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苏教版五下《圆的面积》一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舍去烦琐的数数、计算、告知,力求激发儿童猜想、验证、建模,这有助于知识更自然地进入课堂,唤醒学习潜能,促進儿童的数学思维更好地生长。
【关键词】生命数学;数学思维;猜想;验证;建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11-03
【作者简介】周丽琴,江苏省宜兴市阳羡小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导主任,高级教师,宜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设计理念】
1.舍“繁”求“趣”,支持“大胆猜想”。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合情推理就是猜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了合情推理的重要性,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先引导学生把以r为边长的正方形与圆进行对比,直观感知圆面积可能是正方形面积的4倍少一些,3倍多一些;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分步、分组用数方格和计算的方法得到三个圆的面积;最后得到圆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的关系,进而发现圆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点。这种按部就班的推导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笔者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让学生自由说说“这个3倍多一点可能会是哪个数”,直接把关于圆面积的猜想推到了πr2。其间,舍去了多次数方格的烦琐,压缩了探究时间,借助“三次猜想”,一步步逼近知识核心。
2.舍“近”求“远”,支持“殊途同归”。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起点尝试通过转化进行认知突破,大胆舍弃了面积的直接计算,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感悟公式推导的多样性,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通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不同的图形,动手、动口、动脑,最后殊途同归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些不同的研究素材既保证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又保证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按照教材的安排,本节课要应用圆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剪拼可以相互转化),充分感受演绎推理的力量,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笔者果断舍去面积计算的部分,把更多时间放在不同的转化上,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破茧成蝶”的过程,沉浸在思维之旅“原来也可以如此”的兴奋之中,真正让知识进入学生的生命,从而浸润其生命。
3.舍“鱼”求“渔”,支持“曲径通幽”。
数学是抽象的,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意义赋予?是直奔结论地照本宣科,还是曲径通幽地自主跋涉?无疑,舍“鱼”求“渔”的探寻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建模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的过程。圆的面积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考角度,为什么不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为什么沿着直径剪圆后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笔者试着让学生自己找原因,从而得出:沿着直径剪开得到的半圆无法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沿着半径平均分成四份,看拼成的图形,有点像平行四边形,为了使它更像平行四边形,平均分的份数应该更多。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平均分的份数,电脑随机演示16等分、32等分、48等分、200等分、1000等分……直至学生联想到把圆无数等分时拼成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这种“化曲为直”“化曲为方”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合情”走向“合理”。
4.舍“知”求“识”,支持“思绪放飞”。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种转化的背景下,笔者思考:就一种转化是否显得过于单一?这样的安排是否还是传统的知识学习课堂?基于此,为了更大限度地拉伸学生思维的张力,释放学生生命的潜能,体现“生命课堂”的精髓,笔者大胆引导学生多线并进(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经历了“定向(想转化成什么图形)—操作(怎样转化)—比较(转化前后图形的联系)—推理(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探究过程,最终殊途同归,得到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主要教学片段】
1.提出猜想,初步验证。
(1)提出猜想: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表示?看着图形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圆的面积吗?要使得到的面积更准确,你准备怎样数?
(2)适时小结:我们通过猜测—数方格—计算,最终发现圆的面积总是正方形的面积的3倍多一些。
2.再次猜想,沟通联系。
(1)继续猜想:再大胆猜测,这个“3倍多一些”可能会是什么数?
(2)回忆沟通:回想一下,上学期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由此可见,一种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一般可以怎样推导?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怎样推导呢?
(3)探索转化:看着圆想一想,要把它转化成我们想要的图形,你准备怎么办?(拼一拼)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不能)那怎么办?(剪一剪)怎么剪?(沿着直径剪)好,听你的,把它沿着直径剪开,能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不能)那怎么办?(沿着半径剪)
(4)感受“化曲为直”:这是沿着半径把圆平均分成四份,看拼成的图形,有点像什么?(平行四边形)为了使它更像平行四边形,你觉得应该怎么样?(分得更多)你想把它平均分成多少份?(16、32、48、1000……)继续这样平均分成无数份,拼成的就是一个——(长方形)
(5)思索多种拼法:这是把圆平均分成16份后的小扇形,想办法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操作验证,殊途同归。
(1)展示拼法:学生拼成的有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2)推导公式:重点研究转化成长方形的情况。看着这两个图形想一想,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3)探究其他转化。
来看转化成梯形的情况。梯形的面积怎么算?拼成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圆的什么?梯形的高又相当于圆的什么?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再一起来研究拼成三角形的情况。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你能像研究前两种情况那样来研究这种情况吗?能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圆的面积吗?还有没有用不同方法也推导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根据一个小扇形的面积再乘16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溝通不同转化之间的联系:刚才,我们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验证了我们前面的猜测是正确的。同学们,猜想、验证、转化都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考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它们来探究新的知识。
4.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后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省略了面积计算环节,引导学生对图形转化的多样性进行了探究,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了释放,他们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不少学生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知道了原来再多思考一点可以发现更多更美的风景。当课堂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情感的需求、思想的激励时,就是生命数学的最大呈现,也是笔者执教这节课最大的收获。然而,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很多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像数方格、公式推导等都未能给更多学生表达的机会。另外,本节课不少问题都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如为什么要沿着半径剪?圆转化成梯形、三角形后公式怎么来推导?教学时未能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且因为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影响了一些学生对圆转化成长方形后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一定注意把“为了人,为了发展师生的生命”作为出发点,把“生成人,生成师生的健全生命”作为落脚点,以期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生命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