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青
【摘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而语文无疑是落实这一任务的有效载体。为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为着眼点,分析了怎样将传统文化融入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的必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尤其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文化意识形成的奠基时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健全品格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師应不断探索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于日常教学中。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突出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一、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感性认知
文化通常源于现实生活。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结合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开展教学,则可以使传统文化元素以更加鲜活与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生活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代入感与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其产生一种活跃的情绪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中华传统节日”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介绍在庆祝这些传统节日时全国各地有哪些习俗以及这些习俗的内涵是什么。如果直接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节日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为此,我在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进行了介绍。学生需要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并介绍自己家在过这个节日的时候会做什么。通过踊跃的发言,课堂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之后,在系统讲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趣味故事,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等内容。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些与这些传统节日有关的视频资料。通过这一过程,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了学习活动当中。
二、挖掘教学内容,拓宽文化视野
毋庸置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传统文化的类型与内容十分丰富,而教材由于知识容量的限制,所以导致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比如教学《中国美食》时,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以及几种食物烹调方法。不难理解,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地方的饮食文化都具有独特之处。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也出现了极大的改变。教材中对相关知识的介绍是比较简略的。为此,完成课内知识的教学之后,我推荐了一些比较适合小学生的与传统饮食文化有关的阅读材料。借助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历史、餐具文化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对自己家的一日三餐进行了观察,让学生思考自己家的日常饮食中蕴含了哪些文化元素。通过拓展性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
三、丰富语文活动,深化文化感悟
通常来讲,语文知识的编排形式以文本内容为主。但仅仅依靠文本,必然会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比较单一,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组织丰富的语文活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
比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学完课文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角色的塑造以及表演中的行动与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人物形象。在本次表演当中,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可以主动避让,而廉颇则可以为了国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利用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角色身上蕴含的爱国主义热情的感染,而爱国主义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综上,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从学科内容来看,语文课程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根据传统文化形式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同时,要协调传统文化教育和其他语文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实效,从而逐步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卓.传统文化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和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37(4):38-40.
[2]黄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J].黑河教育,2021(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