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内容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发展观,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推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围着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实践力,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只有围绕着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使地理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在培育人才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高中地理教学同样适用。这也可以从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中看出端倪,更多考查的是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综合素养,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积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的,学生也会明白学习地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成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另外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客观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从实际出发,全面高效地解决问题,也能在面对环境的挑战时表现出良好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因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的课堂更看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认真思考、充分表达,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使学生不断积累学习和生活经验,能合理对待身边世事的变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念,位居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的最上位,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它的主要内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首先要让学生具有人地协调的意识,然后要具有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最后能提出人地关系的策略。为此教師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人地情境,利用地图、图片、视频、地理教学软件等展示信息,导入人地关系,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感受人地关系。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并辅以案例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运用要素综合思维、时空综合思维或地方综合思维,领会、运用和综合分析人地关系,以便能对人地关系做出反应,对人地协调做出价值评价,更好地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意义。在课堂结束时,可布置相应的实践活动项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活动中领会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如“探究湘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及治理措施”“湘江流域水沙特性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这将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灌输型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往往会抑制住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也不佳。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教师要转变这种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指导、帮助的角色,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一方面可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相比较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无论在知识面还是难度上都高出很大一截,而且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且比较散乱,对此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把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归纳,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并能高效率记忆和熟练运用。另一方面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完善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地理,在课堂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和原理。如联系今年10月份台风生成个数比常年偏多近一倍,“浪卡”“沙德尔”“莫拉菲”带来的强风雨,对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的民众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学生都经历过台风,由此可激发学生对此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开拓思维积极探寻其背后的地理原因。
3.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
区域认知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也显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力,教师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指导学生空间定位的技巧,如利用区域轮廓定位、图例注记定位、经纬线定位等,强化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用图能力,可多训练学生填绘地理图表,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构建大脑中的地图。二是发展学生的地理认知结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而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地理特征,教师就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在抓住其中的规律,如降水的分布规律、径流量的变化规律等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而明晰了地理事物的规律,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区域具备的基本特征,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三是强化学生的区域联系性。因区域开放性的特点,虽然不同区域在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地理因素等有差别,但他们之间同样会发生联系。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多元化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区域差异化的分析技巧,增加对区域特征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4.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极强,去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状况,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学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对学生未来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带学生“走出去”,进行实地考察。如在《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中,就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业园区,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园区的面貌和发展,另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调查当地的气温、降水、土质等,了解适合当地农业园区生产的农作物,并让学生依旧调查情况、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蓝图,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地质公园进行野外地貌观察,用实物教学生如何辨认长石、云母、石英等造岩矿物,及如何根据岩石剖面进行岩石的判断、如何判断沉积岩的成岩时间等,使学生直观且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保证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否落实的重要体现,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侧重视成绩、侧重结果的评价方式,这对一部分后进生是非常不友好的,要科学合理地完善教学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维度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课堂互动性、学习动因、项目反馈、活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设定,以更好地掌握、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也会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要改进的地方,更好地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教師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分层评价,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各不相同,在学习上的发展也大相径庭,所以教师要针对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获得学习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是教师,也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不断努力完善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此外,教师也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反思工作,依旧教学评价中反应的问题审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性地改正和优化,使地理教学工作更高效、有序地进行。
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等全面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力和地理实践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淑莲.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 中华少年,2018(23).
[2] 赵红雯. 探究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J]. 新课程(中学),201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