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时代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发展路径

2021-04-13 02:42李大鹏王婷婷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外语类新文科财经类

王 军,李大鹏,王婷婷

(长春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更是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目前诸多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外语专业还存在着专业发展路线规划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有局限性、教学理念因循守旧、培养内容与社会脱节等方面。“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以《新文科建设宣言》为依托,全面探讨“新文科”时代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路径,能够促进新时期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与外语专业发展困境

“新文科”概念提出历史较短,但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应该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契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谋求新的专业发展路径。

(一) “新文科”概念的缘起

“新文科”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由知名文理学院-希拉姆学院2017年提出。所谓“新文科”,工作重点在于对传统文科专业进行系统重组、实行文理交叉[1]。在此基础上,将新时期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文学和语言类等等相关的课程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翔实的跨学科知识。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2019年成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引起学界及教育界的广泛探讨和巨大反响。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以《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为题发表重要讲话。本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教文科类专业的创新和转型发展及其举措,实现了对“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全面和科学部署。

(二) 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困境

1.很多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发展路线不够清晰

财经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集中在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领域,而不是外语类学科。但是近年来,诸多地方高校,包括财经类高校忽然发现商务英语比较实用、比较好就业,也为了迎合学校发展大局,便争相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造成新一轮的专业雷同[3]。一些高校在短时间内匆匆开设了很多商务、贸易、经济相关的课程,但是在师资方面却无法同步发展,依然由语言文学类学科背景的教师实施专业教学。这种课程与师资不匹配的现象不仅导致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困惑,也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资源浪费。如果专业和外语不能得到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势必形成外语和财经貌合神离,甚至各自为营的畸形发展模式。

2.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与时俱进

很多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因循守旧,教学手段也不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受到“文科无用论”的影响,在全面建设“金课”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外语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失去了先机。虽然一些地方财经类高校做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类等“金课”建设的尝试,但整体步伐依然落后于其他专业和学科。这些问题也间接导致了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

(三) “新文科”与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的联系

新文科建设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创新性、主动性、发展性、融通性和卓越性[4]。外语专业属于文科范畴,而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学科,国内很多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外语专业。虽然外语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等高等学校之间的外语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与其院校办学特色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如外语类院校的外语专业主要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化的专业人才;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主要培养外语专业教师等。

作为外语类人才培养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财经类高校设置了外语类专业。应该如何将外语类专业与办学特色相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方财经类高校及专家学者探讨的重要议题,也是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后,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可以顺势而为,追求学科融合和学科破壁,走多学科融通复合之路[5]。

二、“新文科”时代的外语专业发展路径

地方财经类高校在新文科建设浪潮中应该力争上游,勇于面对自身外语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课程质量、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等多个角度出发,谋求“新文科”时代的外语专业科学发展路径。

(一) 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课程建设,先后提出“金课”和“新文科”建设目标。教育部高教司也明确提出,高等外语教育要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6]。因此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环节应打破专业壁垒,囊括除语言以外的其他人文类学科相关课程,着重拓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知识背景,鼓励学生养成国际化视野,做合格的全球化公民。

《新文科建设宣言》也明确指出,高校应时刻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对于其他专业,外语类专业学生与国际社会的接触机会相对较多,因此,应帮助学生主动承担起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到海外的时代重任。在外语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合课程思政因素,基于授课内容,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巧妙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此外,“新文科”时代的外语类课程建设应合理引入现代化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保持与时俱进。外语专业教师应该主动借力网络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平台,提升外语类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外语教师可以尝试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上以及课后环节充分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和智慧教学平台,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和翻转课堂。在课程评价环节,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教师应确保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多元、灵活,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适度、适用,评价方法和评价媒介科学、有效[7]。

(二) 实施导师制管理模式

“新文科”时代的地方财经类高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内外收获。而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也赋予了外国语言文学学者一个广阔的多学科和跨学科视野[8]。除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外,在课外教学管理中,也应该发挥不同专业教师的学科优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施专业导师制,而不仅依赖于学工队伍。当前国内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等院校在数量上并不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9]。地方财经类院校可以鼓励其他语种或其他学科门类教师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考研导师等角色,形成教师和学生同时跨专业提升的良好局面。

通过聘任财经类专业教师担任外语专业学生导师,可以有效帮助外语类学生完善学习规划,深入践行“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要求,实现专业和学科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和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

(三) 校内校际跨专业融合

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奔腾而至。高校应顺应时代需求,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外语专业学生如果仅仅掌握一种外语,而对其他领域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财经类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发展较为成熟,这也赋予了其他类型院校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科和专业的深度融合。因此,可以说,财经类高校外语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一些共识基本形成,有关实施路径初现端倪[10]。很多财经类高校创新式提出了双学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会计、金融、经济、管理等财经类课程,甚至在不影响自己外语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履修外语和财经类专业全部课程,与会计、金融、经济、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学生同时接受考试,毕业后授予外语+X双学位。

当然,跨专业融合不必仅仅局限于校内的专业之间,也可以是校际甚至是国际之间的专业融合。因此,很多地方财经类高校正大力打破学校间甚至学校与行业间的壁垒,开始构建校际、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比如,我校日语专业正实施的“2+2”国际交流项目,即在我校学习两年日语,在日本高校学习两年其他专业,毕业后获得我校和日本高校的双学士学位。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另一种专业知识。而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学生,也一定会是国家所需要的“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11]。

(四) 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与国际经济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省市和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都很明显。“新文科”时代的地方财经类高校既要探索建设交叉融合的新专业、新方向,也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的新思路[12]。高校应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地方财经类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基于地方优势,发挥专业特色,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例如,我校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大力建设鹏腾国际特色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想要取得长足发展,也应加强与地方实务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企业所需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并为学生谋求更多的专业实习、实训机会。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具有指向性,进而能够高效率地为地方企业的对外贸易等工作岗位输送外语人才。

三、结 语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时代重任。地方财经类高校外语专业更是当代中国各地外贸、商务外语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在全面建设“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应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结合院校特色,发挥语言优势[13]。只有客观认识“新文科”与校内外语类专业的必要联系,才能够正视外语类专业建设的不足,促进外语类专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进而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外语类人才,有效发挥高校职能。

猜你喜欢
外语类新文科财经类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