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特征及时空演化研究

2021-10-18 11:47:38梅,王
城市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杭州湾杭州市城市群

陆 梅,王 鑫

(1. 核工业湖州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2. 湖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经济的产物,以创新为前提,在发展文化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创意经济,促进文化、创意和产业三者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2004年我国初次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数十年间迅速发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其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1]环杭州湾城市群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其发展不仅是内部的需要,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环杭州湾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信息产业、文化科教事业以及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链的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2]因此,对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3-6]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7-9]产业集聚的概念最早源于德国学者韦伯,[10]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则是在 1992年由国外学者Wynne提出,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通常集聚在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密集的地方。[11]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与城市区位和空间组织相互作用,地理区位、要素禀赋和产业政策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关键因子。[12-13]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14-15]学者们主要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展开研究,如颜姜慧等通过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模型对我国省域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进行评估。[16]杨头平等从基础竞争力、显性竞争力、潜在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评价体系对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17]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18-20]学者们主要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基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时空数据,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目前,基于微观尺度的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多停留在省域和市域层面,而随着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日益密切,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因此,本研究利用大数据采集环杭州湾城市群 2004—2018年文化创意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平均最邻近分析等方法分析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及时空演化,以期进一步优化布局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空间。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环杭州湾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包括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和舟山六个城市。环杭州湾城市群区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 184.6万人,位于“一带一路”区域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度中国大陆城市GDP百强榜单》中,杭州市(10)、宁波市(15)、绍兴市(38)、嘉兴市(45)和湖州市(93)五市进入百强城市行列。2018年,环杭州湾城市群六市实现生产总值27 441.5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48.83%,人均GDP达到111 957元,是全国人均水平64 644元的1.73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拓宽了需求空间,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本文所需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企业数据主要来源于环杭州湾城市群各城市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名录(获取的企业登记注册日期截止至2018年12月31日),企业信息包含企业名称、企业注册地址、企业成立日期以及企业经营范围。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以及浙江省公布的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将其按照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传媒业、游戏动漫业、艺术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教育培训业进行分类(见表1)。同时,参照天眼查网站对“吊销”“注销”企业进行剔除,最终获得文化创意企业20 860家,其中杭州市16 800家、宁波市1 673家、嘉兴市747家、绍兴市826家、湖州市539家、舟山市275家。通过高德地图API功能获取企业注册地址坐标,并对部分企业的注册地址进行校对。此外,2004年我国初次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并开展研究,2012年正处于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2018年为本文数据获取的截止期限,因此本文将采用 2004年、2012年和2018年三个时间跨度的面板数据展开研究。

表1 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类型

(二)研究方法

1. 核密度分析法

核密度分析法是从数据样本出发,计算每个样本在某一半径范围内点事件的密度来计算事件发生的强度。[21]输出栅格像元为叠加在栅格像元中心的所有核表面值之和的平滑表面,可以直观地识别数据空间密度分布差异。公式如下:

2.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是空间统计中能够精确地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1926年由学者勒菲兰提出,能够从中心性、展布性、方向性、密集性和空间形态等方面较为精确全面地定量揭示地理要素在二维空间中的分布特征。SDE分布范围反映空间要素主体分布区域,SDE中心表征要素空间分布的相对位置,长轴表示空间要素主要分布方向,长、短轴长度的比值体现要素分布的形态。[22]

3. 平均最邻近分析

平均最邻近分析指点间最邻近距离均值。该分析方法通过比较计算最邻近点间的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中最邻近点间的平均距离,来判断其空间格局。通过计算同类型企业间的平均距离,分析同类型企业间的集聚度。[23]定义平均最近邻指数为R,公式如下:

式中,r1为同类型企业最邻近实际距离的平均值,r2为最邻近距离的期望值,n为企业的数量,d为最邻近实际距离,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最近邻指数(R)表示方式是“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平均距离”的比值。如果R值小于1,表现为聚集分布;R值大于1,表现为离散分布;R值等于1,表现为随机分布。

二、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分析

(一)分布现状

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单核心集聚分布(见图1),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展现对杭州市的高度向心力。杭州市文化创意企业共16 800个,占整个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企业总数的80.54%。其余城市文化创意企业均小于10%。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局部各城市形成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圈层分布。其中,杭州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已形成以西湖国际科技大厦和百脑汇为核心向外围扩散的分布格局。

图1 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企业总体分布核密度图

(二)特征分析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型来看,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艺术业、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教育培训业、传媒业、游戏动漫业和文化旅游业的企业分别有8 430、4 148、3 682、1 152、1 122、1 040、781、545个。分别对其进行核密度分析(见图2),结果表明从高到低依次为艺术业、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传媒业、会展业、教育培训业、游戏动漫业和文化旅游业。目前信息服务业集群发展较快,从发展的规模来看,2018年环杭州湾城市群有 89%信息服务业企业集中在杭州市和宁波市;从发展的类型分析,“模转数”和数字电视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模转数”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杭州模式”。传媒业集群发展突飞猛进,从产业集群分析,集群的重点区域位于杭州市和宁波市,杭州市依托杭报集团、杭州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和杭州出版社等重点骨干企业,以纸质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合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传媒业;宁波市依托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实行跨区域、跨媒体合作发展。游戏动漫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集群形成的重点区域位于杭州市,2018年游戏动漫企业592家,约占环杭州湾城市群总体游戏动漫企业的 75.8%,全年营业收入达到 223.6亿元,利润总额15.78亿元,从业人员1.24万人,形成1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和10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产业集群。游戏动漫产业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契机,促进动漫与科技融合发展,重点扶持培育具有国际品牌知名度和业界影响力的本土原创动漫游戏企业,致力于打响“动漫之都”品牌。总的来看,环杭州湾城市群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自然集聚效应,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点内集群的问题,即杭州市和宁波市集聚化程度高,其余城市集聚化程度低。

图2 环杭州湾城市群分类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

三、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时空演变分析

(一)总体时空演变特征

1. 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自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环杭州湾城市群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2004年,随着我国正式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并展开实证研究,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产业逐渐增长,文创企业增长至129家。2012年起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产业进入了新的迅速增长阶段,八年间该地区文创企业从1 565家增长至20 860家,年均增速高达54%(见图3)。环杭州湾城市群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大,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增长,民营文化产业特色突出,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因此为文创产业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企业规模增长图

2. 空间集聚明显,呈现由“双核心”集聚向“单核心”集聚的演化

文章选取2004年、2012、2018年三个时间节点,利用自然间断法对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文化创意产业都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但集聚的核心、密度大小发生了变化。2004年,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刚起步,企业数量较少,因此主要集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宁波两大城市中心城区,而绍兴、嘉兴、湖州等城市企业分布则相对分散。这一时期呈现的“双核心”集聚恰巧与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产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2004年11月,杭州宋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杭州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和宁波新彩虹娱乐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文创产业示范基地,以杭州市和宁波市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始出现。2008年起,随着杭州市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大量的投融资机构开始涌入,环杭州湾城市群区域内杭州市的文创产业发展迎来了高峰,逐步形成以信息服务、艺术传媒、文旅和会展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杭州市逐渐成为环杭州湾城市群的集聚核心,其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品牌发展阶段,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在国内形成了品牌效应,并引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核心城市,杭州沿河两岸工业遗址吸引了大量文创企业在此落户,形成了沿河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带。因此,2018年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更加明显,以杭州市为中心的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

图4 2004、2012、2018年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企业分布特征图

3. 集聚与扩散并存,并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四周扩散

近年来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企业的数量激增。利用 ArcGIS标准差椭圆并结合雷达图示分析可以得出(见图5),2004年到2018年十余年间,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态势,文化创意企业向该地区核心城市杭州的向心力持续增强,呈现出核心集聚,与此同时,也迅速形成由杭州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趋势。

图5 2004、2012、2018年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创企业雷达图

(二)分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1. 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扩散的演变趋势不尽相同

如图6所示,信息服务业在2004年零星分布在杭州市区,主要形成以杭州市百脑汇科技大厦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业集聚,整体信息服务业规模有限。2012年随着杭州市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其产业规模较2004年增长不少,形成包括浙大科技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在内的二元集聚区。2018年,随着区域产业规划引导,信息服务业发展开始趋于分散,除杭州市信息服务业日益成熟外,以宁波市科技产业园、绍兴市轻纺城创意产业基地和嵊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的信息产业集聚也初步形成。设计服务业2012年前主要分布在杭州市中心城区,其他地区鲜有分布。2018年,设计服务业形成杭以州市为主,宁波市为次的集聚中心,主要以高校为核心向周围圈层扩散,知识源指标显著,其余城市则呈现点状分布格局。游戏动漫业作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较传统文创产业发展较晚,2012年开始零星分布于杭州市,集聚程度较低。此后,由于国家对游戏动漫产业的扶持,环杭州湾城市群内的杭州市和宁波市开始大力发展游戏动漫产业,至2018年形成以杭州市和宁波市为主的集聚区。艺术业和会展业发展紧密相连,2004至2012年间主要分布在杭州市,但分布相对分散,2018年开始向杭州市中心城区、宁波市中心城区集聚,密度核心区的集聚程度呈上升态势。传媒业作为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与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以前,环杭州湾城市群内传媒业发展规模较小,在杭州市呈点状分布,其余各城市鲜有分布。随着 4G、5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展从“传统传媒业”开始向“现代传媒业”转化,2018年已形成杭州市和宁波市两大集聚区,并辐射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整体不同于其他产业,在2012年以前主要分布在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中心的杭州城区,2018年除杭州市的西湖集聚区外,在整个城市群内呈多点状分布,由点状分布向面状分布扩散。究其原因,文旅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产业,不仅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起推动作用,而且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和效益增值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成为各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教育培训业发展势头良好,2004至2018年由无到有,形成以杭州为主的主要集聚区,且主要集中在浙大紫金港以及下沙高教园区。

图6 环杭州湾城市群各类型文创产业集群演化(2004—2018年)

2. 各类文创产业集聚度显著变化

利用ArcGIS平均最邻近分析对各类型文创产业集聚度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2004年仅有信息服务业和传媒业呈集聚分布,其余产业均呈离散分布。2012年除设计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外,其余产业均为集聚分布。2018年各类产业均呈集聚分布。2004年至2018年间,各类型文创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各类型文创产业平均最近邻指数(R)由2004年的0.43~3.91缩小为2018年的0.15~0.40。此外,不同行业集聚度变化幅度不同,可按R值将其分为高度集聚、一般集聚、低度集聚。其中,2004年仅有信息服务业和传媒业为集聚状态,且都表现为低度集聚。2012年信息服务业上升为一般集聚,传媒业、游戏动漫业、艺术业、会展业和教育培训业开始发展为低度集聚。2018年各类型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升,除文化旅游业发展为一般集聚外,其余各类型产业均表现为高度集聚。

表2 环杭州湾城市群各类型文创产业平均最邻近分析

四、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成因

影响产业集群的原因很多,业内学者普遍认为有自然条件、科技水平、运输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几方面。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依赖一定的固定资源,更需要文化创意工作者本身的创意。因此本文从产业发展基础、人才和科技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区域政策与规划等方面对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产业发展基础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多依靠优势产业与服务业来支撑。城市优势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此外,服务业发展水平也是影响文创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环杭州湾城市群作为我国互联网经济的摇篮,其发达的互联网信息产业推动了整个区域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了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二)人才与科技资源

人才和科技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知识源指向性显著,以浙江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市文创产业研究中心为代表,其周围分布的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等正是借助了大学和科研院所提供的大量科技创意人才,从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此外,其他城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三)社会基础设施

环杭州湾城市群完备的社会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启发创造力的工作场所、弹性可塑化的交流空间是营造文化创意氛围的首要条件。文娱场所密集,有助于创意和信息的衍生与交流,从而形成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游戏动漫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方便快捷的交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杭州市和宁波市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密度集聚区域,交通网络发达,并形成数个交通设施枢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成了包括艺术与会展业在内的文创产业的集群。教育资源也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因子之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宁波大学科教园区等作为城市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区域,集聚了大量教育培训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四)区域政策与产业规划

区域政策与规划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因子。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逐渐兴起,环杭州湾城市群内各城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杭州市和宁波市已率先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并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十三五”规划》。此外,合理的产业规划也是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先决条件。为促进杭州的游戏动漫产业,国家和杭州市政府不仅出台一系列帮扶措施,为游戏动漫产业的进驻扫清障碍,而且在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区域设立游戏动漫产业孵化、培训、研发和体验中心,整合游戏动漫产业,助力游戏动漫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结论

基于文化创意企业时空大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对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进行探究,相关结论如下:

第一,从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来看,总体文化创意产业呈“单核心”集聚,局部形成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多中心圈层。杭州市作为杭州湾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此外,各类型文化创意产业中信息服务业、传媒业集群发展较快、游戏动漫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受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信息服务、传媒、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第二,从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时空演化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明显,呈现由“双核心”集聚向“单核心”集聚的演化。2004年正处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主要集聚在城市群内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杭州市和宁波市。2012年随着杭州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投融资机构开始进入杭州,文创产业发展迎来高峰,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态势更加明显,杭州市成为环杭州湾城市群唯一的集聚核心。此外,各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趋势不尽相同,集聚度显著变化。2004年仅有信息服务业和传媒业呈集聚分布,其余产业均呈离散分布。2012年除设计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外,其余产业均为集聚分布。2018年各类产业均呈集聚分布。2004年至2018年间,各类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

第三,从环杭州湾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成因分析,产业基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人才和科技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社会基础设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区域政策和产业规划是吸引和改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

猜你喜欢
杭州湾杭州市城市群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9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 04:05:36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1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夏、冬季杭州湾北部游泳动物群落结构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