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博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医院检验科,福建泉州 362800
2 型糖尿病(T2DM)属于比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诱发因素较多,临床特征表现为高血糖,大多患者在病情发展期间合并脂质代谢异常[1]。 在饮食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不断改变的背景下,糖尿病的发生概率在不断的提高。 据调查研究资料表示,在2 型糖尿病中仅有25%的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自身血糖指标,剩余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在不断提高,例如神经病变、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微血管病变等。 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属于患者死亡以及残疾的主要影响原因,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尽早诊断,及时控制、及时发现[2]。 该文选取2020 年1—8 月收治的80 例糖尿病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80 名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两组群体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数值的变化情况,分析测定上述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将确诊为2 型糖尿病的8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80 名健康群体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男49 名,女31 名;年龄最小42岁,最大 78 岁,平均(60.78±2.44)岁。 观察组男 48 例,女 32例;病程 2~18 年,平均(9.79±2.77)年;年龄最小 41 岁,最大 77 岁,平均(59.98±2.56)岁。 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纳入标准:临床症状与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合;在检测过程中可积极配合;均为自愿参与研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Ⅰ型糖尿病者;伴有严重慢性疾病者;存在器官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疾病者;认知、沟通功能障碍者;伴有内分泌疾病者;检测过程中不能积极配合者。
采集两组受检者静脉血液样本,均为5 mL,采集血液样本前保证受检者至少保持空腹状态8 h,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液样本,将采集的血液样本一组放置于EDTA-K2 抗凝管中颠倒混匀,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糖化血红蛋白。另一组放置于试管中落实离心操作,分离血清后,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血糖水平借助于氧化酶法进行检测, 甘油三酯水平采取GPO-PAP法进行检测,总胆固醇水平检测方法为GHOD-PO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方法选择直接测定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时应用直接法-过氧化氢酶。 另外在餐后2 h 取患者静脉血液样本进行血糖指标的检测[3]。
①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涉及指标包含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数值。 糖尿病判定标准为空腹血糖指标数值>7.0 mmol/L、餐后血糖水平为>11.1 mmol/L[4]。 ②血脂指标对比分析,涉及内容包含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③血压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指标(收缩压、舒张压)测定结果。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 TG、TC、LDL-C、HDL-C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相关数值对比[(),mmol/L]
表 1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相关数值对比[(),mmol/L]
组别 TG TC LDL-C HDL-C观察组(n=80)对照组(n=80)t 值P 值6.54±0.62 4.35±0.14 30.818<0.001 2.78±0.20 2.02±0.24 21.759<0.001 3.64±0.44 2.47±0.52 15.363<0.001 0.91±0.16 1.31±0.34 9.521<0.001
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血压指标数值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对比[(),mmHg]
表 2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对比[(),mmHg]
组别 舒张压 收缩压观察组(n=80)对照组(n=80)t 值P 值149.62±11.64 120.74±11.45 15.820<0.001 97.64±6.18 84.16±6.25 13.717<0.001
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血糖指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相关数值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相关数值对比()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 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观察组(n=80)对照组(n=80)t 值P 值7.89±0.64 4.95±0.35 36.049<0.001 11.96±2.46 6.12±1.35 18.615<0.001 8.76±1.29 5.18±1.24 17.895<0.001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在不断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生概率逐步上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随着糖尿病的不断发展,导致患者大血管、微血管出现改变,甚至会出现脂代谢紊乱,引发疾病相关并发症,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损害,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影响[5]。 糖尿病有根据病理特点划分为两种,一种是Ⅰ型糖尿病,此类疾病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为多尿、消瘦、多饮以及多食,诱发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 2 型糖尿病则表现为无力、疲乏、肥胖等相关症状,由遗传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合2 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应用饮食以及减肥等方式控制病情发展,对于降低并发症具有确切效果。 由此可见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措施对于2 型糖尿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研究结果表示,两组患者TG、TC、LDL-C、HDL-C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血压指标数值明显较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指标数值明显较高(P<0.05),陈素琼[6]的研究提及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试结果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如下:2 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会出现胰岛素分泌异常情况,导致患者血脂代谢出现异常情况,再加上患者血糖浓度比较高,在病发以后不能全部进行分解和利用,导致患者机体血脂合成较多才能提供机体所需能量,因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处于异常状态,因此血脂指标测定是2 型糖尿病确诊的主要依据[7]。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都是2 型糖尿病诊断的主要指标,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于以往30~90 d 的血糖水平准确判断,如果血糖指标控制效果理想, 那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有所降低,如果血糖指标波动较为严重,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会出现不平行现象,所以在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时间等多方面的影响,保证测定指标数值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8]。 在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的存活时间具有一定联系,同时血红蛋白和血液接触时间以及血液浓度都具有密切联系,简单来讲就是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会随着红细胞的存活时间增加、血液浓度升高以及血红蛋白和血液接触时间延长不断升高,因此糖尿病诊断过程中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进行有效判断[9]。 除此以外血压指标变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糖尿病和高血压、冠心病具有同等危险性,据调查研究资料证实糖尿病患者存在血压调节异常的情况,例如代谢异常、自主神经病变等,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处于降低状态,血压指标波动,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处于下降趋势,甚至会加重靶器官功能的损害,测定血压指标可掌握患者血液昼夜节律的异常程度,对于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等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10]。
综上所述,在2 型糖尿病检测中测定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压指标等相关数值有利于及早发现并控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对于预防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等相关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可以为2 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数据支持,可以更好地判断疾病发展情况,应用价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