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苹 郑帆
(安康市中心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病理性三相束支阻滞、生理性三相束支阻滞均在动作电位的3位相发生,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有区别,生理性三相束支阻滞具有正常的动作电位不应期、宽度,由于过早发生室上性激动,在动作电位3位相遗落,从而促进差异传导的发生,本身没有病理意义[1];病理性三相束支阻滞束支具有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即具有较宽的动作电位时间、较快的心率,向某一临界周期抵达,束支仍然在3位相分布,具有较为缓慢的传导速度或无法传导,从而促进阻滞的发生[2]。本研究探讨了动态心电图在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动态心电图资料中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患者94例,其中男性63例(67.0%),女性31例(33.0%),年龄45~75岁,平均(61.8±6.8)岁。在基本病因方面,冠心病52例(55.3%),高血压病11例(11.7%),胸闷待查31例(33.0%)。将这些患者作为病理性阻滞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房早伴室内差传94例为生理性阻滞组,其中男性64例(68.1%),女性30例(31.9%),年龄32~79岁,平均(61.2±6.9)岁。在冠心病方面,有28例(29.8%),无66例(70.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美国GE)进行24 h监测,将CM1、CM5双导联选取出来,1 d后经主机回放并分析,在此过程中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对所有患者的基础R-R间期、阻滞时R-R间期进行测量,其中每次束支阻滞发作前3个传导正常的R-R间期为基础R-R间期,每次束支阻滞发生时前3个R-R间期为阻滞时R-R间期。
2.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病理性阻滞组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55.3%(52/94)显著高于生理性阻滞组29.8%(2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 病理性阻滞组94例患者中,左束支阻滞37例(39.4%),其中冠心病31例;右束支阻滞57例(60.6%),其中冠心病21例。阻滞均在白天发生,活动后心率加快是其主要诱发因素,临界心率为58~120次/min,束支阻滞随着心动周期的延长而消失。生理性阻滞组94例患者QRS波在阻滞发生时均呈右束支阻滞型,大部分P’波重叠T波,长-短周期显著。
2.3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和R-R间期的相关性分析 病理性阻滞组患者的基础R-R间期和阻滞时R-R间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性阻滞组患者的阻滞时R-R间期显著短于基础R-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基础R-R间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阻滞组患者的阻滞时R-R间期显著长于生理性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R-R间期比较
2.4病理性阻滞组转变和未转变为永久性阻滞患者的R-R间期比较 病理性阻滞组左束支阻滞患者37例中,向永久性转变27例(73.0%),失访10例;右束支阻滞患者57例中,向永久性转变20例(35.1%),仍为间歇性16例(28.1%),恢复正常传导11例(19.3%),失访10例。病理性阻滞组左束支永久性、油树脂永久性、间歇性、恢复正常传导患者的R-R间期和阻滞时R-R间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永久性、右束支永久性患者的基础R-R间期、阻滞时R-R间期均显著长于间歇性、恢复正常传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束支永久性和右束支永久性、间歇性和恢复正常传导患者的基础R-R间期、阻滞时R-R间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病理性阻滞组转变和未转变为永久性阻滞患者的R-R间期比较
基础疾病不同,病理性三相束支阻滞就具有不同的预后,其能够将正常传导恢复过来,也可能向永久性束支阻滞发展[3]。相关医学研究表明[4-6],左束支阻滞患者7例中,向永久性转变5例,占71.73%,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3例,以此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左束支阻滞向永久性转变。通常情况下,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极易引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尤其是在二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心肌弥漫性损害。同时,右束支阻滞患者11例中,向永久性转变4例,占36.36%,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例,和未转变患者相比,向永久性转变患者具有显著较长的临界心动周期。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10],间歇性束支阻滞具有病理性延长的不应期,一些向永久性束支阻滞转变,基础心脏病对其发生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生理性束支阻滞具有正常的不应期,本身没有病理意义。本研究为了探讨动态心电图在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动态心电图资料中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患者94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病理性阻滞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房早伴室内差传94例为生理性阻滞组,采用动态心电图仪(美国GE)进行24 h监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R-R间期、病理性阻滞组转变和未转变为永久性阻滞患者的R-R间期,分析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的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表明,病理性阻滞组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55.3%(52/94)显著高于生理性阻滞组29.8%(2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阻滞组94例患者中,左束支阻滞37例(39.4%),其中冠心病31例;右束支阻滞57例(60.6%),其中冠心病21例。阻滞均在白天发生,活动后心率加快是其主要诱发因素,临界心率为58~120次/min,束支阻滞随着心动周期的延长而消失。生理性阻滞组94例患者QRS波在阻滞发生时均呈右束支阻滞型,大部分P’波重叠T波,长-短周期显著。生理性阻滞组患者的阻滞时R-R间期显著短于基础R-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阻滞组患者的阻滞时R-R间期显著长于生理性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永久性、右束支永久性患者的基础R-R间期、阻滞时R-R间期均显著长于间歇性、恢复正常传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在3位相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