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雪,周德生,颜思阳,刘雨濛
1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周德生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推崇徐大椿“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兰台轨范·序》)的学术思想,主张治病主方主药,病证方药相对,专治辅治主次分明。周教授辨治眩晕经验丰富,本文总结其对于眩晕辨病论治与药组应用的临床体会。
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症状,眩晕病因复杂,分为周围性、中枢性、系统性、精神性4类[1]。涉及耳鼻喉科、神经科、精神科、骨科、眼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病种多,共病多。临床诊疗坚持中西医结合,遵守多学科共识[2-3]。辨病论治为主,病证结合。由于临床症状与病因并不是一一对应[4],不能明确疾病诊断者,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药象理论,以象会意,因象达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丹砂》阐释:“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药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如形态、质地、部位、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即药象。眩晕与药象对应,必须辨病辨证兼用,还要结合发病机制和中药药理,决不可拘泥于传统的肝、胆、目、风、火、痰、瘀、郁、虚诸说。
药组作为一个固定结构配伍应用,药组相当于一个小方,3味或者4味药物性味相类、相须相对、犄角互用、四合一体、佐使成方。3味药组称为三角药组,4味药组称为四合药组,是一种固定结构、平和气性配伍、集中功效优势的药队或药群。在明确眩晕的病种之后,临床处方采用核心方药与随证方药结合,药组作为辨病论治主药配伍的固定结构,针对核心病机,发挥关键作用。
基于眩晕病主要病种的辨病论治与病证同治,本文归纳出临床上常用的14组3味或者4味药物组。眩晕辨治与药组配伍特点的具体介绍如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痹夹背行……皆为劳得之。”荣气虚滞,气血循环不畅。瘀滞经脉,血痹不升,则上气不足,倦怠,眩晕。鹿衔草补肾活血,蓝布正健脾益气,桂枝温通心脉,为治疗脑络痹、项痹、眩晕的绝配用药。该药组兼顾形气体用,疏通表里上下,三足鼎立成犄角之势,故称为角药[5]。
后循环缺血中风病机气滞、血瘀、痰浊交冱杂合,宜理气破血化痰,佐用风药,较多配伍养阴,不宜多用益气。片姜黄、王不留行、炙水蛭药组,以破血化瘀为主,兼有化痰理气。临床应用常加用虫类中药如水蛭、土鳖虫、地龙、蜈蚣、穿山甲等;或者树脂类中药如乳香、没药、血竭、竹沥、天竺黄等;或藤类中药如鸡血藤、石楠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等。脑干梗死假性球麻痹加强鼻饲喂食及吞咽肌训练,药组加木蝴蝶、威灵仙、蝉蜕、白芥子、皂荚等;小脑梗死平衡功能障碍加强功能康复训练,药组加石决明、穿山甲、苏木、葛根、大黄等。
五脏六腑精华之气与精阳之血,上走空窍,补益髓海至阴,脑窍玄府气液通利化生神机,运转畅达全身上下。历代相关中医文献中没有“多发性硬化”的病名,临床工作中多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于不同的病证,如“痿证”“风痱”“喑痱”“视瞻”“昏渺”“青盲”“眩晕”“骨繇”等[6]。多发性硬化眩晕病位在脑髓,乃浊毒藴积,侵淫络脉,络气阻遏,神机失用。《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当察其孰微孰甚,复法复治杂合“以数调之也”。以数调之,即无失常数,恢复常度。红景天补诸不足,祛除邪气;仙鹤草益气理血,强心固脱;葛根健脾升阳,解毒舒筋;该药组扶正祛邪,疏利血络以及气络,畅达脑窍玄府神机通路。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加白花蛇舌草、萆薢、木瓜、土茯苓等化浊解毒药物;慢性进展期,加三棱、莪术、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复发缓解期,加蜈蚣、全蝎、田三七、红花等通络药物。
梅尼埃病属中医学“眩晕”“眩冒”“眩运”范畴。中医学认为眩晕多为脏腑失和,经络失调,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虚为其本,风、火、痰、瘀为其标[7]。梅尼埃病眩晕则责之风、痰、水、饮。《丹溪心法·头眩》所谓“无痰不作眩”,强调“治痰为主”。石菖蒲、天竺黄、泽泻祛除痰湿水饮,通利开窍定眩。根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有“治主以缓,治客以急”的治则,该药组适用于急性发作期,加柴胡、细辛、僵蚕、全蝎等祛风药物;用于缓解期加法半夏、苍术、陈皮、白豆蔻等健脾燥湿药物。
良性位置性眩晕、心理性头晕均属神志病变,魂神浮越,魄神不安,神气飘忽,情志焦躁。龙齿、牡蛎、磁石药组,集动物骨骼化石、介贝、矿石三维质重镇坠,肃敛潜降,交通阴阳,静以制动,定眩安神。精为神之质,气为神之用。潜阳降气安神,往往配伍黄连、栀子、地骨皮等清火药物,或酸枣仁、白芍药、生地黄等养阴药物。《本草便读·石决明》记载:“介类之属,皆可潜阳入肾,故能建功于肝。”《药性切用·磁石》称:磁石“引肺金之气入肾”。良性位置性眩晕在手法复位后,加用黄精、五味子、麦门冬、制何首乌等益气养阴药物;心理性头晕加用玫瑰花、雪莲花、郁金、川楝子等理气安神药物。
贫血性眩晕、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眩晕属于虚劳范畴。淫羊藿、阿胶、鹿角胶填精益血,温补命门,交通任督,升发阴中之阳。淫羊藿益气力,助气化,以降为升,能降能升;配合阿胶、鹿角胶阴阳双补,适用于健忘、眩晕、肢冷、尿沥不禁、遗精或月经后期。《本草汇言·鹿角胶》释义:“虚者补之,损者培之,绝者续之,怯者强之,寒者暖之,此系血属之精,较草木无情,更增一筹之力矣。”贫血性眩晕加当归、龙眼肉、墨旱莲等补血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眩晕加熟地黄、肉苁蓉、紫石英等温补药物,均需配伍党参、炒麦芽、怀山药等健脾胃药物。垂体功能减退症眩晕亦参考用此药组,并加炙麻黄、人参、黑附片、海马、冬虫夏草、紫石英等振兴神经、壮阳益精、补气固脱药物。
心律不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现象,在中医脉象里表现为结脉、代脉、促脉、涩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等[8-9]。心气不足,火不生土,中气升降失用,湿浊壅阻,情绪低落,心悸,胸闷,动则气促,自汗,眩晕。以甘松、朱茯神、苦参组成平律饮,健脾化湿,复律定悸,理气安神。《名医别录·苦参》云:“苦参味苦,性寒,无毒;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本药组苦参用量宜小,平复心律,通利脑窍,治疗心律不齐性眩晕。射频消融术后,加当归、灵芝、丹参、赤芍药、酸枣仁等补益气血、宁心安神。
脉奇恒府,又为血府。脉能舍血,以气为使;血脉奇恒,流通有数。因此,《灵枢·营卫生会》称“血者神气也”;《灵枢·本神》谓“脉舍神”。气机失调,则驰张失度,血行无常,神机紊乱。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是体位性低血压最多见的症状。头晕、目眩是最常见的症状,超过1/2的患者还述难以聚精会神,并有心不在焉症[10-11]。体位性低血压性眩晕可反复发生,劳动后发作或加重,甚则晕厥。五味子、白参、炙麻黄组成固脉饮,益气养阴,固脉升压。使用炙麻黄宜从小剂量起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量,以振奋阳气,固护卫气,升压提神;配伍五味子、白参益气养阴敛营,激发气机而有收摄,则营卫交会,血脉周流,以应度数。
白蒺藜养阴熄风,钩藤平肝熄风,珍珠母潜阳定惊,配伍为角药以平肝止眩。颅颈交界区畸形眩晕血脉驰张失度,拙急挛缩,血行湍洑,冲激无度,重在解除血脉痉挛如荆芥、防风、葛根、威灵仙等;高血压性眩晕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重在通利血脉如川牛膝、益母草、泽兰、苏木等。
野菊花、白菊花及青黛、水牛角丝2个药对组成气营两清的药组,命名为清脑解毒汤。中枢性感染从温病论治,中枢性病毒性感染多见,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该药组气营同治,偏于气分证加清热透营药物连翘、金银花、莲子心、茵陈、栀子、黄连、淡竹叶等;偏于营血证加凉血散血药物牡丹皮、生地黄、虎杖、赤芍药、玄参、蒲黄、大黄、小蓟等。前庭神经元炎也称为病毒性迷路神经炎、急性单侧前庭功能减退等,该病是急性眩晕发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前庭神经元炎眩晕多从风眩论治,与《医碥·眩晕》头风眩晕病证名称相类,发作期加少阳风药如青蒿、柴胡、栀子、夏枯草等。一般而言,前庭性眩晕症状重,需要同时使用西药镇静或抗痫对症治疗。
反复发作性疾病从伏邪论治,伏风、伏痰、伏热为主因。天麻、山羊角丝及青礞石、蜈蚣二个药对,以药物形体为药母[13],组成一个涵盖三界的4味法象药组,四合一体,清肝潜阳、清热化痰、熄风定眩。偏头痛指的是神经或者血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损而造成的,病情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头痛,日久可出现眩晕等症状[14]。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认知功能损害[15]。临床上,偏头痛性眩晕常加川芎、蔓荆子、鬼煎羽、僵蚕、全蝎等,癫痫性眩晕加人工牛黄、白矾、生铁落、代赭石等。
眼源性眩晕多见视力下降,眼胀痛,眼疲劳,复视[16]。《蠢子医·眼科五诀》说:“目居清高之地,本坎一之精”,“人身九窍,目居其一……选透窍药数品,以为治目之式”。湿浊阻滞,水饮内停,与清窍玄府郁闭有关。牵牛子、车前子、青箱子、决明子药组,组成利窍止眩汤,疏启玄府,通利化气,祛除阴邪而神明复清。
《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于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此瘀血生内风,脉络挛急,乃至眩晕。《重订通俗伤寒论》耳聋神丹治疗病愈后耳聋,芳香开窍力峻,熄风通络不足。药组以龙齿、乳香、沉香、人工麝香组成增损耳聋神丹。突发性感音性聋伴眩晕加柴胡、路路通、蝉蜕、川芎等,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加三棱、莪术、山楂、白花蛇等。
《尚书·说命篇》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暝眩反应[17]过于剧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即药毒。《肘后备急方》如圣散以露蜂房、生甘草等分治药毒上攻。配伍石决明、防风药对,组成加味如圣散,加强其解药毒、熄肝风、止眩晕作用。
肖某某,男,71岁。2019年11月12日首诊:近2年来反复眩晕,体位改变时明显。血压正常。头部MRI示:脑萎缩,双侧侧脑室旁脑白质脱髓鞘改变。前庭功能检查(-)。彩色B超示: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舌红苔薄黄干,脉沉细弱。诊断:脑动脉硬化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为脑络痹、脉痹、眩晕,辨证为荣气虚滞,瘀滞脉络。治法:益气养阴,通脉荣络。处方:鹿衔草、蓝布正、北沙参、山楂、黄精各15g,山茱萸、桂枝、桑枝、秦艽、丹皮、栀子、僵蚕各10g,全蝎3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予拜阿司匹灵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尼麦角林片。2019年11月20日二诊:眩晕大体减轻,但体位改变时仍然加重。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弱。原方加红景天、鸡血藤各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9年12月5日三诊:精神好转,眩晕未再发作,嘱停中药汤剂,继续西药治疗。
按本案荣气虚滞,脉络痹阻,气血亏虚,脑失充养则眩晕。《景岳全书·眩运》说:“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处方益气养阴,上济脑髓,以补开通;风药上行,疏通脉络,兼治为佐。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和位置性的幻觉,涉及的病种复杂,必须完善理化检查,明确具体疾病,针对原发疾病治疗。“无风不作眩”。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风、火、痰、瘀、虚有关[18]。眩晕病病程长,易反复,故临床上治疗遵循辨证论治方法,辨证以脏腑虚实为纲。临床常用药组同时也是高频用药,在临床处方中以群结构或子群结构形式出现[19]。以临床疗效为目的,在临床处方时合理应用药组,作为固定结构在复方中配伍,成为复方的主体部分,核心药物针对复合病机的主要方面,达到病证同治,有事半功倍之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