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才华
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处理应用题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学生掌握了以下几种思维方法,那么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一、比较的思维方法
在应用题中,有不少的题型是比较两个或两个同类量,这类问题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广泛地存在着。例如:乙比甲少30%,就是乙再增加甲的30%就和甲同样多。这种“同样多”的思想在解应用题时经常用到。如果学生用这种比较的思维方法,对某些应用题解起来就比较顺利了。
例如: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书的10%,两天共看了8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列式是:80÷(20%+20%+10%)=160(页)但学生往往列出80÷(20%+10%)的错误算式。原因是不清楚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书的10%,就是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看的同样多之外,还比第一天多看了全书的10%这一意思。第二天实际看了全书的(20%+10%)。
由此可见,学生掌握了这一比较的思维方法后,当遇到会有两个事物进行数量或倍数的比较的题目时,就不会遇到“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当遇到倍数问题时,甲是乙的4倍,学生就会清楚地理解到,甲比乙多3倍。从而在解题中减少这方面的错误。
二、对应的思維方法
对应的思维在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非常重要。在这一类的题型里,数量之间对应表现得突出,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找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
例如:修一条跑道,第一天修全长的15%还多8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0%还多7米,两天修的占全长的1/2,这条跑道长多少米?这道题要求的是单位“1”的量,只要能正确地找出(8+7)米所对应的是跑道全长的(1/2-15%-20%),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列式是:(8+7)÷(1/2-15%-20%)。这一思维方法,绝不仅限于运用解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在其他许多的应用题中,也常常用到这一方法。
三、假设的思维方法
在某些应用题中,若照一般的分析方法去想,常常找不到正确地解决途径,如果做一下假设,往往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例如:学校给学生买来两种单价为1.50元和1.00元的软皮本共180本做奖品,总价220元,两种软皮本各有几本?分析时可以这样想:假设180本全是单价1.50一本的,总价就是1.50×180=270(元)。但实际总价是220元,那么多出50元,出现这种差额是因为把1.00元一本的软皮本也当作1.50元一本的计算了,即每本多0.5元,现在共多出50元,这50元包含着几个0.50元,就是买了以1.00元为一本的本数。求1.50元一本的本数就很简单了。另外,假设180本全是1.00元一本的,与上同理,也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假设的思维方法,抽象思维的成份较强,对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些困难,但它对以后学习代数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四、转化的思维方法
转化的思想就是要把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数学转换,转化到另一个数学问题来处理。这种思维方法无论在小学数学,中学的代数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中,有的一道题里就有几个标准数,根据解题的需要,要把标准数化为统一,就需要有转化的思想。如果学生头脑里没有这种思维方法,会给解题造成困难。
例如:一个工程队修路,第一天修了全路程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4%,两天共修了102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这道题里有两个标准数,第一天修的以总数为标准,第二天修的以第一天为标准,根据两天共修102米这个已知条件,要想找出量率的对应关系,需要把第二天修的转化为以总数为标准的量。若不会转化就不会列式。正确列式是:102÷〖25%+25%×(1+4%)〗=200(米)。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转化的思维来解题是很多的。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不能直接计算的,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是数的表现形式的转化;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转化为通分母才能计算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维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比较、对应、假设、转化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就会步步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