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问句的性质与功能

2021-04-22 09:49诸允孟
关键词:句法结构文选假性

诸允孟

一、缘起

传统研究认为,反问句或修辞性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即是“无疑而问”的假性问句。假性问句研究之所以备受中外学者们的青睐与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假性问句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使用频率高且具有无可替代的语用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研究成果与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广泛使用问句之间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虽然专家们在探究问句的本质属性方面意见不一且时常相互齮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各种语境下恰当并有效地使用问句。纵观反问句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反问句在句法、语义及语用方面都独具特色。从句法结构上来看,反问句“开弓哪有回头箭”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特指问句没有区别;从语义特征方面来看,它们与陈述句“开弓没有回头箭”以及“人人都会犯错误”则完全相同;从语用功能方面来看,反问的功能就是通过否定来加强句子反诘或反驳的语气。顾名思义,假性问句就是借“传疑”之名而行“传信”之实。因此,对假性问句本质属性的研究就不能回避如下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为何问句没有疑问语气;二是既然说话人对信息的真伪确信无疑,那么他为何还要选择问句这一表达方式。但就有关反问句研究达成的一些共识来看,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会对问句的本质探究采取避实就虚的做法,即只选择对反问句的某一特征进行描写与解释,而对反问句的整体属性则持“人云亦云”的看法。我们相信,通过该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不仅经不起推敲,而且也与客观语言事实相悖。

第一,吕叔湘等专家认为:“反诘句没有固定的标记,是非问、特指问、抉择问以及反复问都可用来表示反诘。”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3页。例如:

(1)我读书的时候,你不是经常鼓励我,叫我好好用功,将来弄个功名,恢复戴家门第,光宗耀祖吗?②韩炳勋:《戴笠别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2)婚姻大事怎么会是闲事呢?③《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98页。

(3)你讲理不讲理?你凭什么这么霸道?④《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5页。

(4)你的形象重要还是我的形象重要?⑤王朔:《编辑部的故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

问句有无疑问语气的特性不是由句子的结构形式与语义特征来决定的,而是由说话人在具体语境下使用问句的意图来决定的。因此,这种不顾问句的使用语境以及使用意图等语用因素,而一味地从句法结构方面来考察与判定问句性质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陈述句也可用以提问,真性问句也可用以传递信息。

第二,反问句没有疑问语气,因为问句中的疑问词是用来表示否定的。袁毓林认为下列反问句的疑问代词与否定词是相通的。⑥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例如:

(5)这是什么玩意儿!(=你不是玩意儿。)

(6)还看什么电视?(=不该看电视。)

(7)这事有什么难办?(=这事不难办。)

问句都带有疑问语气,听话人在交际时也会根据问句疑问语气的强弱来做出相应的回应,即问句的疑问语气越强,说明问话人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就越大,因而听话人也会做出相关的回答;反之,若问句的疑问语气较弱,听话人当然可以选择不去回答。从“问答”这种会话结构来看,与问话人相比,听话人对某一信息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因此,听话人根据问句中的疑问点将要做出的回答就不可能是由问话人预先设定好的。

第三,反问句的功能是通过否定来达到加强语气的目的,邵敬敏认为“反问句是对否定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是用询问的手段显示说话者的否定倾向,传递说话者对听者的一种‘约束’力量”。⑦邵敬敏:《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研究》,《汉语学习》2013年第2期。

通过考察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我们认为,当说话人想要明示诸如“吾若万里长江,当然可以千里一曲”“使麒麟可得羁而系兮,当然跟犬羊没有任何区别”“兵不厌诈”以及“一寸光阴一寸金”等命题内容时,由于这些信息本身都是双方共享的,这时说话人就不能选择真性问句,而只能选择假性问句。上面的四个句子可以分别改写为:

(8)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⑧文中没有标明出处的例句皆为作者自拟。

(9)使麒麟可得羁而系兮,又何以异乎犬羊?

(10)三十六计中不是有一计叫“兵不厌诈”吗?

(11)人们不是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吗?

可以看出,这些双方共享的信息内容既可以是肯定句,也可以是否定句,假性问句不会改变信息内容的真伪,反倒是经由问句包装后的知识信息对听话人来说会更具合理性与说服力,即西方学者常谈及的所谓“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

第四,朱姝认为:“反问句语气强烈,讲理、辩论的意味很浓,说话人使用反问句就是要在语调语势上以一种不容置疑与不容辩驳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态度,阐明观点,抒发情感。”①朱姝:《略论反问句的语用功能与语用含义》,《语文学刊》2012年第18期。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问句具有较强的反诘功能,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常用以执行诸如“拒绝”、“斥责”、“阻止”、“讥讽”以及“反驳”等以言行事行为。

但从具体的语言事实来看,“讥讽”与“斥责”类的交际意图比较特殊,因为在执行此类言语行为时,不需要对方的积极主动配合,所以说话人会倾向于选择主观性更强的陈述句或祈使句来完成此类以言行事的任务。例如:

(12)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帝悔之。②刘义庆撰,刘孝标注,王根林校点:《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13)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③刘向著,范能船选注:《说苑选注释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2页。

由上述例句可以看出,为了达到“讥讽”或“反驳”等目的,说话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表达方式能像一把刺痛对方的利刃。

第五,于根元认为:“反问句往往含有问的意味,不少是可以回答的,即反问句是有疑且有问。”④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例如:

(14)甲:能不欢笑吗?

乙:应当欢笑。

甲:能不激动吗?

乙:应当激动。⑤《曲艺》1983年2月号。

既然反问句可用以提问,且听话人也根据问句的疑问点做出了针对性回答,这足以证明此类反问句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真性问句。

第六,在对反问句进行归类时,大部分学者遵循的唯一标准就是“无疑而问”,结果造成反问句数量众多,种类庞杂,许多像设问句这样的真性问句也被纳入其中。我们认为“无疑”只是假性问句的部分属性,因此,仅凭问句有无疑问点来判定问句性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就设问句而言,说话人使用问句的意图当然不是为了获取信息,但对听话人来说,设问句一定是真性问句,因为他会根据问句的疑问点做出相应的回答。例如:

(15)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⑥郑训佐,靳永释注:《孟子译注》,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29页。

第七,反问句常常被用来执行“质疑”这一以言行事行为,丁艳认为:“反问句表面上是问,实际上是陈述一个事实。说话人借此来反驳对方,阐明道理,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①丁艳:《汉语反问句的特征及其语用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11期。我们认为,在讨论问句的语用功能时,不应该将问句从其使用的语境中剥离开,而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语境与对听话人产生的实际影响,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符合语言事实。例如:

(16)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②刘义庆撰,刘孝标注,王根林校点:《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1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知之濠上也。”③庄子撰,萧无陂导读注释:《庄子》,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218—219页。

(18)正方: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偷了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反方: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吗?(掌声)④引自2008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辩词。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他往往会把这些所谓表“质疑”的反问句视作真性问句,在回应时也会针锋相对地选择真性问句来使对方陷于“以子之矛陷子之楯”的尴尬局面,从而实现能使对方感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交际意图。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假性问句的本质属性是借“传疑”之名而行“传信”之实,而反问句却是借“传信”之名来行“传疑”之实。因此,试图通过研究这种有名无实的反问句来揭示假性问句本质的做法无异于愚人“犹至楚而北行也”。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既然反问句在句法结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不具备显明假性问句本质属性的任何资质,那么对其进行重新探究并力求发现其本质属性的正名工作就势在必行,反之,倘若仍然抱着徒有虚名的反问句不肯松手,继续通过歪曲语言事实来为自己的主观臆测找佐证,这样的治学之道跟愚人“反裘而负薪”没有什么两样,“虽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

二、假性问句的“庐山真面目”

既然假性问句是对语境依赖极强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对其性质与功能的判定就不能仅囿于对其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的描写与讨论,而应将其置于真实语境中并从语用分析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一个完整的言语交际活动是由众多因素构成的,诸如语境、交际双方、言语活动本身以及听话人对话语作出的回应等。按传统方法对反问句进行研究之所以无法揭示假性问句的本质属性,乃是因为此类研究还停留在“于句中求隙”的起步阶段,而没有真正上升到“于言外求佳”的语用层面。在对言语交际活动进行语用分析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表达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其次,为了能使听话人愿意与自己合作,说话人在选择表达方式时会充分考虑到语境以及听话人的感受等因素。再者,为了确保交际任务能得以顺利完成,说话人总会千方百计地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因为只有让对方明白了自己的意图,说话人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所期待的配合。最后,评价表达方式是否恰当与有效的最佳标准是考察听话人在交际活动中所做出的实际回应,而不是传统研究所提及的严谨的句法结构与鲜明的语义特征。例如:

(1)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①李索:《左传正宗》,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根据交际活动的背景描述可知,雍姬必须做出痛苦的抉择,即帮丈夫还是帮父亲。根据语境条件以及“征求意见”这一行事意图,雍姬选择的命题方式是“父与夫孰亲”。由母亲的回应可以看出该命题方式收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母亲的交际意图是给女儿“提建议并希望建议被采纳”,她选择的命题方式是“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从女儿的回应“遂告祭仲”可以推知表达方式收到了预期的交际效果,即女儿欣然采纳了母亲给自己提的建议。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假性问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真性问句“父与夫孰亲?”用于提问,而假性问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则用于回答问题。

第二,假性问句不带疑问语气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问句的命题内容对交际双方来说是互明的,即“人尽夫也,父一而已,(两者的重要性)当然不能相提并论”对双方来说都不是新信息,所以,假性问句既不用以征询信息,也不会用以传递新信息。

第三,说话人使用问句来包装共享信息的原因是为了降低该信息的主观性,使之具有交互主观性,希望能争取到听话人的积极主动配合,最终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第四,问句中的疑问词与否定间的关系不是“疑问与否定相通”,而是无论共享信息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改写为假性问句都必须经由否定疑问词语来包装,可见“否定疑问词语”是假性问句的句法结构标记。例如:

(2)老实说,老干部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是也没有什么经验,也要犯一些错误吗?一般说来,年轻人经验少一些,这是事实。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页。

共享信息“老实说,老干部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也没有什么经验,也会犯一些错误。”是否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老实说,老干部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是也没有什么经验,也要犯一些错误吗?”否定疑问词语为“不是……吗”。

(3)把香港引导到更健康的方面,不也是变吗?向这样的方面发展变化,香港人是会欢迎的,香港人自己会要求变,这是确定无疑的。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页。

共享信息“把香港引导到更健康的方面,当然也是变。”是肯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把香港引导到更健康的方面,不也是变吗?”否定疑问词语为“不……吗”。

(4)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共享信息“……那我们的革命当然不会成功,我们的建设当然不会成功”是否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否定疑问词语为“怎么能够……?”

(5)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了?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共享信息“……那只有三个现代化了”是肯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那岂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了?”否定疑问词语为“岂不是……?”

(6)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共享信息“……没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是否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否定疑问词为“岂……?”

(7)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共享信息“……当然不会有现在的中国”是否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否定疑问词语为“哪里能……?”

(8)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摆脱贫困。政治不安定,谁还有精力搞饭吃?更谈不上发展了。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共享信息“……当然没有人有精力搞饭吃”是否定句,而假性问句则是“……谁还有精力搞饭吃?”否定疑问词语为“谁还……?”

反问句只是有名无实的假性问句,它与真性问句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在句法结构上它是“鸠僭鹊巢”,在语义方面是“疑问与否定相通”,在功能方面则是“反诘”与“质疑”。否定问句才是名副其实的假性问句,它与真性问句存在着本质不同:其句法结构标记是否定疑问词语,命题内容是双方共享的知识信息,语用功能是通过使用具有交互主观性的信息内容来争取对方积极主动的配合。

三、否定问句的句法结构

真性问句带有疑问语气,其结构标记是疑问词语;而否定问句不带疑问语气,其结构标记必须是否定疑问词语。

第一,与特指问句相对应的否定问句

我们先通过下面两组对话来说明疑问词与否定疑问词之间的区别。例如:

(1)甲:有任务吗?

乙:有。

甲:什么任务?

乙:老师让我们下个月到海南去做方言调查。

(2)甲:有什么任务吗?

乙:没有。

甲:什么任务呢?(无效或没有意义)

例(1)中的“什么”为疑问词,它是特指问句的疑问焦点。例(2)中的特指问句不能成立,因为问句的疑问点为空,提问当然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当且仅当疑问词变为否定疑问词时,问句的命题内容对双方来说才会是已知的共享信息,这时的问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疑而问”的否定问句。例如:

(3)甲:有谁敢向老师提这样愚蠢的问题吗?

乙:没有。

甲:谁敢向老师提这样愚蠢的问题?

只有当疑问词变为否定疑问词,问句的命题内容“没有人敢向老师提这样愚蠢的问题”对交际双方来说才可能是互明的。因此,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只有否定疑问词语才有资格来承担明示双方共享信息的重任。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否定问句的否定疑问词语主要有“谁”“怎么”“为什么”“什么”以及“哪里”等。例如:

(4)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摆脱贫困。政治不安定,谁还有精力搞饭吃?更谈不上发展了。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0页。

(5)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错了没有?没有错。没有改革开放,怎么会有今天?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6页。

(6)世界上有些议论,说中国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既定的方针政策。不会的。搞了八年了,既然是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为什么要改变?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

(7)再没有比“一国两制”的办法更合理的了。“一国两制”对台湾来说有什么损失呢?现在对台湾是个机会,对整个民族是个机会,需要大家努力,推动台湾走向统一。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8)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哪里能有现在的中国?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第二,与是非问句相对应的否定问句

否定疑问词语的功能是使问句不带疑问语气,所以,经由其包装后的命题内容对交际双方来说一定是共享的知识信息。否定疑问词语既可以用来包装肯定句,也可以用来包装否定句。例如:

(9)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者,非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乎?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2页。(非……乎)

(10)你们看,不是有点奇怪吗?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不是……吗)

(11)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不……吗)

(12)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难道……不……吗)

(13)世道变了,北京人的日子过得顺心顺气了。可又不能说人人顺心,个个顺气不是?[10]转引自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可又……不是)

(14)你说,这可不是叫人没法儿的事吗?[11]转引自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可不……吗)

(15)人们不是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吗?(不是……吗)

(16)难道中国人民不应该庆贺这一个“不服从”吗?[1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0页。(难道不……吗)

第三,“岂”类否定问句

副词“岂”因缺少构成特指问句的必要资质,因而不能成为独立的疑问词。与此同时,副词“岂”也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否定词,因为它可以同其他否定词语搭配使用。因此,副词“岂”只能附着于否定疑问结构,是个专门为假性问句服务的否定疑问词。例如:

(17)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

(18)写在纸上的话和事实岂不矛盾?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6页。

(19)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20)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21)这岂非有点当汉奸的嫌疑吗?⑤《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1页。

四、否定问句的使用条件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依靠语境条件来处理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为了共同完成交际任务,说话人往往会根据语境条件来选择他认为是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听话人也会凭借语境来理解对方向自己传递的交际意图并决定是否配合。既然说话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达到相同的交际目的,那么表达方式的性质就是由其所服务的交际意图来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其句法结构与语义特征。比如,我们可以选择陈述句“你去北大听讲座?”来提问,也可以使用疑问句“靠近窗户的同学,你们不觉得今天好热吗?”来请求。同样,若否定问句被用以提问,就很容易沦落为真性问句。例如:

(1)妈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女儿:每天不是上补习班,就是写作业,背英语单词,都快累死了,何乐之有?

(2)爸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儿子:我们班王宝伟就从不犯错,他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因此,要想真正看清否定问句的本质特征,对其使用条件的描写与解释就变得不可或缺。

第一,信息内容条件

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必须是交际双方共享程度较高的知识信息。信息内容对双方来说越显明,其共享程度越高,否定问句的使用才会恰当得体。例如:

(3)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4)不单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带的东西的重量,同样有科研问题。现在一个战士要背几十公斤,怎么打仗呀?到时候,非战斗减员不知有多少呢!这不是小事,也是装备问题,也要研究、定型。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页。

第二,句法结构条件

否定疑问词语是否定问句唯一合法的句法结构标记,缺少该标记的问句一定不是假性问句。例如:

(5)首先,当然由于我们党的主张是正确的,它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但是,仅仅有正确的主张还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而取得胜利。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了起来。但是,如果我们党自身不是团结的,我们怎样能去团结人民呢?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6)没有个人分工负责,我们就不可能进行任何复杂的工作,就将陷入无人负责的灾难中。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分工负责,而且需要有人负总责。没有小组长,一个小组也不能行动,这难道不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吗?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7)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108页。

(8)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页。

(9)台阶挤得满满的,他们怎么上来?台阶有了空位又不给他们,他们怎么上来?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页。

第三,语境条件

在“提问与回答”这一会话结构中,会话的始发语一般是疑问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提问意图,听话人的应答则是根据说话人的询问需求而作出的一种回应,因此,否定问句只能出现在应答语的位置。例如:

(10)季武子问于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雹之为灾,谁能御之?”⑥李索:《左传正宗》,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486页。

(11)相曰:“朝也,何故无人?”慧曰:“必无人焉。若犹有人,岂其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矇?必无人焉故也。”子罕闻之,固请而归之。⑦李索:《左传正宗》,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364页。

(12)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⑧李索:《左传正宗》,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570页。

正因为问句的信息内容对双方来说是互明的,所以否定问句既不能用以征询信息,也不能用以传递新信息,换句话来说,否定问句不可用来单独执行某个以言行事任务。因此,否定问句只会出现在有多个言语行为组成的语篇中,其功能是辅助完成篇章交际的总任务。例如:

(13)要选一些比较有实际经验的稍微年轻一点的干部进领导班子,五十岁的、四十岁的,能有更年轻一点的就更好。这样的人总是会有的,本厂可以找,本厂有困难,外厂也可以找,本地区也可以找,哪里会找不到人!要选有能力的人,选到了要好好培养。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这段文字是选自邓小平同志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的讲话,段落的交际意图是“领导班子问题一定要抓紧解决,要找一些能够办事、敢于办事的同志来负责”。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篇章交际的总任务,即希望与会代表也能接受与赞同这一观点,说话人使用了否定问句“这样的人总是会有的,本厂可以找,本厂有困难,外厂也可以找,本地区也可以找,哪里会找不到人!”来充当辅助性言语行为。

五、否定问句的语用功能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确保交际任务能得以顺利完成,说话人在选择表达方式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尽可能地明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能尽可能地使听话人愿意同自己合作。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本身就是交际双方共享的已知信息,因此,这样的信息内容非常有助于交际意图的明示。更重要的是,这一共享信息经由否定疑问构式包装后对听话人来说不仅会变得更加显明,而且也更具合理性与说服力。

(1)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①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说话人也可以选择直接言语表达方式,诸如“……就大错特错了!”来完成篇章交际的总任务,但对听话人来说,直接言语表示方式往往显得过于“武断”与“强求”,因此,他的负面面子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当然不会心甘情愿地认同说话人的观点。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就大错特错了!”对交际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因此,为了使听话人也能认可和赞同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否定问句“……不亦过乎?”就成为最佳的命题方式。

(2)堂谿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今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虽有圣智,莫尽其术,为其漏也。”昭侯曰:“然。”②张觉等撰:《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8页。

说话人也可以选择直接言语表达方式,诸如“……当然不会有人注浆”来实现“劝谏”这一交际意图,但对听话人来说,直接言语表示方式往往显得过于“武断”与“强求”。说话人使用问句来包装共享信息的原因是为了降低该信息的主观性,使之具有交互主观性,希望能争取到听话人的积极主动配合,最终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3)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③刘向编集,贺伟、侯仰军点校:《战国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06页。

说话人也可以选择直接言语表达方式,诸如“蛇固无足,你当然不能给它添足”来实现“嘲讽”这一交际意图,但对听话人来说,直接言语表示方式往往显得过于“武断”与“强求”。而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蛇固无足,你当然不能给它添足”对交际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事实,再经由否定疑问词语包装后,这一事实会变得更加不可反驳与不可置疑,因此,听话人就不得不接受对方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

(4)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④刘义庆撰,刘孝标注,王根林校点:《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页。

在执行诸如“批评”与“指责”之类的言语行为时,虽然直接表达方式比间接委婉的方式更容易刺痛对方,但听话人往往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完成此类的交际任务。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迫使对方不得不接受你对他的“批评”与“指责”,否定问句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说话人的不二选择。

(5)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①刘向撰,卢元骏注释:《说苑今注今释》,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81页。

从否定问句的命题条件来看,说话人在通过篇章进行交际时,正因为经由否定问句传递出的信息内容对听话人来说更具合理性与说服力,所以在执行“阐明观点”、“发表看法”以及“说明事理”等以言行事行为时,否定问句就成为最受说话人青睐的命题方式之一。

六、否定问语气

真性问句带有疑问语气,其句法标记是疑问词。否定问句是名副其实的假性问句,否定疑问词语是其结构标记,因而否定问句与真性问句在句法结构上也是完全不同的。经由否定疑问词语包装后的共享信息具有较强的交互主观性,这很显然与祈使句、感叹句以及陈述句等所传递的主观性较强的信息内容存在差异。从使用条件方面来看,真性问句一般是用来提问,多出现在“问答”这一会话结构中始发语的位置,而否定问句只能用以回答问题,只出现在回答语的位置。否定问句不能用来传递新信息,因而不能用它来独立完成某个交际任务。否定问句的命题方式主要有“与是非问句相对应的否定问句”“‘岂’类否定问句”以及“与特指问句相对应的否定问句”等三种。否定疑问词语只是说话人用以明示命题内容的一种手段,它不会改变命题内容肯定或否定的性质。正因为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说服力,所以说话人常常使用否定问句来辅助完成篇章交际的总任务。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以及感叹句相比,否定问句在句法结构标记、使用条件、表达方式以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因此,否定问句在语气范畴体系中应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下图所示,否定问句既不属于疑问语气范畴,也不属于陈述语气范畴,而是构成了独特的否定问语气。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文选假性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基于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下的英语长句的翻译
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治疗假性囊肿切除后皮肤潜行剥脱伤7例
栓塞治疗肝动静脉瘘伴门静脉假性静脉瘤形成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