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早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

2021-04-14 13:33崔振华宋振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肌群粘贴本体

崔振华,宋振华

脑卒中已成为神经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会引发机体其他系统功能病变,其中,平衡失调、患侧丧失运动功能是该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平衡失调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恢复及其日常活动,增加病人跌倒的风险[1-2]。本体感觉属于一种深感觉,与机体的协调、平衡、运动等功能相关,是脑卒中病人恢复肢体运动重要的条件[3]。据统计,65%以上的脑卒中病人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其中,47%以本体感觉障碍为主[4]。核心肌群是肢体所有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人体功能运动链的核心,非稳定状态下的躯体通过训练核心肌群可提高控制能力、平衡能力、运动能力[5]。核心肌群训练可较好地改善脑卒中病人运动及平衡功能[6]。近年来,运动训练中使用的肌内效贴逐渐应用于临床康复治疗[7],该疗法在体表粘贴有弹性的贴布,可使局部肌肉激活,控制局部肌肉张力,维持协同肌、拮抗肌与原动肌的协调,保持肌力平衡。肌内效贴可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感觉输入、软组织活动、步态异常等,稳定关节及肌肉,提高脑卒中病人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旨在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病人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100例。纳入标准: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审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9];年龄40~75岁;均为首次发病,处于脑卒中的亚急性期或恢复期,病程1~6个月;病情较稳定,意识、情感及语言功能正常,精神状态尚可,能配合研究;视觉功能正常,不存在单侧空间忽略;能够安全独立行走≥10 m。排除标准:由脑部外伤、脑水肿等引起的脑卒中;合并严重的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史,意识及语言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脑出血属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出血量较大,需进行手术治疗;伴有影响行走的其他疾病,如骨关节病、骨折、骨质疏松等;空间感觉功能障碍,单侧空间忽略或需抗眩晕药物治疗;皮肤敏感,对肌内效贴有过敏反应等。按照随机对照原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核心稳定性训练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治疗。本研究已由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评议通过,病人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病人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如脑出血病人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继续出血等;脑梗死病人给予抗凝、改善血液循环等;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对照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包含平衡垫站立、平衡球半桥、躯干旋转训练、训练球腹部训练等。每次训练30 min,每日训练2次,连续训练4周。具体训练方法,①平衡垫站立:站立在平衡软垫上,并维持身体平衡,康复医师针对病人身体平衡功能的具体情况,可逐渐提高训练难度,按照双足睁眼-双足闭眼-健侧单足睁眼-健侧单足闭眼的顺序进行训练,对于患侧能够承受100%体重的病人,康复医师可让病人进行患侧单足睁眼-患侧单足闭眼的尝试。②平衡球半桥:站立在平衡球上进行半桥动作训练,若病人初期训练有困难,可使健侧单足先立于平衡球之上,将患侧下肢放于治疗床上,完成训练。③躯干旋转训练:坐在平衡球之上,并将双脚放置于地面,固定训练带的一端,嘱病人挺直背部,并用双手抓住训练带的另一端,使其抬至与胸平齐,让病人向背离训练带固定点的方向进行躯干的旋转,该过程需持续拉紧训练带,完成旋转后再缓慢返回躯体。④训练球腹部训练:病人仰卧在地垫上,在脚踝部的生理弯曲处放置训练球,使病人膝部弯曲呈90°,嘱其将手臂交叉放于前胸并抬起躯干,将肩胛骨抬离地面,维持5~10 s再缓慢恢复体位。

观察组在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肌内效贴(ROCK tape品牌),将肌内效贴贴于病人腹部、大腿、小腿、踝部、足部等处(粘贴的具体步骤及方法见表1)。粘贴前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并避免接触水或其他物质,每日在开展核心稳定性训练之前粘贴,每日粘贴1次并维持12 h,粘贴后对皮肤再次清洗并保持其干燥,连续粘贴治疗4周。

表1 肌内效贴粘贴方法

1.3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病变侧、病灶类型等。治疗前后测评两组病人的本体感觉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1.3.1 本体感觉功能评定 使用本体感觉定量测评仪器(意大利Tecnobody康复系统,型号PK252),选取下肢多轴评估,调节仪器的圈数为默认数值“5”、阻力为“5档”,病人站立并将双足分开,轮流将足部放置在测试斜板上,根据测试步骤评估病人足部控制踏板运动效果。病人根据测试画面的提示采取最短时间及最佳路径完成足部控制的斜板运动,系统默认的测试最长时间为120 s,共测试3次并记录测试执行时间(Time)、多轴平均轨迹差(ATE),取平均值。ATE=[(实际轨迹长度-理想轨迹长度)/理想轨迹长度]×100%,Time、ATE值越小,表示本体感觉功能越好、灵敏度更高。

1.3.2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根据下肢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从下肢反射活动及速度、屈伸肌分离、协调运动等17项评定下肢功能,每项分3级,对应0~2分,满分34分,分数高者下肢运动功能更好。根据腓肠肌痉挛状态Ashworth量表(MAS)评估下肢腓肠肌痉挛程度,分数高者腓肠肌痉挛程度更重。

1.3.3 平衡功能测定 根据Berg Balance Scale平衡量表(BBS),从坐、站立、行走等14项评定平衡功能,每项0~4分,满分56分,分数高者表示平衡功能更好。使用平衡测试仪(德国Dr-wolff,型号Balance-check),测定睁眼双足站立时,重心移动轨迹的长度及其覆盖的外周面积,测量数值越低表示平衡能力越好。

1.3.4 日常生活能力测定 根据改良Barthel指数(MBI),从进食、排便、穿衣、修饰、行走等10个方面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分数高者表示日常生活能力好。根据MBI值判定治疗效果,MBI≥70分提示生活可基本自理,为显效;MBI 30~<70分提示肢体功能存在障碍,属中重度残疾,为有效;MBI<30分提示生活无法自理、完全残疾,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病变侧、病灶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本体感觉指标ATE、Time比较 治疗前,两组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TE、Time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ATE、Tim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本体感觉指标ATE、Time比较 (x±s)

2.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下肢腓肠肌痉挛M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MA、MAS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评分、平衡检测外周面积、轨迹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平衡检测外周面积、轨迹长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各指标比较 (x±s)

2.5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00%与66.00%,P<0.05)。详见表7。

表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病人常出现感觉功能、运动功能障碍,其中,与机体传入活动相关的能力(如关节位置感知力、关节运动感知力)与机体传出活动相关的能力(如肌张力调节回路传出、反射回应等)均属于人体的本体感觉[10]。人体位置感觉、躯体运动是由于分布于机体多处关节组织(如肌腱、韧带、关节囊等)内的本体感觉感受器、神经末梢受到外来刺激后,激起神经冲动并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形成[11]。脑卒中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受损,本体感觉功能发生障碍,出现患侧运动及平衡功能下降[12]。人体内骨骼肌在椎体束的支配下收缩以维持平衡状态,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传导通路受损,骨骼肌的张力异常、运动失调,无法维持平衡[13]。

腹直肌、腹横肌、腹内/外斜肌、盆底肌、膈肌、竖脊肌等属于机体的核心肌群,具有形成脊柱运动、维持脊柱及躯干稳定的功能。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有助于身体重心的维持,可使身体恢复并保持稳定、平衡状态[14]。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可提高人体运动感知能力、协调能力、关节活动力等,在不稳定情形下有助于保持姿态,提高平衡能力,促进偏瘫病人步行及平衡功能[15]。

肌内效贴在肌动学、生物力学等指导下,在体表粘贴不同形状、作用方向、具有黏弹及张力的贴布,可放松特定部位的肌张力、感受器,使弱势肌群的肌力提高,由于该疗法操作简单无创,在康复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16-17]。作用于肌表的贴布压力可明显改善本体感觉,使脑卒中病人关节活动功能及肌力提高,疼痛肿胀等减轻[18]。此外,粘贴肌内效贴可提高关节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有助于维持机体平衡[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ATE、Time、M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本体感觉功能、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BBS评分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平衡检测外周面积、轨迹长度均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平衡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MBI评分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本体感觉、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粘贴肌内效贴后,所贴部位的肌群接受更多的感觉输入信号,如踝背屈肌群的肌力得以改善,进而纠正腓肠肌的痉挛状态。通过粘贴肌内效贴可提高主动肌群的肌力。肌内效贴粘贴时根据肌群的部位及功能选用贴布的形状、走向及张力,使目标肌群的收缩力有针对性地提高,有助于缓解肌肉酸痛、疲劳。在核心肌群训练之前进行粘贴,可在训练时提高关节的稳定性,缓解肌肉异常收缩;在训练之后继续粘贴,在不影响病人肌肉关节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可更好地维持、巩固肌内效贴对肌群的作用。

综上所述,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可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本体感觉、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且肌内效贴操作简便、作用明显。

猜你喜欢
肌群粘贴本体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眼睛是“本体”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让落叶生“根”发声——以《树叶粘贴画》一课教学为例
一种基于社会选择的本体聚类与合并机制
A ski trip to Japan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忙忙碌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