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鹏
【摘要】劳动技术教学需要让学生接触到更具综合性和技术性的活动,从而实现学生技术与操作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促进综合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以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劳动技术实践教育策略为主旨展开一系列论述,针对当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探讨具体情景下的教学新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劳动技术 教学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核心素养向导下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与研究——以景泰县中小学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5。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6-0173-02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并且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应该体现劳动的育人性,并且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劳动观念,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而成为新时代肩负重任的接班人。首先,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基石,人类个体正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劳动具有时代性,社会生产力的改变会带来劳动形态的改变,劳动形态的改变又会影响劳动教学的改变。目前正处于我国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期,于是劳动的观念、价值、能力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因此对于劳动内涵的理解要在紧密把握时代主题的条件下进行,树立现代化劳动观念。最后,劳动的一大特殊点在于这是身心合一的活动,劳动教育中应该以体力劳动为主,辅以脑力思考,手脑并用。关于劳动实践,在内容上不仅要注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还要进行身心合一的探索,关注学生行动、心理、思想认识等层面的高度统一,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高效途径。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缺乏
根据关于劳动技术课程相关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于劳动教育认识明显不够清晰。老师中占比一半的人对于劳动与技术没有清晰的、系统的认识,在关于劳动与技术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存在有极少数老师认为不太重要,有的甚至认为不重要的情况。学生中大部分人对劳动与技术根本不了解,单一停留于基础的体力劳动层面,更有少数学生认为没有开展此课的必要性。关于劳动与技术课程重要性的看法中,有小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有的同学甚至根本不清楚。由于该课程的开展不到位,学生和老师对课程都没有足够的了解,造成学生的认识缺失,老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知之甚少,就算知道也只是“皮毛”而已,所以有同学会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
(二)教学实施过程不合理
当前许多学校的课程实施都表现出明显的形式化,并且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在调查中显示,许多学校在课程的开展上有着严重的缺陷,一般对于中学一年级的学生是全部开设,但是到二年级时,就存在部分开设甚至有的不开设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与半途而废并无差别,学生在对课程刚刚有了一点基础的了解后,立即中断,“釜底抽薪”,这样的教学不论对学生而言还是对老师而言,都是极其不负责任且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三)教学效果不佳
根据数据显示,有少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所以无法顺利、全面开展该课程。虽然有的学校组织开展了劳动与技术课程,但是基于整个课程实施的大环境来看,很明显该课程的实施效果是有明显欠缺的。基于上文关于老师和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和看法能够得出,老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知就已经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在这种消极的态度下,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等于痴人说梦。加之部分学校所处地区的客观劳育设施、资源等的欠缺,则进一步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高效开展造成了阻碍。
(四)体系不健全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劳动与技术课程由专职老师授课的比例不超过一半,有的是其他科目老师兼职,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校外老师,可以看出此门课程的师资配备上存在明显的缺漏,老师的教学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且许多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培训,加之许多年轻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对于劳动与技术课程了解甚少。除此以外,由于一些学校在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足以支撑课程的顺利开展,也就只能从形式上做做文章,草草了事。正因为这诸多条件的阻挠,所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劳动技术教育实施的策略
(一)保证课时充足
课时是劳动与技术教学开展的硬性保障,在没有足够的、充足的课时基础条件下,劳动与技术的开展就是纸上谈兵,根本无从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排课的时候应该为劳动技术课程安排足够的时间,并且保证课程时间不被其他的科目所占用,并且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其次,对老師的观念也要做出重要的调整,对于一些对此课程持保守、反对态度的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对该课程有更深层次和更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老师对课程了解、重视了,自然在课程教授方式上就会有所变化,自然而然,学生也就会重视起来,从而慢慢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二)建立系统的劳动技术教育体系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应该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切实得发挥它的作用,保证其教学效果。在调查中显示,多数学校对于此门课程只开展第一年的学习,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学校的宝贵资源,并且这样的教育系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正常开展和延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对于不同年级做出不同的要求,在内容和目的上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利于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学习。同时,劳动与技术并不应该是“纸上谈兵”的课程,而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外结合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教学,这样才能通过各方面的互相影响,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作用。例如在课内教学中设计一些劳育游戏与互动,增强劳动技术教育学习的实践性与体验感;要辅以课外教学,让学生跳出教材和教室的局限,将目光放在实际生活、社会生产等领域内,切实体验与感受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价值;要在课程主题教育之外,更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与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观念、微小习惯的养成,如扔垃圾时自动分类意识、做菜或就餐时的节约与光盘意识等,从课内外的各个方面,向学生渗透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的整体价值,能对学生的劳育意识、态度和技能等事项全方位的提高。
(三)扩展内容,加强组织
劳动与技术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特别广泛,学校在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程授课时应该综合各个章节、分类的内容,不能只单独挑出其中一个部分拿出来讲授。并且课程的难易度要随时进行调整,要结合同学对课程的了解与深入学习进行调整,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平面,在课程安排上面应该遵循“螺旋上升”的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坎坷,但又能通过寻求办法顺利解决,在环绕式上升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在累积中学习到真正实际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在遵循教学指导纲要的同时,也相应地结合可利用的学习资源,为课程的开展尽可能挖掘资源。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学校应该多接受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老师是课程的引领者,对与课程唯二的真实参与者,应该尽可能调查、熟知其思维、想法和建议,如此对课程的开展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其次,劳动与技术的教育中所包含的多个项目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注重整体意识,将有效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确保能让其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教育与提升。
当然,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不能仅仅依靠學校的单独的力量,更应该各部分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组织。在进行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安排的内容加强与本地组织的联合协作,通过地方组织的辅助将劳动的实践活动拓宽到社区、街道等等,将技术的实践拓宽到工厂、微小企业等。当课程的开展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牢笼时,学生的思维也就会打破禁锢,向着发散性方向而前进。这样的方式有效建立起了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理论学科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清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真实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主动参与劳动、主动优化和创新劳动技术、主动为自己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创造劳动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和学习的深度,并且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切实地感受到了劳动与技术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对于此课程的观念和看法也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四、结语
人类的劳动以及技术的发展为推动社会阔步前进做出了重要贡献,劳动与技术的结合是未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当今的现代化教育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多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全面的教学平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推进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思想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彻底摒除老旧的、糟粕的教育观念,通过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科技、教育理念,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模块化的教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获取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英杰.刍议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
[2]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王晖,刘金梦,李金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