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幼儿园 红色文化园本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2021-04-23 03:53赵雪丽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研红色幼儿园

赵雪丽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彰显幼儿园办园理念的有力手段,更是新时代下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样也是衡量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标准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幼儿园课程应确立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定位,要集中体现社会生活需要,要注重对课程和教学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本园实际进行课程的实施和开发,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我园地处“抗战之都”——红色武乡,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这里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18年,我园申报的课题“基于武乡红色文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正式立项,我们也从幼儿发展、教师转型、家长互助三个维度,整合环境教育效应,多渠道寻求创新,围绕该课题开始了园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并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发挥环境育人的隐性教育效应,凸显课程园本化内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环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挖掘武乡红色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红色文化教育环境,为我园构建红色文化课程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我园红色文化环境打造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即红色文化之抗战圣地,主要运用实物加图片的形式描述了八路军在武乡的抗战生活、主要战斗、英雄人物、经典故事等,让幼儿了解抗战时期的生活,感受那段艰苦岁月中八路军的英勇,学习并传承八路军精神。其中,手绘红色故事“红星杨的传说”,抓住幼儿爱看爱听故事的特点,用具有代表性的绘画、图片将故事内容呈现了出来;连环画《神枪手关二如》讲述了关二如是如何练就成神枪手的,旨在引导幼儿学习他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利用图片为幼儿呈现了“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让幼儿在对比中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也体会到了英雄的坚强勇敢。另一方面即红色文化之红色武乡,重点展示武乡的传统生活用具、手工制作、经典小吃、旅游景点、民俗文化,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从小爱家乡、争做文化传承人”的美好情感。在环境创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环境留白”。幼儿在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会产生自己的主观想法,这时,他们就可以在留白区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发现与感受。

教师在课程园本化的实践过程中,用心记录下幼儿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生成活动,并展示在主题墙上。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构成了一面面充满生命力的主题墙,这也是班本主题逐步形成的过程体现。将环境由静变动,在不断变化中为课程园本化架构提供内容与方法,让课程园本化建设具有独特的生命内涵。

二、遵循幼儿的兴趣,构建课程园本化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课程园本化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幼儿。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发起话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不断满足幼儿自我活动的愿望和兴趣,注重“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有机结合。于是,自然而然地生发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活动。

比如:天使班的班本主题是“八路军的生活——‘鞋的印记”,当幼儿对八路军穿过的鞋充满兴趣并且意见不一致时,教师便组织开展了“现场辩论会”,大家各抒己见,辩论异常激烈。于是,教师又发起了“家园大调查”活动,幼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资料、走访调查最终得到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便是满足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四班的班本主题是“你给我幸福生活,我为你建设温暖家园”,幼儿在了解了当年八路军的居住环境后,自发建造了他们心目中的八路军住所。在此过程中,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真正地去发现、创造,“生成活动”成为了幼儿自发游戏的一个过程,幼儿回归本真,不断挖掘自我向上生长的潜力,做最好的自己。始终以儿童的视角去发现的过程,便是我们课程园本化的基本模式。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研模式,优化课程园本化结构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要求教师从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这样的角色定位转型势必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园打破原有模式,开展“多元化”教研,开设不同的教研小组,让教师在教研中摸索、成长,各自发挥不同效应,真正成为教研的主导,从而不断推进课程园本化建设。

1.课题组教研活动

由课题组主要成员通过教研,确定课程理念,进行主目标定位,预设各年龄段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把握各班班本主题预设与生成的实际意义,并且随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随时掌握课程走向。

2.年级组教研活动

各年级组长必须对照《指南》,准确把握本年齡段幼儿发展水平,从而合理实施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选择有效的方法开展活动。

3.班组长教研活动

每周班组长教研活动中,各班组长需对本班一周的课程实施过程做详细的分享,并且提出问题以及下周的活动预设。在此过程中,各班组长通过相互的思想碰撞,解决目标问题,实现认识的升华。

4.配班组教研活动

在课程的开发中,配班教师同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注重给配班教师提供充分的参与权、建议权与话语权,大家共同提炼分析,使配班教师也可以充分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所在,从而不断推进教学观念转变,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班小组教研活动

每日不定期的班小组教研活动,不仅能充分挖掘每位保教人员的优势,使其在课程园本化实施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更能体现班级分工合作的原则,从而确保班本课程的顺利推进。

通过这样的教研模式,教师的课程观和知识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不断探索、思考、完善的过程中,教师从一名知识的传播者、课程的实践者,真正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研究和构建,推动了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方向发展,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为今后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与支持。

四、挖掘利用家长资源,丰富课程园本化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邀请家长与教师一起携手,共同参与园本课程建设。比如,家长中有对武乡红色文化了解颇多的专家,于是,我园抓住这一契机,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给教师传授红色文化知识,给幼儿讲述红色故事。另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活动材料,教师便引导家长一起参与收集。比如,在中一班红色主题区域活动“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树枝、泥土、石头等,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家长不仅帮助教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还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使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中五班的“烽火记忆”活动需要用玉米秆搭建行军营地,家长便直接从自家地里收好玉米秆送到幼儿园。此外,家长还会帮助教师一起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总之,家长资源的巧妙利用,让我们的课程园本化建设变得丰富多彩。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开发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思路,找出方法,突破难题,实现创新,更需要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课程园本化的质量,做出有故事、有文化、有生命、有内涵的幼儿园“红色课程”。

(责任编辑:牛丽真)

猜你喜欢
教研红色幼儿园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爱“上”幼儿园
追忆红色浪漫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