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肥市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合肥市包河区是安徽综合实力第一城区,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区域内城市管理对象多元化,既有老城区,又有滨湖新区,还有高铁片区、都市田园农业区域,服务管理标准高、压力大。近年来,面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出现的困境以及群众对服务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包河区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以区级平台为中心,街镇平台为枢纽,居村工作站、网格员手持PDA、微信公众号等为基点,建立大共治一体化信息平台。
该系统共享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基础地形图、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市城管局建设的涉及包河区140 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路网、兴趣点等城市基础数据,采集并录入包河区范围内1248 公里的实景影像数据、20 平方公里三维数据、130 平方公里的城市管理部件数据、5628 个地理编码以及试点街镇小区、房屋、人口等信息,初步建成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集成、实时监测、闭环处置、智慧协同和多元应用五大功能。平台于2019年4月2日上线试运行,目前已成为包河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的“中枢”和“大脑”。
为打破信息壁垒,汇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整合12345 政府服务直通车、数字城管、公安非警务、12318 文化市场管理热线、12319 数字城管热线等热线平台,接入区内自建的社会治理领域各专项应用系统,同时,将书记、区长信箱以及微信、微博、人民网等网络平台群众诉求统一到大共治信息平台流转、处置,实现“多个入口、一个平台”。
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建立三级网格化治理体系,破解“条上管得着看不见、块上看得见管不着”城市治理难题,实现应管尽管。网格员利用手持终端将巡查发现的问题上报至街镇分中心大共治信息平台,流转至网格长,由网格长统筹网格内自治力量协调解决;针对前端自治难以解决的较复杂问题,由街镇分中心平台流转至街镇综合执法中心开展联合执法;街镇层面难以处置的各类矛盾纠纷,上报至区级平台,通过建立主协办工作模式,即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由主办单位吹哨、协办单位报到,多部门联动处置解决。2020年,大共治信息平台共受理案件49.98 万件,其中网格员采集上报案件22.85 万件,办结率达99.9%。
依托大共治信息平台,对群众诉求的案件类型、重点区域、责任主体等,特别是群众重复投诉案件以及不满意案件进行分析归类,实时掌握全区群众投诉事项的发生特点、趋势以及变化规律,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大共治信息平台数据价值的挖掘,助力对社区事务进行预判性、前瞻性、精准性的管理,促使社会治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让社区治理更加智慧化。
疫情期间,滨湖世纪社区通过大共治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精准定位疫区人员、车辆信息,第一时间锁定追踪;通过大共治信息平台,进行人员信息地毯式排查,摸排自住户与疫区接触情况、身体状况;对租户返乡回城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动态掌握相关人员情况变化。主动顺应群众诉求表达方式的新变化,帮助辖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探索“网格+网络”掌上云社区新型治理模式,开发“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设置“议事、报事、办事”等模块,让居民实时知晓问题处置全过程,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治。加强应用场景开发,开发重点人群服务走访系统,将高龄老人、城乡特困人员、孤儿等9 类重点服务人群的线下走访服务与线上流转派单结合,网格员日常走访发现群众需要服务的事项通过移动终端生成案件,上报至信息平台流转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