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欣
摘 要:童话隶属于儿童文学范畴,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情感都与儿童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相符合,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极易被童话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人物吸引,并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发展思维和想象力。本文由此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现存问题、童话教学价值展开分析,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童话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3-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71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关系着文化的传递和素质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识字或掌握理论知识,还为了发展思维和情感。新编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童话故事,能够通过教学发挥积极作用,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满足他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最终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语文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课堂上,童话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教师必须正视问题并明确童话的教学价值,才能以合理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状态不佳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师生互动、不愿与其他同学围绕知识和自身体验展开交流,严重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制约着学生的个人成长。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一生活经验较少、知识储备匮乏的特殊群体中,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小学生活泼、好动,经常会在课堂上出现溜号现象,甚至会出现动来动去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首先,教师应解决的是他们对学习不积极的问题,在开展童话教学活动时,利用营造氛围等方法使其感受到相关学习活动及知识内容的乐趣和独特魅力。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打造动态课堂,利用课堂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刻板
具有指向性的目标是师生共同学习语文的方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制定目标的任务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完成。但是,受传统的应试理念影响,即便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将获得高成绩视为最主要的目标,过于关注识字、组词、造句、诗词背诵等部分的教学活动,忽略了童话教学。在该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考试大纲的指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机械性的学习和记忆,他们无法在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甚至根本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久而久之,他们不仅不再主动阅读童话故事,甚至会丧失学语文的兴趣,这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价值分析
对小学生来说,童话是最符合他们思维水平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大有帮助,还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通过奇妙的文字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温柔 [1]。在童话故事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被赋予了生命,小动物变成了有思想、会表达的“精灵”,它们像人一般生活,有人的思想和语言,也在经历着和现实生活相似的生活。但是,与现实生活不同的是,在童话里,可以实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愿望,如让去世的人和动物复生,让枯木起死回生。
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愿望的达成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使其对世界产生更美好的想象。另外,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能跟随作者的想象对相关内容展开独立的思考,这不仅可以促进其语文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促进想象力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一些思维原本就比较活泼的学生,还能在想象中添加属于自己的创造,通过学习实现创造力的发展,这均证明了童话的教学价值。
三、落实童话教学的策略以及建议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造成童话教学乃至语文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一些教师没有对童话在语文领域的学习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陷入了错误的认知中,他们认为过于细致地讲解童话、给予学生大量时间阅读相关故事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这使他们在遇到该类型知识时往往会一带而过,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机会,也并不关心这种方法会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就需要转变自身的刻板认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视童话的价值与意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身关于故事的所思所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一个问题,即学生的性格影响着他们的表达欲望。因此,在鼓励他们表达自身想法时,一定要将性格因素考虑进来,在面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时,避免提出过于强制性的表达要求。
(二)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之所以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足、童话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较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并未营造合适的氛围,使学生面对读童话、学语文时产生了紧张感,在这种紧张感的影响下,他們很难围绕自己读童话的体验和收获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情感变化情况,无法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师生双方均无法从教学中得到积极的反馈,相关教学活动自然会陷入无序和低效的消极循环中。因此,教师在开展童话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加强学生与文本故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整个课堂都是动态的、活泼的[2]。这样一来,课堂呈现出来的特征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习惯相符合,他们更容易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进而参与到童话的阅读和其他语文学习活动中,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1.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常见的一种方法,在朗读中,学生需要将相关内容一字一句地读出来,默读中经常出现的一目十行的问题被及时规避,他们还可以借助朗读的过程在头脑中勾勒与故事内容相关的画面,并对文字背后的情感展开思考,从而使思维与口语能力均能得到发展。同时,琅琅的读书声能够营造出生动的语文学习氛围,这对童话教学工作的展开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语言节奏,这样一来,他们对情节的理解与把握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更能理解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征,进一步提升朗读童话的积极性。
2.表演
表演是自新课改提出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上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和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并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跟随相关人物的相应动作进行表演。想要使表演更加符合故事原型、更加夺人眼球,学生就需要在表演之前不断揣摩情节和人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大多数情节都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设计表演环节,让学生自行选择想要表演的对象和合作伙伴,利用演绎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和身体动起来。
(三)利用文本之外的材料进行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教材为载体,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离不开教材的支持,但是,受篇幅和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教材能够为师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童话教学来说,由于故事内容是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教材很难将故事细节展示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很难从单一的文字中完全感知到童话的魅力。因此,教师需要在结合教材组织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搜集与文本故事相关的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将枯燥的文字以动态、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促进他们的直观感知和具象理解[3]。这样一来,在各种辅助材料的帮助下,童话故事在最大限度上被还原并真切地呈现,学生自然可以在与故事、主人公的近距离接触中融入故事、感受到它的魅力和特别之处,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读童话的兴趣。久而久之,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形成了善良、乐观的品质以及更加良好的语言文字感知力。
例如,在开展《乌鸦喝水》的教學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之相关的动画短片,并在课堂上播放。这样,不但课堂氛围在活泼的声音和有趣的画面影响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能在视听支持下进入到故事情节当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乌鸦喝不到水的焦急和喝到水之后的快乐,使其进一步感知乌鸦的智慧和可爱。
(四)多元引入童话的丰富资源
童话教学需要围绕童话故事展开,虽然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收录了一部分童话故事,但对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教材中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他们的阅读和学习需要,只有更加广泛地进行阅读才能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使他们在童话中实现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关注氛围营造、引导理解之外,还要在资源的提供上做出调整。首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根据他们表现出来的热爱选择合适的课外故事。其次,要将课外资源和教学大纲比较,避免盲目创新和拓展,筛选出更加符合大纲要求的故事,将其提供给学生。这样一来,在丰富的资源支持下,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他们可以在多元的感知中变得更加热爱童话故事,进而将对它的热爱迁移到更广泛的文学、文化领域,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童话是儿童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文化工具,能够在儿童的头脑中构建出一个奇幻世界,让他们对生活和世界发自内心地产生热爱之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起对童话教学的重视,在语文课堂上以多种手段带领学生阅读丰富的故事,让他们在童话的启迪下加强对语文乃至文学的认识,使其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文学素养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吉贵.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果[J].文学教育(下),2019(12):78.
[2]黄妙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9(11):77.
[3]王占宏.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250.
[责任编辑 薛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