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史”促进《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2021-04-21 12:19:50郭梦皎
红豆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四史思想道德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是历史的关键词。在这个互联网的信息时代里,对历史对思想道德的淡薄的充斥中,我们就需要把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四史”的內容融会贯通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做到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势而新,为了达到最终预期的目标,做到真正深入人心的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才能有效的帮助思政类的课程教学做到,有根又有魂、有情有讲有理、有史并有料。只有顺应历史时代的发展规律,教学相长、史鉴今,才能继续更好的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的道路上,实现亿万人的中国梦。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在这样的一个互联网时代里,是承前启后,日新月异,在新的时代变迁下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选择,理论制定、制度实施、文化创新等领域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可持续生存的问题提供了真正宝贵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因此,大学生素质本来的强弱,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脚步,(以下简称“四史”)教育融入在思政课程,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让大学生在授课内容中了解和掌握人物、事件所在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学会有条理有逻辑的去观察和思考,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而进入虚无主义的“套路”之中。从而实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生活观念,自觉的养成具有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目前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式方法和意义出发,看似与“四史”的融入较难,但其实“四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基垫和支撑。

一、“四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结合探讨

从绪论来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型互联网时代,是“四史”发展有一个历史新阶段,可以理解为对当下的新型时代这个历史关键词的阐述,离不开自身对“四史”的深刻理解上。联系第一章,想要更好的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正确的吃透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定义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流血牺牲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正确性,实践性。联系第二章内容,为了引导学生树立符合自身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不得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理论,并做为指导,同时以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了解到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从第三章看,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是与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伟大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团结和梦想精神密不可分,因此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更坚定地实现中国梦;从第四章来看,新中国史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凝练正是与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相匹配,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意义;从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治思想的具体定义来看,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是由“四史”发展所孕育出来的,与“四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四史”不仅是《思想道德与法治》重要的理论基础资源,也是本课程的贯穿始终的内在联系。为传承历史薪火、推进“四史”教育,以及夯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现实感染力,本人拟就“四史”教育融入《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做简单的阐述。

二、“四史”促进《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意义

(一)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没有信仰是不可能实现个人理想,更不可能实现中国梦。那么通过系统的“四史”与课程的结合学习,掌握历史中所孕育的人类发展、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1]。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也不是从天而将,凭空出现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家历经磨难找到的,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现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方便快捷,资源丰富,同样也存在大量的负面信息影响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大学生们,造成他们对信仰信念的淡薄甚至是扭曲,有些高校大学生没有信仰,从而不能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业。因此“四史”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的心路历程和伟大成就,会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对于党的崇拜和热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方案的认同,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追求和信仰。

(二)增强学生对中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人物精神则不立,国务精神则不强,我们之所以可以有“四个自信”,就是基于我们对中国精神的理解上。与“四史”结合,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到,我们不仅能够创造上下5000年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还有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不凡的气质。中华文明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的古国,因为我们具有更强的包容力和吸纳力,才可以走的远有的好。纵观“四史”内容,所有的成绩都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鲜力量传承和发扬下去的,只有不断的学习,创新,才可以为民族复兴贡献个人力量,才可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一门思政课基础课,《思想道与法治》一本书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四史”发展的崭新的阶段,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碰撞产生的共鸣,同时也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发展至今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的升级篇章。

三、“四史”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遇到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与课程结合的问题

将“四史”的重要内容融进《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不仅可以高效的避免给学生灌输心理鸡汤的肤浅化和空泛化,也有益于高校学生从其中汲收精神、力量以及智慧。但是目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仍被很多人利用,大肆宣扬,更有甚者利用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新型媒体作为载体,对英雄历史人物、事件的歪曲和丑化、甚至断章取义等现象屡见不鲜,误导青少年。

当代大学生是现在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擅长且更愿意从网络平台渠道获取知识。但是,他们又非常缺乏完备的判断与分析本质的能力,容易接受这些不真实且有点击量的信息,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唯利是图人的牺牲品。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不稳定的黄金时期,这让历史虚无主义有了伺机而入的机会,所以部分学生出现了对政治经济、国家文化以及信仰信念认同等偏差,从而产生迷茫甚至堕落等现象。历史虚无主义虽然披着新潮光鲜靓丽的外衣,迷惑他人之心,但却是别有用心只认的有意举动。实质上就是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实际为己的工具。

(二)如何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问题

总体来看“四史”的时间跨度当对比较大、主题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又存在各种千丝万缕且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统称。既然称作“四史”,所以其中必然包含了较多的的的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此丰富的历史元素增加了思政课教学的亮点和厚度,但同样也一定会带来问题,即如何巧妙的运用“四史”亮点,进行适当取舍,及通过哪些教学手法来利用这些素材实现“四史”课程的融合改革和结合。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历史的“外和内”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历史也一样,表和里同样也是一对辩证统一体。所谓“外”,指的是历史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具体历史事实的描述。所谓“内”,则是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与规律。从哲学角度来讲,“外”具有突发的偶然性,“内”具有发展的必然性,偶然中蕴藏着必然联系,必然又是通过每个偶然性表现出来。将“四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六章课程中,就是需要由内而外,通过历史现象看清历史本质,了解实际生活的发展规律,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可实施的有效方法。

(三)教师和学生的主客观问题

很对教师在高校身兼数职,工作量和压力较大,可利用的课余时间较少,而我们知道,《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需要有人生阅历,丰富的教学水平来支撑。“四史”需要通读,精读,反复读,才能更好的找到与课程的切入点。才能在不空泛的讲鸡汤,死板的讲历史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对于一些新入职的教师来说,保质保量的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缺乏教学经验,讲专题的经验,所以对于“四史”的结合进展的步伐相对缓慢,课程内容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

而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课程,抱有得过且过的学习状态,很难通过“四史”作為切入点,引起学生兴趣,更有可能事倍功半。而他们更愿意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知识来源,大量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充斥着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更多的是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而非老师灌输的知识。所以对于课程的结合,会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四、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针对于新媒体的网络平台,教师自身可以利用好线上的各种媒介,传递,输送相关的课程知识。例如,利用微博,朋友圈,抖音视频,用简短、轻松、自然的语言,相对应的图片,视频,发布一些与课程相关联的知识点。同时,可以多观察学生的兴趣导向,结合课程,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和状态,完成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参与,各市级,区级教学技能大赛,积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生活。定期的组织一些高效的集体备课,方法的交流活动。

各高校也需要定期的更新相关教学书刊,多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案例。更重要的是反复的读“四史”吃透,读懂,消化,才能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还可以请教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做一些宣讲,分享会,多听、多看、多思考。

针对学生,我们需要与相关的班导师或者辅导员交流沟通,掌握学生动态,也应该和学生接触比较紧密的班导师辅导员,进行一些专业上的培训,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带动学生学史学思政,变成一股潮流,一种时尚。同时,可以多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利用好演讲比赛、辩论赛、团日活动等,把“四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作为主体,有效的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想融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总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重视从历史的视野,科学的解释书本内容,为课程补充“四史”的内在发展关系和规律,从的内在的的变化中提炼科学的理论支撑,从而引出教材当中的主要内容,充实和升华教材中,学生认为是“假、大、空”的主题。在具体的六个章节里,可从“四史”的内在发展规律变化规律与科学高尚的人生理想信念、追求,了解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剖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讲明白什么是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和青年大学生的关系。为什么在这个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还是人类最先进的人生追求?为什么中国精神能影响世界?

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有利于丰富拓展育人资源,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守好一段渠”,才可以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势而新,做好本门课程的终极目标,真正落小落实落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的同时,明白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急于求成。2020年1月,习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指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所以“四史”并没有终止,任然是在继续发展延续,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更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做到有根有魂、有情有理、有史有料。只有顺应历史时代的发展规律,以资政育人、史鉴今,才能继续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版,第15页;

[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2).

作者简介:郭梦皎(1989-04),女,汉族,籍贯:河北,硕士学位,职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以“四史”促进《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四史思想道德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 06:17:31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 01:18:46
队史连“四史”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2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06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