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评价

2021-04-20 13:26任辉周鸣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后踝踝骨踝关节

任辉,周鸣

宜兴市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江苏宜兴214200

踝关节为由距骨关节头与腓骨、胫骨下端关节面组成,具前后较薄、两侧较厚特点,易受外力、运动受力失衡引发踝关节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及儿童。踝关节骨折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肿胀、压痛、皮下瘀斑等症状,影响患者踝关节功能、丧失行走能力,因此需积极治疗[1]。目前在该病治疗中,关节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常规治疗方法,但可因复位不完全、固定效果差而影响踝关节康复能力、延长疾病周期、增加患者痛苦感受[2-3]。近年来该病治疗中,后踝固定治疗优势逐渐显现,可提升骨折端固定效果、缩短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相关研究表示[4],在对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相比,应用后踝固定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康复用时,且术后并发生发生率较低,效果理想。为此,该次研究选该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期间50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评价后踝固定对其影响,并分析组间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该院收治的50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设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10±4.2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坠落或跌倒5例,其他4例。研究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18~69岁,平均(40.21±5.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3例,坠落或跌倒9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下肢及身体其他部位为发生骨折;首次发病;致伤后未接受相关镇痛、固定治疗;致伤至治疗时间<72 h;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难以有效沟通者;合并恶性肿瘤、骨肿瘤者;治疗后失访者。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①单纯后踝关节骨折: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X线引导下对患者踝关节行走法复位,后对患肢行石膏固定;②三踝骨骨折:依据患者情况,实施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患者骨折内踝处或外踝处做切口,内踝部位以4.5 mm空心钉内固定,重建钢板行外踝固定,后在X线引导下做内踝、外踝手法复位,后常规缝合;后对患肢行石膏外固定。术后1个月拆除石膏并行康复训练。

研究组(后踝固定治疗):依据患者情况对患者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在患者侧踝关节做手术切口,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钝性分离拇长屈肌、长肌,后牵拉长肌、暴露后踝骨块,直视下对骨折部位行手法复位,并做克氏针临时固定处理,后选T型钢板对单纯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固定处理,直型钢板对三踝骨折患者骨折部位行固定处理,去除克氏针。术后3 d指导患者行踝关节活动训练,7 d行踝关节负重训练,1个月行负重行走训练。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参考鲍勤超等[4]学者文章中标准:①治愈:治疗后,患者患侧踝关节皮下瘀斑、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AOFAS(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评分量表)≥90分;②显效:治疗后,患者患侧踝关节皮下瘀斑、肿胀、疼痛等症状缓解,AOFAS为75~89分;③有效:治疗后患者患侧踝关节皮下瘀斑、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OFAS为50~74分;④无效:治疗后患者患侧踝关节皮下瘀斑、肿胀、疼痛等症状无缓解或加重,AOFAS<50分;治疗有效率=(①+②+③)例数/总例数×100.00%;(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踝关节功能,以AOFAS(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评分量表)表示,满分100分,分数高表示踝关节功能好;(3)比较两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血肿、感染、骨愈合畸形。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较对照组68.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治疗前、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AOFAS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当天两组AOFAS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AOFA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s),分]

?

2.3 治疗用时、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用时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用时、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用时、住院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s)

?

2.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较对照组32.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后踝固定,为踝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通过对后踝关节解剖、复位、固定,以保证患者患肢侧踝关节内润滑液流动顺畅,有利于增强踝关节问固定、减少骨折端不正常位移发生率,以促进患肢踝关节功能恢复[5]。该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后踝固定治疗,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较对照组68.00%高,考虑原因为,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相比,应用后踝固定能够在直视下完成关节复位,可避免单纯以X线为基础完成复位影响复位满意度;在复位后以克氏针临时固定,可保证骨折端骨块稳定性,后实施钢板内、外固定治疗,可在充分恢复骨折端结构基础上,减少踝骨损伤、保证踝关节腔功能,进而可提升临床疗效。任炳涛[6]研究中发现,与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相比,后踝固定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95.65% vs 78.26%),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对踝骨骨折患者实施后踝固定临床价值。

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当天AOFAS评分相近,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AOFAS评分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考虑原因为,实施后踝固定治疗,无需实施石膏外固定,有利于患者治疗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以改善骨折端血运状态、促进骨折端愈合,进而减少骨折相关疼痛感受;同时此种治疗方式可减少骨折端神经网损伤程度、促进治疗后神经组织重建,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群运动能力、改善踝关节功能,达到缩短预后时间、提升AOFAS评分之效[7-8]。李忠群等[9]研究中,对67例后踝骨骨折患者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术后3个月实施后踝固定患者AOFAS评分显著上升,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后踝固定对其踝关节功能积极影响。该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考虑原因与患者术后早期可接受康复训练、骨折端复位效果理想、切口周围皮肤透气性好等因素相关[10-11]。李宗蔚[12]在对50例踝骨骨折患者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后踝固定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00% vs 16.00%),与该次研究的(4.00% vs 24.00%)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实施后踝固定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同时可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后踝踝骨踝关节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基于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的踝骨损伤生物力学分析*
后踝骨折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