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丽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课必先强师,思政课的建设工作更是离不开教师。那么,作为思政教师,就必须要积极思考如何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人,我们应构建“大思政”格局,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全面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一、更新观念: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
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一个人的成长要历经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全方位对其培养与教育。教育是一个整体,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教育一盘棋”的大格局思想,形成思政教育的大视角。因此,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结合学科教学参透品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理论上的认识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思政课程”是指课程德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来说,大学阶段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中阶段称为思想政治课,初中和小学阶段称之为道德与法治课。而“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学科,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课程思政”强调价值引領不仅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贯穿专业课之中。因此,广大教育者必须树立大思政意识,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提高对“课程思政”这一创新理论的认识,既要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也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课程价值引领元素,做好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无缝对接。
(二)管理架构的设计
“思政课程”重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而“课程思政”主要在于各个学科体系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整合融合,将思政课育人功能与各个学科提升知识技能的作用相结合。前者突出“传道”,后者重在“授业”,从“思政课程”的一枝独秀,到“课程思政”的百花齐放,凸显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层在学科构架上要做好整体设计,在执行层面,学校教务与政教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积极配合,保证学科架构设计落地见效。实践中,学校要把思政课第一课堂作为出发点,以点带面辐射第二课堂,家校结合渗透到社会、家庭,把这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真正建设好、见成效。
二、培养队伍:充实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模式,需要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要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加强教学活动研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建设
中小学思政课教研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决定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调整选拔高素质教研员是推进区域思政课整体水平的一项有利措施。我区合理调整思政课教研员队伍,选拔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一定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教师充实到教研员队伍之中。建立了思政课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引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整体提升教学水平。2020年,我区两次组织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讨活动,思政课教研员两次上公开课,置身课堂教学之中与思政课教师同研共探,推动了学科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小学思政课教研员组织召开高水平的学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思政课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大力推进了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教研员素质得到了领导教师的高度认可。
(二)规范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制度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管理,核定或调整中小学编制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情况,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严把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师德高尚的人讲思政课。我区依据文件精神,制定并下发了《双台子区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现有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配齐了中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小学低、中年级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思政课教师以专职为主,小学各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在培训合格后带头走进课堂讲思政课,充实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另外,我区还建立了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要求各校要适时聘请本地区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以及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等定期到中小学讲课或作报告,借助多方力量共同施教。
(三)多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我区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线上线下培训,利用学前周时间组织开展区本级思政课教师培训;选送3名骨干教师参加市宣传部组织的“理论骨干培训班”学习,推荐4名教师加入省市思政课核心团队;组织全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大赛,借助网络平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力求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2020年12月初,全区教育系统18名书记、校长亲自讲授思政课,为师生上了一节节生动的思政课。通过给师生讲授思政课,全面提升了师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理论素养。
三、丰富课程:拓展“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
思政课一个重要目标是导行。上好思政课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不断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
(一)奠定德育课程基石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学校应建立完善系统的学校文化,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学校文化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德育的好课程。为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落地、落细、落实,我们选准了“特色学校创建”这个项目为有效载体,通过召开“《双台子区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讨论会”“双台子区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双台子区特色学校创建展示活动”等促进全区各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实验中学的“自育文化”、第一中学的“雅行文化”、实验小学的“悦纳文化”、建设小学的“求真文化”、九化小学的“尚美”文化等,打造出区域“一校一品”“一班一品”的文化品牌。同时,坚持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特点,创造性、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辽河小学“和畅教育”课程体系,长征小学“自主教育”课程体系处在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之中。
(二)强化德育课程研究
一是建立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备课制度,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行集体备课,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全力支持并积极主动参与,相互交流促进,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教师、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实行“手拉手”备课,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目标。
二是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交流机制,每年开展一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
三是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利用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是深入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课题研究,要求全员有课题、人人有任务,强化思政课题研究指导、检查与评估,充分利用学术年会展示交流思政课研究成果,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浓厚教研氛围。
五是充分利用“盘锦微教育”“双台子微”等网络媒体积极宣传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成果,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社会影响力。
(三)丰富德育教育载体
一是夯实全学科德育教育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教学目标,写进教学设计,落实课堂之中,切实解决好各类课程相互配合问题,强化课程思政,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情境教学、实践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入脑入心,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二是推行全方位德育教育实施。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校将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文化因素化为环境文化和校园形象之中,利用教学楼、休闲空间等校内公共场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展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另一方面,坚持实践育人,挖掘思政课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新时代故事演讲”“新时代故事日记”等主题活动。将辽河碑林、盘锦市烈士陵园、抗日遗址“小红楼”等地域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程实践活动基地,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接学生文化需求,把思想观念融入到具体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主流思想有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另外,利用家校合作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家校携手,达成共识。利用微信群、家长会等平台组织家长进行学习,开展教育培训,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完善机制:为全方位实施德育保驾护航
德育是一个过程,更需一种长期的积淀。因此,对德育工作的评价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舆论。国家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完善思政课评价机制,破“五唯”痼疾,立“育人”目标,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盘”。
(一)落实主体责任
我区印发了《双台子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区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成立了全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委教育工委会同教育、宣传等有关部门指导全区所有学校把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来抓。全区各中小学坚持和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形成全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评价导向
教师之德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思政课程需要有修养、有学识的人来施教。我区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明确了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相匹配的评價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过程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占比。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建立不合格思政课教师及时退出机制。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同时,我区还建立了符合思政教师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在各类综合性教师表彰体系中确定相应比例用于表彰思政课教师,以调动广大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定期开展思政教师优质课、基本功比赛,鼓励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夯实专业知识、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通过积极宣传思政课教师中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引导广大教师以身边的榜样为标杆,努力成为信念坚定、态度端正、本领过硬的优秀教师。
(三)建立评价体系
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把“知识立意”的评价调整为“素养立意”的评价;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培育等教学目标都纳入评价体系;把“考试定成绩”的评价改为过程性动态评价,以评价带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教、学、评的互动共进;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升学考评依据,形成常态化,我市全面推广使用“掌上综评”软件,运用综合评价理念、方法开展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将其结果纳入升学考评体系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依据破除“五唯”痼疾,立“育人”目标的指导思想,我区着重从“改变应试教育模式、调整教育教学目的、建立高效的督导体系、形成完备的评价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五个方面入手,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强化保障机制
一是提高经费保障。区教育局将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提高预算标准,用于改善学校思政课建设所需硬件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软件建设,切实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发展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二是实施督导评估。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牵头负责,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督导评估体系,制定完善的督导评估标准,科学进行督导评估,切实让学校思政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发展轨道,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