河颂》及其情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6):32-33+81.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角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体验教学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