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视角下普通话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

2021-04-22 09:49邹立志
关键词:代词语料成人

邹立志

一、引言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儿童话语标记是观察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窗口,话语标记可分为关联标记和填充标记①邹立志:《汉语儿童早期会话中关联标记“然后”的发展个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关联标记由关联词充当,填充标记往往由一些实词来连接小句,这些实词已失去了其概念性语义,只具有程序性语义,可以引导受话人寻找话语关联性。它们包括叹词标记语,如“嗯、啊”等;应答标记语,如“好、行”等;信息参与标记语,如“我看、你知道”等;还有本文要研究的指别标记语,如“这(个)、那(个)”等。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互动语言学是话语功能语言学的新拓展②参见Couper-Kuhlen Elizabeth and Margret Selting,“Introducing Interational Linguistics,”In Margret Selting and Elizabeth Couper-Kuhlen,ed.,Studies in Interational Linguis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1,pp.1—22.,日益成为当今令人瞩目的领域。互动语言学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认为自然语言是由语言交际所处的互动环境塑造的,语言学必须关注言语交际在线生成的动态过程,互动交际如何塑造语言以及语言如何反过来塑造互动交际。研究儿童如何使用话语标记实现互动话语构建,儿童话语标记的使用能力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对话语语言学和儿童语言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前人文献综述

随着话语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那”作为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对其话语功能进行分类与描述,并分析了影响话语标记“这、那”的使用因素。陶红印从话语层面研究了指示词“这、那”的情境用法、语篇用法、示踪用法、认同用法等,并分析了影响“这、那”选择的相关话语因素。①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梁敬美描写了即席口语会话中指别标记语“这、那”的功能分布情况,考察了它们的语用、话语与即席三大功能。②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刘丽艳阐述了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三大元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③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李咸菊考察了北京口语中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性质、虚化过程、话语功能和社会分布,分析了影响“这个、那个”使用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主要因素。④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许家金对青少年自然口语中话语标记“那(个)”的话语功能作了系统考察⑤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殷树林从话语和言语行为两个角度考察了话语标记“这个、那个”在口语中的使用情况⑥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厉杰对语法化口头禅“这个、那个”的语言特征、语篇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⑦厉杰:《口头禅:类别、机制和功能》,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儿童指别标记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少,目前主要有褚文静对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特点作了初步描写和解释。⑧褚文静:《早期汉语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三)语料来源

本文语料来源是首都师范大学言语习得实验室自建的儿童语料库。该语料库中的语料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下收集的,主要采用对儿童录音录像方式。语料采集为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录像或录音。语料由儿童语言习得专业的研究生按照国际儿童语料库CHILDES的CHAT标准格式进行转写,对指别标记语的识别和功能类别均作人工处理和标注。因为工作量非常大,本文主要选取语料库中女童JBS1;02—5;00的语料,该儿童语言背景为普通话。⑨JBS为儿童姓名首字母大写,1;02表示年龄为1岁2个月,下同。共有视频或音频语料200小时,转写出儿童语料约40万字。为了对比,我们选取了主要监护人ZLZ的语料共22万字。对个案儿童指别标记语进行穷尽性考察,有利于对儿童指别标记语的纵向发展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儿童指别标记语的产出及发展

(一)指别标记语的判别标准

指别标记语跟指示代词的区别,判定依据如下:

1.韵律上:指别标记语负载的信息量比较弱,相应地韵律上也倾向于弱化,常常读作轻声,有拖音或语音弱化,往往可以通过标记语本身的时长和前后停顿时长将之识别出来。如JBS同一天的语料中话语标记“那个”与指示代词“那个”韵律对比:

①*JBS:啊不,我说过了你还得当那个沙,你还得当那个,你还得当那个那个什么来着,当那个那个。 (4;10;01)[10]本文语料中“*JBS”等表示说话人姓名首字母,语料末“(4;10;01)”等表示儿童年龄“年;月;天”。

②*JBS:这样吧,我有办法了,你坐这,哎哎,××,你把那个拿过来。(4;10;01)①本文语料中涉及的文字转写符号说明:×、××、×××:听不清楚的话。#、##、###:停顿。+/:表示说话人的话语被打断。

例①她想说“沙和尚”,但一时想不起来,说了一连串的话语标记“那个”,图1选中的音频段显示出“那个那个什么”里的第一个“那个”的时长是0.55秒,“那”与“个”之间还有明显的停顿。例②“把”字句里的“那个”很显然是代词,图2选中的音频段显示出代词“那个”的时长是0.22秒,区别非常明显。

图1 “那个那个什么”中第一个“那个”的时长

图2 “你把那个拿过来”中“那个”的时长

2.句法上:指别标记语往往不作句子成分,游离于句法结构之外,位置灵活。

3.语义上:指别标记语语义上明显虚化,主要用于编码程序义,引导听话人寻找话语的关联性,删除不影响话语的语义信息。

4.语用上:指别标记语是标示说话人元语用意识的语言手段,或用来指示话语之间的衔接连贯关系,或标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认识态度,删除可能会影响言语的连贯性。

(二)儿童指别标记语与指示代词的分布情况

为了对比,我们统计了儿童JBS和成人ZLZ语料中“这(个)”和“那(个)”的使用数量,如图3—图4。

图3 儿童JBS指别标记语与指示代词的使用频次分布

图4 成人ZLZ指别标记语与指示代词的使用频次分布

儿童与成人在“这”组、“那”组的使用上有同有异:

1.虽然儿童使用总频次远高于成人,但因儿童语料是该成人语料的2倍,所以从每万字语料中使用频次看,儿童:“这”组/“那”组=230/123=1.87,成人:“这”组/“那”组=184/168=1.10,都是“这”组频率略高于“那”组。

2.从话语标记的使用比例看,其比例则完全相反,儿童:“那”组/“这”组=1337/193=6.93,成人:“那”组/“这”组=848/17=49.88,都是“那”组使用频率远高于“这”组。

3.虽然儿童与成人的指别标记语都是“那”组占绝对优势,但儿童也表现出跟成人明显的不同。儿童是“那个〉那”,而成人是“那〉那个”。

(三)儿童指示代词和指别标记语的始现时间①即儿童自主产出的首现时间。

由表1看到每组都是指示代词〉指别标记语②本文中,“〉”表数量时是“大于”关系,表时间时是“早于”关系,“〈”相反。,跟代词到话语标记的虚化轨迹一致。对代词而言,是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对指别标记语而言,则是双音节词〉单音节词。“这”组与“那”组单音节与双音节词的区别在于单音节词经常作为粘着形式使用,饰名功能强,多用于指别。而双音节词是自由形式,独立指称能力强,自由形式比粘着形式更容易实现替代功能,也更早实现话语标记的功能,儿童指示语标记的出现早晚也跟它们的虚化轨迹一致。

表1 儿童JBS指别标记语和指示代词的始现时间

(四)儿童指别标记语使用数量的发展

图5从各年龄段看,儿童1—2岁只产出了双音节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单音节标记语“这”和“那”都没有产出,2—3岁四个指别标记语已全部产出,3—4岁“那”组开始迅速上升而“这”组开始下降,4—5岁“那”组上升到平缓稳定的趋势,而“这”组持续下降。我们基本可以将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2岁是萌芽期,开始产出指别标记语,但未全部产出;2—3岁是发展期,全部指别标记语产出;3—4岁是成熟期,发展速度最快,直至进入平缓;4—5岁是稳定期,所有指别标记语增速和降速都没有明显变化。

图5 儿童不同年龄段指别标记语每万字使用频率

三、儿童指别标记语的话语功能分析

(一)指别标记语的话语功能分类

前人对指别标记语的功能分类不尽相同,刘丽艳分为两大类①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许家金分为三大类②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李咸菊分为七大类③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殷树林分为六大类④殷树林:《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结合儿童语言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分类更接近于研究青少年话语标记的许家金的分类,我们将指别标记语的话语功能分为话题延续、话题转换和话隙填充功能。这三大类区别比较明显,有利于语料辨别、归类和对比分析。

话题延续功能:说话人为了维持自己的话语权,用话语标记占据话语空位便于说话人进行思考,并提示下面有话要说,以维持话语的继续。话题延续一般是针对同一个话题,接连不断地出现跟话题相关的内容。如:

③*ZXF:没想到你还会说四川话,我爸爸是山东人,我也回过山东老家,可是我就不会说山东话,我只会说普通话。

*JBS:那你会说四川话吗?

*ZXF:不会,我没去过四川,没听过四川人说话。

*JBS:那我下次,我爸爸什么时候让我去我就带着你。

*ZXF:嗯,这个提议比较好。

*JBS:那你得给我打个电话哦。

*ZXF:好吧,如果你要走的话我就提前给你打个电话。(4;03;09)

话题转换功能:话语标记引导的话题不是对前面内容的接续,而是转换为另外一个话题。儿童会话的特点是话题组织并不严密,而是跳跃性比较强。在我们语料中处于单篇会话起始位置的指别标记语基本没有,居于话轮起首位置用以开启话题的指别标记语往往也是居于话语过程中,引起听话人注意,提示听话人转移到与前面话题不同的新话题中来。所以,开启话题跟转换话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我们将它们统一归为话题转换。如:

④*ZLZ:哎哟,快点,你今天又没吃东西哦,吃饱了再玩。

*JBS:嗯,累了。

*ZLZ:那你吃一口,吃一口我给你弄,来,来,吃一大口啊,嗯,哎,等一下。

*JBS:太大了。

*ZLZ:哦,太大了,少点。

*JBS:这个,待会#鱼#没有水了。

*ZLZ:哦,待会鱼没有水啦。

*JBS:嗯,好,×××,一口把它喝啦。(2;03;25)

话隙填充功能:说话人在言语组织时出现了困难,或因言语失误需要修正,或因言语表达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解释,又不想因沉默让人感觉表达中断,会不自觉用指别标记语来填充空白语流。形式上往往伴随着指别标记语的重复、词语的重复与修正、与叹词“嗯、啊”或关联话语标记“然后”、疑问词“什么”的共现等等。如:

⑤JBS:××,然后,那个小的,嗯那个小的长江七号的电影,就,嗯,就那个,嗯,嗯,就死了后,一个飞盘下来,然后,嗯,那个,那个,那个,那个,长江七号叫了好多好多长江七号来了。(3;11;19)

(二)儿童指别标记语各话语功能的发展趋势

我们统计了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指别标记语各话语功能的使用频次,以考察其发展趋势,如图6—图9。

图6 儿童指别标记语“这”各话语功能的发展趋势

图7 儿童指别标记语“这个”各话语功能的发展趋势

图8 儿童指别标记语“那”各话语功能的发展趋势

图9 儿童指别标记语“那个”各话语功能的发展趋势

“这、这个、那个”三个标记词的话语功能分布有一致性,在各阶段都是话隙填充〉话题转换〉话题延续,“这(个)”主要用于话隙填充与话题转换,除了“那个”有少量的话题延续用例,各年龄段基本都没有话题延续功能的用例。这种分布在3—4岁有一个快速发展,4—5岁趋于稳定。

“那”各话语功能分布总体上与这三个标记词相反,都是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隙填充,在2—3岁的发展期产出较少,还看不出这种趋势,但在3—4岁的成熟期与4—5岁的稳定期三者分布一致。

可见,从占绝对优势的“那(个)”来看,“那个”与“这(个)”一样,主要承担话隙填充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个”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儿童逐步用“那个”代替了“这(个)”的使用。而“那”跟“那个”的功能分布成为互补态势,“那”主要承担了话题延续功能,并承担了产量居中的话题转换功能。

(三)跟成人对比看儿童指别标记语话语功能的发展特点

我们又将儿童与成人各指别标记语的话语功能进行对比,发现儿童与成人这三大话语功能的使用频率呈现完全相反的分布,儿童是:话隙填充〉话题转换〉话题延续,而成人是: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隙填充(如图10)。与上文提到的儿童与成人“那(个)”标记语的频率分布有关系,儿童是“那个〉那”(如图3),成人是“那〉那个”(如图4),儿童的话题填充功能主要由占绝对优势的“那个”来承担(如图11),成人的延续功能主要由占绝对优势的“那”承担(如图12)。不论儿童还是成人,“那”话语功能的分布态势一致,都是: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隙填充,“那个”则相反。只是因为各功能的使用频率不同导致了儿童与成人“那”与“那个”使用上的鲜明差异。

图10 儿童与成人各功能指别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对比

图11 儿童4个标记语各功能使用频次

图12 成人4个标记语各功能使用频次

我们曾做过儿童词汇与语法方面的一些习得研究,表明儿童语言习得与成人语言输入之间往往呈现出正相关,但是语用方面的习得却往往并非如此。①我们发现,在关联标记“然后”的使用上,儿童与成人不是类型高度相关的关系,而是相互连贯的高互动关系。参见邹立志:《汉语儿童早期会话中关联标记“然后”的发展个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所以,我们又考察了儿童与成人“那”与“那个”的使用环境(如图13)。在该会话语料中,感叹句很少见,主要是陈述、疑问、祈使三大句类。它们形成问-答、祈使-回应的互动模式。我们统计了儿童与成人“那”组用于疑问句与祈使句的比例,发现儿童2—3岁时成人含“那”的疑问和祈使句一直居于40%以上,“那个”高达80%以上,而儿童这两种句类环境均在20%以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3—4岁儿童的“那”用于疑问、祈使句的比例急剧增至60%,而成人“那(个)”用于疑问和祈使句的比例逐渐下降,直至4—5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分布态势。儿童“那个”基本用于陈述句,一直很少用于疑问和祈使,而儿童“那”使用的句类环境变化很大,体现出儿童与成人问-答、祈使-回应的互动模式在3—4岁经历了急剧变化期。儿童2—3岁时成人以占绝对优势的疑问、祈使句环境给儿童提供了语言发展的脚手架的功能,主动引导儿童建构话语。儿童从2—3岁被动的回答疑问与回应祈使到3—4岁更多主动地产出疑问和祈使句,4—5岁进入相对稳定期,跟成人形成越来越有效的互动。

图13 成人与儿童“那”与“那个”在儿童不同年龄段用于疑问句和祈使句的比例

四、互动语言学视角下的儿童指别标记语发展机制解释

(一)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特点小结

1.儿童的指示代词先于话语标记用法习得,指示代词的产出顺序是: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习得,指别标记语的产出顺序是:双音节词〉单音节词。

2.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2岁是萌芽期,开始产出指别标记语,但未全部产出;2—3岁是发展期,全部指别标记语产出;3—4岁是成熟期,发展速度最快;4—5岁是稳定期。

3.跟成人一样,儿童的指别标记语“那”组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跟成人不一样的是,儿童是“那个〉那”,成人是“那〉那个”。

4.在指别标记语话语功能的分布上,儿童跟成人相反,成人是“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隙填充”,儿童是“话隙填充〉话题转换〉话题延续”。

5.儿童指别标记语的使用频率跟成人输入并不成正比,而是呈现出鲜明的互动性关系。

(二)儿童指别标记语发展的互动机制解释

会话是交际双方在即时交谈中围绕共同话题建构相互连贯的话语的过程,要求谈话者具有高度的会话合作和时间协调能力。交际时的会话情境在不断变化,交际双方的说话人/受话人身份也在不断变化,会话相互连贯性的默契需要借助话语标记等手段来达成。

1.指别标记语在互动话语中的功能主要是替代而非指别,导致双音节标记语先于单音节标记语产生。指别标记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而且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话语标记的用法,儿童指示代词先于指别标记语的习得顺序跟其实词虚化的轨迹一致,也跟频率高低成正相关。“这(个)”与“那(个)”单音节与双音节词的区别在于单音节词经常作为粘着形式使用,饰名功能强,多用于指别,所以指示代词是单音节词先于双音节词产出。双音节词是自由形式,独立指称能力强,自由形式比粘着形式更容易实现替代功能,也更早实现话语标记的功能,所以就指别标记语而言是双音节词先于单音节词产出。

2.儿童指别标记语的发展阶段体现出儿童从相互连贯的会话走向单体连贯的叙述语篇的普遍规律。儿童指别标记语在2—3岁缓慢增长,3—4岁急剧增长。我们之前关于儿童话语标记的发展研究也表明①参见王兰兰:《汉语早期儿童自然会话中的弱化连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邹立志:《汉语儿童早期会话中关联标记“然后”的发展个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闫树毅:《汉语儿童叹词标记语“嗯”早期发展的个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儿童话语标记的发展在3岁前后发展很不一样,3岁前缓慢增长,3岁后急剧增长,尤以3—4岁间增速最为明显,这跟3—4岁是儿童从话语罗列走向真正叙事的过程有关。跟外在相互连贯的会话不同,单体连贯的叙述语篇需要一种内在的互动连贯能力,对言语交际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儿童叙述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儿童2—3岁阶段开始跟成人一起叙述过去的事②Eisenberg A.R,“Learning to Describe Past Experiences in Conversation”,Discourse Process no.8,1985,pp.177—204.,不过这时儿童的叙述简短而缺乏条理,必须依赖成人的很多提示和帮助,3岁儿童还不具备真正的叙述能力,4岁儿童的叙述能力才能发展到基线水平。③邹立志:《汉语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这也导致3—4岁是儿童话语标记发展的成熟期,此阶段儿童不仅产出了全部指别标记语,而且呈现急剧增长,直至4—5岁进入稳定期。

3.儿童与成人的指别标记语数量都是“那”组〉“这”组,体现出会话语体中“那”组比“这”组具有更强的互动功能。本研究中“那”组标记语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这个结果绝不是偶然。许家金对青少年现场交谈与电话交谈的研究表明:指别标记语“那”组远高于“这”组,与我们的语料一致。④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他也对比了很多前人数据,说明口语会话中“那”组与“这”组的使用比例明显比书面语中高,如果光看话语标记比例应该会更高①前人数据中往往没有把话语标记单独提出来统计。。

我们发现,语料中的“那”组大都不能与“这”组替换,原因在于“那”跟“这”之间、“那个”跟“这个”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指别标记语“那”与“这”区别很大,“那”比“这”的语法化程度更高。②杨玉玲:《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标记语“那”经历的语法化过程是:指示词→回指词→连词→话语标记,经由了“非现实→推断→语境吸收→引导小句→引导NP→引导新话题”的语义演变机制③张振亚、王彬:《“那”的外指用法、虚化及其话语功能》,《阜阳师院学报》2011年第6期。,“这”具有承前性,而“那”具有启后性,“那”更有利于作为话题延续、话题转换手段以推动会话前进。

标记语“那个”跟“这个”也有很大的差别,说话人选择标记语“这个”还是“那个”往往并不受制于其在真实世界中的远近空间距离,而取决于谈论对象在会话双方共有认知中的可及性问题。一是现场可及性,当下共同注意框架中倾向于用“这个”,非当下的共同注意框架倾向于用“那个”。④张振亚、王彬:《“那”的外指用法、虚化及其话语功能》,《阜阳师院学报》2011年第6期。二是心理可及性,跟“这个”比起来,当说话者取词发生困难,需要从记忆远处搜索与现场情境有一定距离的话语时,本属于远指代词的“那个”就更适合行使话隙填充功能。⑤厉杰:《口头禅:类别、机制和功能》,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说话人用“那个”占据话轮,受话者据此认为发话者话语未尽,不会抢占话轮,从而使得双方交流有序进行。言语交际中存在“那个谁”“那个什么”等组合,而不会出现“这个谁”“这个什么”的组合。本研究语料中,儿童与成人的“这个谁/什么”均为0次。儿童“那个谁”出现9次,“那个什么”22次;成人“那个谁”3次,“那个什么”13次。

4.互动话语中形成的对立互补局面导致儿童与成人指别标记的话语功能分布完全相反。儿童的指别标记功能分布是“话隙填充〉话题转换〉话题延续”,成人则呈现出“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隙填充”的分布。这种分布态势跟“那”与“那个”在儿童与成人中的相反分布呈现出共变关系,儿童是“那个〉那”,成人是“那〉那个”。因为不论儿童还是成人,“那”的主要话语功能都是用于话题延续,而“那个”的主要话语功能则是用于话隙填充。

在跟儿童的会话中,成人几乎没有什么言语计划的压力,成人出于引导儿童话语的需要,会更多使用话题延续功能。儿童则因为语言能力所限,用于话隙填充功能的需求最大。他们需要给自己提供思考或修正的时间,但又不愿放弃话语权,所以用“那个”暂时占据话轮,作为权宜拖延,使话轮表述得更合适,使听话人能清楚理解话语,体现出儿童在会话中鲜明的互动意识。

5.儿童指别标记语使用频率与成人输入不成正比,这跟成人—儿童鲜明的话语互动表现有关。我们在以往儿童语言习得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儿童的词汇、语法习得往往呈现出概率学习效应,所以儿童习得跟成人输入间常常表现为正相关,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却并非如此,而是呈现出鲜明的互动关系。姚双云认为:“连词使用频次越多,其口语的互动性程度越高。”⑥姚双云:《连词与口语语篇的互动性》,《中国语文》2015年第4期。话轮首和话轮中的连词属于说话人对话轮的自我组织,话轮尾的则涉及他人对会话的动态介入,这三种情形都与口语的高互动性有关。会话中指别标记语的表现也是如此,儿童高频使用“那个”,成人高频使用“那”,“那个”多居于话轮中和话轮尾,“那”多居于话轮首,它们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口语的高互动性。

A.话轮中的“那个”。

如例①*JBS:啊不,我说过了你还得当那个那个什么来着,当那个那个。(4;10;01)属于话轮中的单体连贯,标记语“那个”后面的停顿和拖音显示了交互主观性,示意对方注意,或者我还没有说完。

B.话轮尾的“那个”。

成人/儿童话轮尾的“那个”与儿童/成人所接的话轮形成相互连贯,共同完句。

⑥*LYJ:我帮典典录音好不好?

*JBS:不行,这×××。

*LYJ:那,那我+/。

*JBS:那,那你,把这个放这。(3;00;03)

⑦*JBS:它不是,我听见它说它想喝优优奶茶。

*ZXF:哦,它想+/。

*JBS:亲,亲那个+/。

*LQI:优优奶茶?(4;00;01)

⑧*JBS:那个乌龟跑到它头去了。

*ZLZ:对呀,跑到头去了,那乌龟睡觉了没有?

%act:孩子叫,妈妈也跟着一起叫了起来。

*ZLZ:那乌龟睡觉了没有,在赛跑比赛的时候?

*JBS:没有睡觉。

*ZLZ:对呀,没睡觉那它跑赢了吗?

*JBS:它跑赢了。

*ZLZ:那兔子睡觉了,跑赢了吗?

*JBS:嗯,跑赢了。(3;00;16)

⑨*JBS:那你姓啥啊?

*WMS:我啊,我姓王。

*JBS:王,那后面两个字儿呢?

*WMS:我不知道了。(4;10;21)

C.话轮首的“那”。

儿童与成人的会话主要形成问—答、祈使—回应的互动模式,3岁前以成人疑问和祈使为主,3岁后儿童的疑问和祈使迅速增加,但成人的疑问和祈使往往是引导性问话和引导儿童活动,而儿童的疑问是真的因疑而问,祈使是因求而祈。

说明在儿童—成人会话中,因双方话语能力的不对等,成人用话语标记起到了帮助儿童构建言语脚手架的重要作用。儿童3岁前成人用了很多延续话题的“那”来引导儿童构建叙事,3岁后儿童延续话题的“那”开始显著增长。所以,即便同样是使用“那”,成人跟儿童的言语交际功能也很不一样,正是这样的言语互动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言语交际,而且带动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代词语料成人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代词(一)
代词(二)
成人不自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Un rite de passage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