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松,董永书
脑卒中是一种由脑血液循环障碍使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受累导致的脑血管疾病[1],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2]。肌张力增高又称肌痉挛,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一般出现在发病后数周[3]。据统计,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发病率高达80%~90%[4],肌张力过高导致关节僵硬、疼痛、挛缩,对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及康复治疗造成严重影响[5],成为临床最棘手的后遗症之一[6-7]。本研究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病人,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河南省省立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6~77(65.24±10.53)岁;病程5周至6个月,平均(3.24±0.53)个月;脑梗死28例,脑出血22例。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9(66.12±10.47)岁;病程6周至6个月,平均(3.51±0.49)个月;脑梗死30例,脑出血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8]中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确诊,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0~80岁,均为首次发病,既往有中风但无后遗症;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肌张力分级为1~3级;④所有病人自愿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引起肌张力障碍的其他疾病;②有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影响运动功能的疾病史;③近期使用过肌松剂药物者;④意识不清,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⑤有针刺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接受康复训练,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9]及病人肢体功能状况,综合应用常见的Bobath[10]和Vojta疗法[11]制定治疗方案。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2个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针刺穴位的主穴为手足阳明经穴,辅穴为太阳经穴、少阳经穴[12],上肢偏瘫选取主穴:肩髃、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辅穴:阳池、后溪、肩髎;下肢偏瘫选取主穴:解溪、环跳、昆仑、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辅穴:悬钟、风市、阴市。病人取合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取1.5~2寸毫针快速刺入所选穴位,针刺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法捻转,然后将针柄尾部放置1~2 cm艾绒团点燃,患处皮肤用阻燃物遮挡,防止艾绒团灰烬烫伤皮肤,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次实施针灸时选取上述穴位中的5个穴位,5次/周,连续治疗2个月。
观察组则采取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温针灸具体方法同对照组。中药熏洗药物组方:当归15 g,红花15 g,川芎15 g,细辛10 g,虎杖15 g,络石藤10 g,透骨草10 g,羌活10 g,乳香10 g,没药10 g,川草乌5 g。加水煎成2 000 mL汤剂,去渣取汁后置于浴盆中,先对患肢进行熏蒸,待药液温度降至40 ℃时将患肢置于浴盆中浸洗15~20 min,每日2次,连续熏洗治疗2个月。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试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基本治愈:表明肌张力恢复正常;显著进步:肌张力痉挛状态评价结果提示,下降>1.5级;进步:肌张力痉挛状态评价结果提示,下降>1级;无变化:肌张力痉挛状态评价结果提示,无改善;恶化:肌张力痉挛状态评价结果提示,加重。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肌张力水平及生存质量。肌张力水平采用MAS评分评估,评分越高,表明肌张力越高;生活质量采用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测定量表评估,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高。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运动功能。运动功能评价依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进行评价,包括上肢功能评分(66分)和下肢功能评分(34分),评分越低代表运动功能越差。③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工具有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量表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MBI满分为100分,评分内容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如厕、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ADL量表总分100分,0~20分表示完全依赖,21~61分表示严重依赖,62~90分表示中度依赖,91~99分表示轻度依赖,100分表示独立。④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linical nerve function limitation score,CNS)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及QOL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MAS评分降低,QOL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降低,QOL评分升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及QOL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及ADL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MBI评分、ADL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ADL评分均升高(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及ADL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5 两组治疗前后CNS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N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CNS评分降低(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CNS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在我国中风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13]。脑卒中后病人常遗留半身不遂、肌张力增高等后遗症[14]。中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属于“中风后遗症”“筋病”“痉症”范畴,致病原因在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滞,导致肢体肌肉痉挛。现代康复理论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神经系统有大量神经细胞,其中部分可再生[15]。经运动、物理疗法等现代康复疗法进行功能训练,可缓解病人痉挛症状,改善运动功能。
有关痉挛,《景岳全书》中说:“其病在血液……遂痉挛”。明确指出,血不荣筋,则经脉不通,症状可见肢体呈痉挛情况。《证治要诀》中说:“病有终身不愈者……或曲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曲……。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难经·二十九难》中有:“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中医学认为,弛缓伸张属虚属阳,拘急痉挛属实属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拘急不舒。《灵枢·刺节真邪》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针灸可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研究认为针刺治疗可缓解病人肌张力增高症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16]。上肢肩髃,取此穴以疏经利节,兼能逐风活络;取合谷以止痛泄热;取外关以逐风祛邪,养血散滞;取曲池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下肢取解溪对下肢痿痹、脚腕无力效果显著;足三里可通经活络、疏风化湿、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风市可舒筋活络。客观评价病情,据评价结果选取穴位,针刺时结合手法捻转,可解除患肢拘紧挛急,症状得消。
温针灸治疗是常规针刺法与艾灸的结合,可达到针刺与艾灸的双重治疗效果,对于温经通脉,缓解肌张力增高,促进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7]。本研究采用的中药熏洗法为内病外治的一种中医疗法,熏洗方中当归、红花补血活血,川芎、虎杖散瘀止痛,细辛、络石藤、透骨草、羌活、乳香、没药、川草乌通经活络、除湿消肿。上述中药合用进行熏洗,利用药力与热力,可有效调节γ运动神经元活动,下调肌梭感受器敏感性,能对肌收缩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且能促进血液微循环,加快人体内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出,减少其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刺激,缓解疼痛,并能阻断肌紧张与疼痛加剧之间的恶性循环,有助于患肢功能康复[18]。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单纯行温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病人肌张力增高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CNS评分均降低,QOL评分、FMA评分、MBI评分、AD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及中药熏洗均可有效缓解病人肌肉痉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运动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在中药熏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病人,增效的同时可改善症状,且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所助益。
综上所述,脑卒中肌张力增高病人行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改善肌张力,增强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