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是需要通过音乐的响声刺激听觉来完成音乐审美的,音乐和文字、绘画不同,如果将音乐作品的旋律书写下来,仅仅凭借视觉是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审美的,只有将音乐作品演奏出来,才能产生美感,调动起听者学习的欲望。这种学习和深入了解的欲望是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的动力。本文以初中生为例,首先介绍了初中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现象,接着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因素,随后介绍了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引发的教学思考,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8-0143-02
【Abstract】People need to stimulate the sense of hearing through the sound of music to complete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Music is different from words and paintings. If the melody of musical works is written down, visual aesthetics will not produce true aesthetics. Only music Only when the work is played can it produce a sense of beauty and arouse the listener's desire to learn. This desire for learning and deep understanding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music. Tak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phenomen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usic aesthet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n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usic aesthetics from four aspects,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thinking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music aesthetics. In this way,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eople to exchange.
【Keywords】Music aesthetics; Individualized differences;Research
審美的差异极具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存在审美主观和客观的差异性,人们一边遵守着普遍审美的规律,一边又会按照自身的审美规定去欣赏。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学生审美的个性化差异是普遍且合理的,应该重视这种差异性,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引导,让学生对美的事物变得敏感,深层次地探寻美的内涵并且创造美。
音乐只有用心感受,用心听才会体悟到其中的美,人们才会有更多的兴致去倾听。音乐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体验,主体的不同就决定了体验的不同。审美体验都是个性化的,都是自我独立的审美感受。因此,对于初中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研究,是当前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现象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审美个性化差异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状态。以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为例子的研究,学生在欣赏其中的音乐作品《天鹅》的时候,就出现了三种现象。首先是邀请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欣赏。我们分别邀请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开始欣赏音乐之前,不告知学生音乐作品的名字,要求学生欣赏完之后进行想象,并为作品拟一个名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更能形象地描绘出作品中的内容,用词也更加准确,并且高年级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取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其次是邀请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欣赏。邀请初二年级的二十名学生,并要求他们在欣赏音乐之后,表达自己对这段音乐的喜好程度。结果发现,有50%的学生对于播放的音乐表示很喜欢,表示一般的占30%,表示不喜欢的占20%。当学生被问及喜欢或不喜欢这段音乐的原因时,表现出喜欢的学生往往会用丰富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对这段音乐的喜好以及自身的内心感受,然而表示不喜欢的学生认为音乐过于舒缓,无法吸引自身的注意。
二、导致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的因素
(一)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特点与年龄的差异有关。首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审美趣味。研究表明,7至9岁的儿童评判作品的标准较为单一,主要是看作品的事物相像程度,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天性纯真,所以较为喜欢贴近生活或者拟人化的作品;9至13岁的少年审美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冲破了写实的束缚,发展对特定的艺术家或艺术特色的兴趣,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态度。调查发现,9至13岁的少年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偏好于流行音乐。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审美经验。
(二)性别差异
性别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审美方式和兴趣上的差异。研究表明,男生对于音程的判断都比较客观,而女生则具有较多的主观性,还会产生一些非音乐的联想。男生较女生而言,有较强的感知综合能力与抽象思维,而女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和联想方面的能力较强。心理学家刘易斯证实,六个月大的男婴会较为注意断断续续的音调,而女婴则会对复杂的爵士乐片段兴致较高,由此可见,女生在音乐上的感知能力比男生发育得早。在另一个测试中发现,男生具有较强的音响强度刺激的承受能力。
(三)经验差异
主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信息、能量上的沟通成为经验,经验会随着主体的发展和成长而逐渐丰富。学生自身经验的差异会对他们音乐审美体验的个性化造成直接影响,尤其是对音乐中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例如,让外国学生欣赏《义勇军进行曲》,他们会感受到音乐作品的旋律强劲有力。但是让中国学生欣赏,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升国旗的情景,心中肃然起敬,感受到音乐中催人奋进的情绪。比如《牧童短笛》这一作品,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会觉得很亲切,然而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可能无法感同身受,无法体悟到音乐中的那种意境。
三、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引发的教学思考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审美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灵感悟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差异,丰富评判标准,采取多元化评判的方法,丰富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个性。例如,在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可以让学生描绘自己最喜爱的片段。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激情四射的片段,有的学生则会选择优美舒缓的片段。教师要肯定学生不同的选择,并从中了解学生的差异。例如,德沃扎克的《第九交响曲》,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并带有一丝悲伤的情绪,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的哀伤和思念之情,但一部分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给这个作品附上了主观情感色彩,因此并不能感受到其中的哀伤,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对音乐不同的感受不能一味地否定。
(二)指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张扬学生个性
钟子期能够感悟出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从而两人成为知音。由此可见,对音乐内容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只能给人暗示,而正确理解音乐的暗示,就能深刻领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理解其意蕴,张扬学生的审美个性。首先,要把握好学生感悟音樂的深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欣赏能力与标准,来确定审美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教师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他们的音乐想象空间。通过音乐标题指引学生,提供想象的大致方向。在了解想象方向的前提下,学生的想象空间就会缩小,对音乐的概括也能越来越详细。在之后的教学中还可以不提前告知学生乐曲标题,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此来锻炼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描述出于音乐作品相似的特点,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化差异也较大。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兴趣,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文锦.审美之感性认知的发掘对音乐教学影响的问题探析[J].儿童发展研究,2018(04).
[2]金艳.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J].北方音乐,2018(08).
[3]邓超君.浅谈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明日,2018(18).
[4]董智强.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8).
[5]杨林.中小学生音乐审美个性化差异形成的研究[J].神州,2017(14).
[6]梁冬玲.音乐美学观之个性说[J].祖国,2017(16).
[7]郭启发.个性化教育在高中音乐审美教育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9).
作者简介:马冬梅(1982.1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中小学音乐。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