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翠 曲波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 610095
民政部数据显示,高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在已经突破2 500万的基础上,将以年均增长100万的趋势持续到2025年,占总人口的23.2%〔1〕。相较于老龄化的程度,我国养老服务护理人才严重不足。据统计,中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其中只有 4万多人持有职业资格证,这一数字离民政部《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2〕所提“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达600万人”的目标还存在巨大差距。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受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思想观念等诸多原因影响,队伍发展动力不足〔3-4〕。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德国是较早步入老龄化国家之一,在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有成熟的经验。本文通过中德职业教育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借鉴德国先进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理念、成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构建适应我国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德国开创了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先河。“双元制”是联邦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模式,它是以企业为主,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的中间层次的技术人才〔5〕。以老年护理为例,入学前,学生既要向职业学校递交学习申请,也要向养老机构,如养老院或移动护理服务机构、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等递交实践申请,只有双方都同意接收,才算正式“有学上”。实践期间按照政府颁布的工资标准发放实习工资,培训内容与进度由学校与实践单位共同制订,培训的总责任在各个州老年护理专业研讨会组织方。
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以职业院校主导办学为主。但随着我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努力,提出了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姜娜等〔6〕探索了高职老年护理专业“四位一体、护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医院、基地、社区深度合作多主体育人。王生峰等〔7〕初步构建了由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标准由联邦政府制定,各个州依据联邦政府的规定可有适当修订。学生通过3年学习掌握护理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并能灵活运用于老年护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护理老年人过程中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断评估、反馈老年人的情况,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具备主动护理意识及致力于提高护理效果的意愿,学生在护理工作中能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关注其身心需求,适当鼓励、安慰老年人,让老年人享受有尊严的护理〔8〕。
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因未能提前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导致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模糊〔9〕。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大体上集中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三个方面:①在职业素养上养老服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同小异,未能突出该专业的培养特色;②在专业能力上,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医疗照护、康复护理、心理咨询、老年教育和老年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职业能力;③在就业方向上,大部分职业院校将其定位为:面向民营养老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服务、养老企业管理、老年社会工作等。
德国老年护理课程设置虽然各州各校课时比例不统一,但实践与理论比例基本超过1∶1。以北威州为例,三年制老年护理职业教育理论课时为2 100 h(约2 200学时),实践课时至少2 500 h,可以看出德国在实践教学上的重视。联邦政府规定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四大范畴,包括老年护理的任务和知识技能,共1 200学时、辅助老年人制定合理的生活方式,共300学时、法律和机构框架条件,共160学时、老年护理专业,共240学时,机动200学时,包括了考核、讨论等事项。每个范畴下有多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多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系统化学习内容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例如,学习领域中“根据老年人个人情况所决定的护理”,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各个系统疾病进行护理,教师需将某一系统疾病的解剖生理、心理、治疗及护理进行系统全面讲解,学生在学校完成相关理论学习后,约1~3个月时间不等,马上进入临床机构进行实践练习〔10〕。
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大专课程总学时约为3 200~3 500学时不等,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但医学基础、临床普通护理专业课占比较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只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仅个别学校针对老年特征需求进行了课程开发〔11-12〕,开设了衰老与抗衰老学、老年用药安全、老年法规与社会保障、老年饮食与营养、老年护理管理、老年康复、中医等课程;课时相对紧张,极少到养老机构去实践,理论与实际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只能粗略地了解老年护理的基础知识〔13〕,其结构体系倾向于临床普通护理人才培养〔11〕。
德国职业学校大多为小班教学,不超过20人。每位老师承担2~3个专题的教学,按系统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将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医学基础知识融入临床案例进行全面授课,促进知识的深化运用,对教师的知识积累提出更高要求〔14〕。教学实施方面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15〕。教学形式多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在医院实践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实施。如讲授老年精神病学时,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看录像带,如观看老年精神患者的各种表现、会出现哪些意外、护理人员怎样防范和紧急处理,看完后老师再总结和组织学生讨论,授课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讲社会学课,谈及残疾人问题时,就把学生带到残疾人体验中心,体验肢残人和盲人的生活,让学生从内心了解残疾人;讲语言交流时,老师用20 min讲理论,然后让学生每3~4人自由组合,自选1个话题,进行面对面和背对背的交流,之后,老师再用10 min 对1~2组进行点评〔16〕。
我国学校大多以大班教学,每班人数约50人,部分课程教学班级超过100人。由于课堂时间短、授课人数多、学科知识分化严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关学科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较难将知识进行整合、融会贯通。此外,多数学校安排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分别施教,学生较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德国老年护理教育考试大纲由国家考试委员会统一制订。学生成绩评估包括两个部分:①每年度学习成绩。每门课的课程老师会对每个领域的理论及实践学习表现给予相应评分,每个年度结束学生会获得年度学习成绩单;学生通过三年学习获得三个成绩单,而这三个成绩单也是参与第二部分毕业考核的必要条件。②毕业考核成绩(在职业教育结束时进行):包括笔试、口试及实践考核。笔试分为3场,每场120 min,题型为案例分析题,采取典型临床情境下“工作任务导向式”的考核模式。需3场笔试均通过才视为笔试通过;口试分为3场,每场20 min,题型是案例分析题;实践考试为1场,考试在养老机构病房进行,自行选择一名老年人,考试内容为对其进行当天所有的照护活动,考官由学校老师和机构实践导师共同担任。实践考试流程包括:准备阶段(考试资格审核、物品准备及考前谈话)、病房实施护理计划阶段(交接班,病房实践操作)、考后反思性谈话(学生自我评价、考官提问、最终考核评价)。考试要求严格,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试补考一次仍不及格则不允许其继续参加护理学习和考试〔17〕;同时,如果联邦政府认为你不具备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的执业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在职业教育最后一年(第3年)被退学。当然这些规定都在入学时提前告知学生,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胜任岗位需求。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采取笔试这单一考核形式,虽然一些实操性强的核心课程,如《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等课程采取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形式,但主要的考核评价依旧是针对分散知识点掌握情况及孤立技能操作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形式及评价标准单一,大部分院校无毕业考试要求。
德国强调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德国人的“离开了企业环境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特色,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近20年,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系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仍不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强调以就业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教学,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企业和行业参与力度不高。近几年,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希望通过在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以“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多种办学模式,促进我国老年护人才培养的优质发展。但是从当前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我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流于形式,用人方未能认识到“培养人”与“用人”的同等地位,导致教学、实践、就业三者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9〕。
老年护理是提供给老年人集预防、保健、护理、理疗、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18〕。需要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和工作理念。德国老年护理课程设置不再按照传统的专业学科组织,而是按学习领域进行规划,从而产生跨专业的、以实践行为导向的学习计划。与德国老年护理专业理念和课程设置相比,我国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采用“普通护理+老年方向”的模式〔19〕,即开设普通护理课程后再开设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老年护理专业以单一分科为主,通过增加或者删减课时完成教学计划,这种传统的“建筑”式课程设置模式使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互相独立,失去了老年护理专科特色。在今后课程设置改革中,①老年护理专业要形成以工作过程、岗位需求、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将学科知识分解为实践应用,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补充老年职业法规、老年人际沟通、老年心理、老年康复、营养学、中医养生之道、临终关怀、养老机构管理、质量控制等课程〔11-13〕,形成以实践行为为导向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以改变内容上为学科知识的压缩饼干形式的课程体系;②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理论学习后紧接着进入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如此反复进行,增强老年专科技术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
德国护理教学方式极其灵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十分注重学生实践与体验,带领学生到老年病房中体验老年人生活和护理操作,让学生从内心了解所学知识与技能。与德国灵活的教学方法相比,中国教师喜欢通过灌输方式传递知识,采用小组讨论、自查资料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较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13〕;针对技能教学,可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我国缺乏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的研究〔20〕。德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多采用“工作任务导向式”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涉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护患沟通能力、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及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综合性能力的评价,最终确定其岗位胜任力。通过借鉴德国考核体系,一方面可尝试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笔试考核,避免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评价中增加口试环节,通过现场读题并作答的形式,直接与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不仅能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10〕。
我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但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能力培养单一,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②课程重组不彻底,现在一些课程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难以形成真正的项目课程;③教学方法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等;④考核评价欠科学,真正毕业的同学不一定具备岗位胜任力。不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专业教学水平等方面来说,我国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与德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借鉴德国老年护理教育经验与思路,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接轨,促进我国老年护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优质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