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散文的红色文化精神

2021-04-15 01:05:23罗孝廉
城市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周立波散文精神

罗孝廉

(湖南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周立波是从创作散文开始走上文坛的。他最早的作品,就是1929年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学习时所写、反映学生生活的散文《买菜》。该文发表于1929年11月29日的上海《申报·本埠增刊》上,署名小妮。这是迄今所知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周立波文集》第 4卷下辑《散文和诗》共收散文52篇。首篇是1934年12月11日发表于《大晚报·火炬》、署名雅歌的《向瓜子》。末篇是1976年冬创作,1980年3月作者逝世后发表于《芙蓉》创刊号、悼念周恩来总理的《长沙大火前后》。[2]周立波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从未间断过散文创作。

周立波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领袖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与赞颂,有对中外著名作家、思想家的礼赞与称道,有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美与憧憬,有对革命战士、美好生活建设者的称赞与讴歌,有对黑暗统治及其带来的种种悲剧的揭露和批判,还有对故乡的回忆、对友人的追悼等等。这些散文,精准地应和着时代旋律,真实地反映出时代风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

红色文化精神是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其内涵必将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实践的不断前进而不断拓展和丰富。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血脉的赓续,红色文化的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周立波散文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仰领袖,礼赞伟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中华民族历来就是英雄辈出、景仰英雄、礼赞英雄的民族。敬仰领袖、礼赞伟人,歌颂崇敬英雄的景仰情怀,既是周立波散文所表现的重要内容,又是其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之首要内涵。

周立波是无产阶级文艺战士,身体里天生有着红色基因,血管里流淌着红色血液,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斯大林和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有一种天然的亲切之感与敬仰之情。他的散文,许多篇章就直接描写了对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歌颂与崇敬,表现出对革命导师和伟大领袖的无限敬仰、无比崇敬的景仰之情。

1950年6月至9月,周立波应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除同苏联文艺界广泛接触和深入交流外,他还瞻仰了列宁墓、参观了斯大林寿诞礼物馆、莫斯科工具工厂、苏联红军博物馆和台尔曼集体农庄等。周立波曾与苏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及其他穿着各种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一起,“怀着至高无上的敬意”,到红场瞻仰了列宁墓。进入列宁陵寝后,看到安静地仰卧在水晶棺里的列宁,他感觉列宁并没有逝世,而只是睡着了。他盛赞列宁是“全世界劳动人民斗争的旗帜,是他创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他举起十月革命的火把,照耀着世界;是他把人类最好的希望,变成了辉煌的现实。”并坚定地表示,为着“不要对不起活着的,只是微睡着的列宁”,一定要“更加英勇地奋斗,努力地工作”。[2]566-567

访苏期间,周立波还参观了斯大林寿诞礼物馆。这是一座两层的楼房,共有十六个陈列室,斯大林寿诞之际,摆满了各国人民送来的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种礼物,有毛主席题写的具有中国气派和特色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幛,有九岁小女孩用漂亮硬纸做的一颗心,有斯大林的各式各样的肖像,有签名的祝寿信,还有其他各具特色、饱含敬意与深情的礼物。这些礼物,充分表达了“全世界人民也和苏联人民一样衷心地敬爱打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人类文明,现在又是世界和平的旗手的斯大林。”[2]568也凸显出周立波对斯大林的敬爱与景仰之情。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3月7日,周立波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回到北京后将此行经历写成《斯大林同志的丧礼》。文章记叙了参加斯大林丧礼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包括周立波在内的全世界进步人民对斯大林逝世的深切哀悼,对斯大林丰功伟绩的热情讴歌。[2]596-602

周立波的散文,不仅歌颂了列宁、斯大林,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更是进行了热情讴歌,表现出对毛泽东的无限敬仰与崇敬。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卓越功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毛泽东一家,在长期、尖锐、剧烈的革命和反革命斗争中牺牲了6位亲人,真正是一门忠烈。这个家庭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义烈和敢于降龙伏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具有高尚品质和高风亮节。在青年时代,当夏季突然天降大雨时,他置自家所晒的谷子于不顾,却飞快地跑到谢家屋场帮另一家佃农把谷子抢收回去。[2]670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领袖,毛泽东不仅没有高高在上的凌人盛气,反而是性格谦和,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具有“孺子牛”本色。1959年回韶山时,丝毫没有共和国领袖的架子,他与乡亲们聊天,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和蔼可亲;到韶山学校视察,戴着小姑娘送的红领巾,与孩子们合影留念,谦和平易、诚恳亲切;他“提倡一切革命家都应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529-530;这些体现出毛泽东高尚品质的“小事”,周立波的散文都有记述。

周立波散文景仰领袖、礼赞伟人的情怀,还表现为对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颂。周恩来为了革命,面对长沙大火危险,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在冷静妥善安排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各项工作之后才“在全城已经起火的时候”“跟几个同志一起,从烈焰满城,浓烟弥漫的街上”最后冲出长沙,成功撤退。[2]722朱德是一位优秀军事家、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智勇兼备的英雄,身经百战的元帅,他在长期革命和斗争中,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面对敌人临危不惧,巧妙诱敌,将其俘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志坚如铁”;而对待同志又总是那样宽宏大量,像春天般温暖,“度量大如海”。[2]716-717

周立波散文礼赞伟人的情怀还表现为对中外进步作家、苏联红军、抗战英雄的礼赞。他对俄国的托尔斯泰、普希金、高尔基,法国的巴比塞,中国左翼作家叶紫、科学小品文家高士其等进步作家,苏联红军中的众多英雄以及中国的抗战英雄进行了热情赞颂,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景仰与怀念。

二、讴歌抵御外侮、血战到底的抗战将士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它“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3]

抵御外侮、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是周立波散文红色文化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既体现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核心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身上,也体现在抗战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身上。

周立波散文中写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核心领导层,制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战略战术,指挥广大军民顽强抵抗日寇的侵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朱德作为总司令,坚决拥护和坚定执行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提出的“十大救国纲领”,坚信“只要全国军民坚决地贯彻这十大纲领,我们就一定可以达到保卫祖国,战胜敌寇的目的。”“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2]709

新四军旅长田守尧和一位不知名的二等兵是抗战前线浴血奋战官兵的杰出代表。田守尧在平型关战役时还是一位团长,“只有二十五岁,年轻的身体上布满了枪弹的伤疤”,在此战中,他被步枪射中两次。一次打在左胸,幸亏有笔记本和小镜子阻挡才没有打进胸膛;而第二枪却打中左腿,鲜血直流。但他没有离开战斗,而是“叫了两个营长来,告诉他们以后怎样打法,才被抬着离开了战场”。[2]524正因为有田守尧这样身负重伤,仍和战友顽强抗敌的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才赢得了平型关大捷。此役击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信心。田守尧重伤未愈就再次去前线,虽然最后“死在海里,死在日寇大队巡艇的扫射之下,死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纷纷投敌,重庆的秦桧暗中通敌的时候”,但“他的死,对于民族,对于人民来说,是一件庄严悲壮的事情。他发扬了中华民族和共产党人的凛然的气节,他将振奋无数的人心。天下后世,一定会有人永远记得他的战斗,他的殉难的。正如我们永远记得左权、彭雄和其他殉难的英雄们一样。”[2]522他们的身躯虽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英名和精神却永垂不朽。

他的散文还写到上海“一·二八战争”中一位年轻二等兵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事迹,充分体现了将士们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特别震撼人心。这个二等兵“十四岁就到军队里,已经当过七年兵了,流浪了十几个省,最后才到了上海十九路军里”,在“淞沪抗战”的战场上,枪弹从他“右边眉毛的近侧擦过”“鬓毛已经擦去一长条”,鲜血“从这长长的创口决了堤样地涌出,看不出伤深几许”的情况下,仍“倔强地站在那里,握着手榴弹,作投掷的姿势,眼睛凝视着前方”。当他被医护人员强行带离火线时,还没走几步,听到“左翼的阵线上传来一声冲锋军号,继着一阵撼动山岳的‘杀、杀’的怒吼”后,他“像一只疯牛一样”把搀扶人员一扔,狂叫着“杀!杀!”,转身冲向战场。终因受伤太重,“跑不到十几步”,便倒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了”“手指深深挖在泥里,血静静地滴着,滴在衣襟上,滴在地上”。直到晚上被救醒时,心中系念的仍是战况,得知东洋兵被打退后,激动欢喜得“像疯牛一样”“跳到地板上”“满眼热泪瀑布一样地滚了下来”。[2]475-477

在前线将士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日寇侵略时,上海后方民众不顾失业的威胁、饥饿和灾难,一个个争先恐后为将士们募捐。将士们得到极大的鼓励、无穷的援助,也就更加英勇地抗战杀敌,一个多月便连连打败敌人,赢得了中华民族解放的神绩。[2]513

正是田守尧、二等兵及广大民众,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来侵略时,团结一心、抵御外侮、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三、赞美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之一。在周立波散文中,上至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具有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他笔下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榜样。他从小就是农业劳动的能手,耕田、插秧、扮禾、晒谷,都干得很精致。养牛和喂猪也是里手,“总是把牛栏和猪牢打扫得干干净净,猪牛很少生病,膘都很好。”[2]698-699

大革命时期,他辛勤地摸索拯救祖国解放人民的道路。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创建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705-706“专心致意地研究中国的问题”“在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他把这个普遍的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渐地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复杂情况的革命路线,指引着亿万工农,经过艰难曲折的漫长的路程,逐步地取得了全国的胜利。”[2]703

延安时期,为冲破封锁,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民,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在“领导全国的革命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不得一点闲”的情况下,还“替人看稿子,改文章”,亲自校对《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2]530

领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和鼓舞了各级干部和普通民众。刘少奇同志的侄孙女刘维孔,从北京实验中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宁乡历经铺做农民,虽然开始不大习惯,“上山砍柴禾,手被丝茅勒出一条条血口子。挑担子时,肩头压得耸起来,农民笑她是三只脑壳。”但她决心大,不畏缩,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终于和农民打成了一片。宁乡县委组织部长、南下干部牛玉祥,险遭恶霸地主的暗算,但他“可舍得干哪,生产起来,溅得一身黄泥巴。”[2]670-671

对广大农民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春天的清早,“屋檐水像小瀑布一样,铲得哗哗地大响”。桃花仑社竹山队的农民,在队长邓佐廷的号召下,“一个个冒雨从各个屋场,走出来了。男子们披起蓑衣,戴着斗笠,拿着锄头、耙头,挑起苑板,往田塍上跑去。有的翻粪氹,有的帮田塍,有的挑着一担担牛粪和草皮,送到田里去。从远处看,灰蒙蒙的天底下,白茫茫的水田里,只见一些黑点子,不停地在动。从近处看,人们的蓑衣上滴着雨水,头上冒热气。”[2]674这是一幅热闹的春耕生产图,形象地反映出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农业社副社长熊进五,不但会养猪、牛、羊,而且在养蜂方面,有耐心,懂技术,特别勤奋,对在一年内把蜜蜂从二十三箱发展到五十箱充满信心。[2]667-669老作田人曾五喜办社,吃得苦,耐得劳,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硬是把互助组做到了高级社。[2]678-683《向瓜子》中那位褐色面孔的农民,勤勤恳恳,辛勤劳作,靠种植向瓜子来维持生计。虽然旧时代的苦难生活磨损了他的身体,“促短了他世上的行程”,但他的精神上始终是勤劳向上、艰苦奋斗、追逐光明的,如同向瓜子“爱太阳”“总是朝着太阳”一样。[2]455-456

不仅中国人民勤奋劳动,苏联人民也同样勤奋劳动,艰苦奋斗。莫斯科工具厂的工人们,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幸福而辛勤劳动,尽心竭力工作,创造新的工业成果。他们大公无私,在获得新的经验和技术后,并不藏私,而是立即把这新经验和技术告诉同伴,使大家都能学习掌握新技术,为国家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财富,作出更大的贡献。[2]575-581

周立波散文中体现的勤奋劳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既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更是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当代青年应自觉地学习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

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百姓的民生情怀

周立波既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也是心忧天下、同情人民疾苦的红色作家。他前期的散文“深受鲁迅思想的影响,主要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有破产的农民,漂泊无依的妓女,行乞街头的二等兵’,通过他们痛苦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那个不幸的黑暗的年代。”[4]

20世纪30年代,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转嫁经济危机,对其殖民地及其他国家大肆侵略和掠夺。由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5]101中国的殖民地化更加严重。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被不足人口10%的地主富农掌握,致使农民虽拼死劳作,获得了农业生产的丰收,却反而陷入更贫困的境地。叶紫的《丰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春蚕》等作品就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丰收成灾”的悲剧。广大农民纷纷破产,生存境况更加困窘。他们流离失所,被迫背井离乡,企图到城市去寻找活路。

周立波在从家乡到上海的船上,看到统舱里挤满了五六百衣衫褴褛的男女。他们都是破产的农民,在“家里无论如何过不下去了”,只好拿着卖掉在农村的全部家当换来的可怜的几块银元,“到上海来找事做,找饭吃”。在这众多的破产农民中,就有一位卖掉所有家当,拿着九块钱盘费来上海谋生的老太婆。更为不幸的是,她的所有家当,险些在船上丢失,竟被一个只有十来岁、瘦得黄皮包骨、三天没吃任何东西的小孩子扒走了。扒手被捉住,惨遭十多个茶房重鞭恶拳殴打近两小时。[2]462-463

在从C城到Y县的划子里有四个女人,通过她们的聊天,周立波得知她们是居无定所、漂泊无依、到处流浪的游行妓。她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四处流浪、靠出卖肉体以维持生计,苟延残喘。[2]458-461游行妓的存在,不仅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丑恶,而且折射出那个时代妇女地位的低下,她们的生存权利遭践踏,人格尊严受侮辱的惨痛现实,形象地揭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5]31

当所乘火车停靠汨罗车站时,周立波买到的馄饨却是用已腐臭的老鼠肉做的,根本就不能够吃。他看到本应在学校读书、还没车窗高的十一岁小女孩为了生存只得在车站卖茶;窗外“田野是一片灰白,那被三四个月烈火般的太阳烧焦了的水田和溪流,都裂着许多长大的口,好像要吞食地上的一切;那灰尘满叶的树木,那骷髅一样的水车木架,那凋敝倾圮的稻草茅棚,那一切荒墟,一切童山,还有那在田垄上走着的菜色的农民”。[2]465-466

当铺门前来来往往的,是为了活命当掉一切可以当掉的东西的人,甚至连当锅子的也有。因为没有米,锅子也没有什么用了,可问题是,当铺还不肯当呢![2]467-470

前面所述那个在“一·二八”战争中奋勇打败过东洋人的二等兵,在战争停止不久竟沦为乞丐。“我们”在吟桂路相遇时,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则在震惊和流泪中竟忘记给他几个铜板;等“我”惊醒过来时,他已经走远了,再也赶不上。

周立波以自己的见闻与感受,揭露193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黑暗、丑恶现象,表现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百姓的深刻同情。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社会那犹如“辽阔的深黑的夜的长江”[2]463般的黑暗;从船上小偷被毒打时只有求饶和辩解的凄切的哀音,车站摊贩想道歉而又终于没有说出口的羞愧心理,行乞的二等兵遇见“我”犹如飘零者遇见故人,想说又没有说,毅然慢慢离开的神态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普通百姓的苦难和他们在苦难压榨下的无可奈何与未泯良知;从作者看到这些,“心里有说不出的不舒服”[2]463的诸多感叹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揭露社会黑暗、关注民瘼、同情人民疾苦的民生精神。

周立波散文蕴含的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6]在当今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征程中,这些精神,对青年一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艰苦奋斗,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无疑具有极大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周立波散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东西南北(2018年17期)2018-11-20 05:21:38
拿出精神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中国商人(2014年8期)2014-08-22 21:28:41
机场与继女演出“滑稽戏” 周立波携老带小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