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丽
一、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题目共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二个学习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过程目标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标角;学会做角,在做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在比角过程中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判断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中找出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1:正方形有4条边,三角形有3条边。
生2:正方形有4个角,三角形有3个角。
师:这个同学提到了角,你能上来把角指出来让大家认识一下吗?
学生把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角一个一个地指出来了。
师:你认识的东西可真多,这里也有很多角,谁能把这里的角指出来。
课件出示:
引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反思】将本课的学习知识隐藏于学生熟悉的物体中,通过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引出角,再通过课件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变抽象为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验感知,构建新知
(1)认识角各部分名称,读法和记法
师:同学们的学具袋里都有一个角,请同学们把这个角拿出来,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角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说一说。
生1:摸起来尖尖的,有点刺手。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是哪里刺手吗?(生指)这个刺手的尖尖的地方就是这个角的顶点。
生2:有平平的两条线。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大家一起摸一摸。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伸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这个角的边。
课件出示一个圆点,标明“顶点”,从顶点伸出两条边,并标明“边”。
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老师这里有一些角,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它是不是角,如果不是角,说一说为什么它不是角。
课件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反思】在感知角之后,學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2)找生活中的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角,在我们的教室里也有很多角,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哪里有角?再说一说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边在哪里?
学生在教室中到处找角,并相互交流意见。
师: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观赏一下生活中美丽的角吧!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角。
【反思】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生活中各种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3)画角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角,你们会画角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个角。(请一位学生上黑板试着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同学画得怎么样?
生1:边不直。
生2:顶点那里是弯的。
师:那怎样才能画一个最漂亮的角呢?请大家看一看电脑演示吧!
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现在请大家按照这种方法画一个漂漂亮亮的角吧!
【反思】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感知角后画角,让学生有了对角的直观印象再去尝试画角,还知道手画角有一个毛病,“边不够直”“顶点那里是弯的”,从而发现画直角的边,要借助尺子。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明确画角的方法顺序和注意事项,从而令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画角的要点。
(4)做角
师:同学们画的角都很美,但你们会做角吗?请拿出学具袋,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带等,请小组长带领着小组同学们合作,试着做一个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展示作品。
师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反思】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5)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做的角真漂亮。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做的角和同桌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样比的?
生生之间开始比较,寻找方法,并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样比的,把两个角对着口来比,我的大。
生2:我一看,就知道我的大。
……
师:究竟哪种方法最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比的方法。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比较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求知欲望,又学到了新的比较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强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6)感受角的大小关系
师:同学们都会比较角的大小了,老师这里有两个角,请同学们来比一比,看哪个角大?
课件展示: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红角大。
师:我们按照刚才学的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来比一比。先把顶点对齐,再把其中一条边对齐。
课件演示两个角慢慢重合。学生恍然大悟,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为什么刚才同学们会认为是红角大呢?
生:因为红角的边比蓝角的边长。
师:那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来把红角的边再加长一点,再加长一点。(课件演示红角的边加长)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
师:现在我们一起拿出我们刚才做的角,一起把这个角变大,变大,再变大;变小,变小,再变小。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同样大小,但边的长短不相同的角,再通过课件直观地演示两个角比较的过程,以及用课件演示边的变化,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再以游戏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3.拓展延伸,深化感知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角,那接下来看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在下面图形,找出三个角,并标一标。
学生在书本上找角,标示。并通过展示仪展示。
师:这个同学标得对吗?除了这些角,还有其它的吗?
(2)一張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思考并动手剪一剪 ,有几种方法?最多可以剩下几个角?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汇报。课件演示多种答案。
【反思】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反思内化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1:认识了角。
生2: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3:学会了画角。
生4:知道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生5: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
……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首儿歌来总结一下角的特点吧!
课件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边拍手边读:
我是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只看张口不看边。
【反思】通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回顾,再利用生动有趣的儿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四、反思与评析
第一,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富有童趣,吸引学生,启迪思维。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钟面,剪刀等实物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除去实物中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动画的效果,把画角,比角等过程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剩女近了生活实际,又符合思维特点,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第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不应该是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本节课的课堂上出现了多种感受知识的方法。例如: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变一变等形式,展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的多种的方法。教师用心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和学习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三,整节课尊重了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表上去找角,认识了角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角,让生活与数学知识进行接轨,而这些对于生活经验的“真材实料”也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再让学生支欣赏生活中的角,对生活经验进行了重温,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作为平面图形元素的体验。在本节课中,教师还给了学生对原始经验进行了“二次加工”的机会。引导学生审视刚才举出的例子,感悟角是在平面上找到的,也是平面图形的一部分,从而也证明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的观点。
第四,通过对比让学生挖掘知识的本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一次次的让学生对比中,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在认识了角的基本特征后,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在区分、比较、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角的本质特点。通过自主画角和规范画角的对比,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要求和技巧。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一样但边长短不一样的角,让学生在猜想、比较、验证的过程中,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个教学重点。在课堂中,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去获取新知,并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悟性真正得到释发。
【注:本文系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YQJK198)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