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2019年1月,国家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领域重大改革内容:“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图通过1+X证书制度实现“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国各院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积极申报成为试点院校并开展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如何正确处理好“1”与“X”的关系,使得两者能够有效衔接融通,而实现两者有效衔接融通的重要载体便是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和学校金融特色,培养具备财务职业素养和金融职业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原有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构建,专业如何构建基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成为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1+X证书制度体系,“1”是本位,“X”是补充,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1”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其不仅帮助学生培养其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还注重人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是对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特定岗位、特定工作领域和特定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其主要是对学历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的一种补充、强化和拓展。
“X”对“1”中的职业技能、知识、能力、素养等进行补充和强化。“1”作为职业教育的本位、主体和基础,其涉及的职业领域、职业能力范围广度比较大,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面向的职业领域不仅包括企业财务等相关岗位,而且包括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相关岗位,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可能覆盖到具体每个岗位的每个环节,其更强调的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而“X”更强调职业培养当中某一特定技能素质提升,可以对“1”当中相对广泛的职业技能、能力和素养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对相关的技能、能力和素养等进行专门的强化和深化。
当前“X”证书与学历证书中现有开设的课程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其中多数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存在对应的关系,然而现有的课程也并未能全部覆盖X证书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仅仅是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和技能点与X证书相对应,表现为一门证书对应多门课程的现象。也就是说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覆盖或者满足X证书的考证需求,只有对现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对X证书相关的职业标准进行全覆盖。
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原有课程体系来看,原有的课程体系与要求学生考取的智能财税职业能力等级证书或者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职业标准就呈现出上述非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整合原有课程和开设新课程成为“1”与“X”有效衔接的主要手段。
1.遴选X证书
目前,与财会类专业相关的X证书大约有8种,而每一项X证书都是基于某一行业特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开发推出的,然而不同院校其专业所在区域经济特点、学生就业岗位等有所差异,高校应该结合自身选择合适的X证书。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主要面向各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线岗位、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培养具有诚信、合作、敬业、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掌握管理、会计、财务、金融、法律、创业创新等知识,具备出纳业务、会计核算、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纳税管理、创业等能力,能从事出纳业务、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办税员等工作,同时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结合以上培养目标,该专业选择了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补充。
2.确定融合模式
为了有效将X证书与原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可以选择两种模式:一是“1”与“X”的完全融合;二是“1”与“X”的对接融合。
——“1”与“X”完全融合模式
“1”与“X”完全融合指“X”证书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完全融入到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基本融合方法是通过相关课程置换、内容补充强化、广度深度拓展等进行“1”与“X”的完全融合,融合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学习成果测评等能够同时满足“1”和“X”的要求。这种模式往往是1+X试点运行成熟之后可采纳的一种模式。
——“1”与“X”对接融合模式
“1”与“X”对接融合指“X”并没有全部融合到“1”中,仅有少部分课程及课程内容与“1”融合,“X”单独作为一个模块相对独立于“1”。其基本融合方法是在系统分析“1”与“X”关键接点和融合面的基础上,通过分析“X”证书相关职业标准,包括具体职业技能知识、技能及素养相关要求,完善“1”中的接点内容与考核要求,形成“1”与“X”对接融合,达到“1”对“X”的有效支撑作用。融合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将依据相关接点进行有效调整,以满足“1”对“X”的支撑作用。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院校对外开展X证书社会培训,同时满足校内学生考取X证书的需求。
学院财务管理专业1+X证书主要采取“1”与“X”对接融合模式,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专业原有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多数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能覆盖到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职业标准要求,课程与X证书之间存在可寻的关键接点;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需要满足在校生考取X证书的需求,而且也需要承当相关社会人员的培训任务。
3.制定设计方法
书证融通设计采用课程“免修、修补、强化、转化、新增”五种方法。在专业确定了实施的X证书后,深刻理解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涵,在此基础上将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与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逐条、逐句的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具体的融通设计方法。其中:
——免修:现有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完全达到X证书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
——补修:现有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不能完全覆盖X证书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需要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强化:“1”中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基本与“X”证书要求相同,但由于职业特殊性、“X”证书要求较高或侧重点不同等情况,需要对“1”的相应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处理,并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测评中。
——转化:“1”中已有的知识点能够满足“X”证书的知识点要求,但技能与能力目标不能满足“X”证书相关要求,需要修正“1”中相关的技能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实践条件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知识有效转换变成符合“X”证书要求的技能与能力。
——新增:“1”中的原有课程无法覆盖“X”证书标准要求,需要新增相关课程来满足“X”证书职业标准的要求。
1.确定融通方法
将“X”证书中的初级、中级或高级所要求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与现有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进行逐条比对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确定现有课程采取哪种融通方法,如:免修、修补、强化、转化、新增。
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培训评价机构三方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剖析团队,对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职业技能标准,通过逐条比对,确定相关课程融通方法。针对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的四个工作领域(预算管理、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成本管理),就其各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和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采取以上融通方法进行书证融通。如针对预算管理这一工作领域,依据其预算编制、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三大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要求,分别开设财务基础(补修,32课时)、全面预算管理(强化,48课时)、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强化,72课时)、数字化管理会计综合实训(新增,90课时)等课程进行书证融通,确定相关课程融通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中级)书证融通方法
续表1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中级)书证融通方法
2.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课程组成员在确定融通方法后,对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梳理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点,据此对现有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对照性的融通,课程内容设计时需要注意:增加过渡性、铺垫性和衔接性的知识,使课程知识呈现完整的体系,做到职业教育课程职业取向与高等取向、任务取向与技术取向的兼顾与融合。[3]如学院在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衔接课程当中,对财务基础课程的内容增设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与收益、管理学基本理论等过渡性、铺垫性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相关职业技能奠定理论基础。
3.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课程体系始终要贯彻“1”是本位,“X”是补充的中心思想,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确保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符合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基于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了“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为主体结构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与专业拓展课,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10门课程,专业拓展课共设四个方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财务管理、云财务、创新创业),以供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特点进行选择;社会实践课程主要为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其中实践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环节。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向当中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主要包括:筹资管理、营运管理、投资管理、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和数字化管理会计综合实训,其中部分需要融合的课程在专业大类必修课当中已经体现。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方向中数字化管理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主要包括:筹资管理、营运管理、投资管理、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和数字化管理会计综合实训,其中部分需要融合的课程在专业大类必修课中已经体现。
4.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确定职业面向、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要求,结合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及毕业要求,通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X”证书的落地和人才培养成效。
其中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课程进程设计上务必考虑相关课程课时量和课程授课学期,做到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总体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课程的开设应该有一定的梯度性,相关课程尽量安排在同一学年,以便学生对相关职业技能知识、能力进行连贯性学习。
1.校企融合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X证书的实施主体是高职院校,教师是1+X证书教学的执行者,学校应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队伍,并制定出台相应的师资培养文件。相关院校的专业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与娴熟的职业技能,而学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通过参加各类企业岗位实践才能得到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合作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即院校教师变成“企业员工”,形式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脱产模式,即教师脱产深入企业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锻炼,通常采取这种模式教师的受众数量相对较少,学校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教师假期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种方式也是当前很多院校制度化的一项双师培养模式,通过脱产和在职形式的校企融合培养,使得教师能够成为一名理论功底扎实,职业岗位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合作企业选派优秀员工定期到学校进行实践课程授课,即企业员工变成准“学校教师”,以丰富学校师资结构。通过校企员工角色互换的形式,建立一支能够适应X证书的师资队伍。
2.校培联合共建实训场所
培训评价组织是X证书职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当然也是实训条件标准的制定者。院校在建设X证书实训场所建设方面应当充分听取培训评价组织建议,双方应当加强合作,寻求共同点,实现互利共赢。培训评价组织应当与各个院校教师共同制定X证书实训标准,考虑各院校的现有实际条件,在充分听取校方意见和尽量不过多增加学校投入基础上,制定出相关的实训标准。高职院校在认真分析X证书实训条件标准以及征求培训评价组织相关建议基础上,仔细分析当前实训场所各项实训设备性能,形成优化升级还是扩充建设的意见,在优化升级或者扩充建设实施环节上,应当以证书实训条件标准为指引,充分考虑实训场所的实效性和未来可延展性,以保障X系列证书实训的有效开展。
3.校师联动深化“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内在需求,解决了职业教育中“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4]“三教”改革与X证书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三教”改革对于X证书的培训效果以及X证书未来的社会认可度都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而X证书相关的培训内容又为“三教”改革提供了新要求、新内容、新方法,可以有效推动“三教”改革步伐,促进“三教”改革的落地实施,各个院校应当充分围绕X证书开展“三教”改革,这对于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层面应当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职教20条”、教育部双高建设计划和X证书标准等文件的内涵,制定出台系列引导性、奖励性的措施,激发教师参与“三教”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鼓励教师开发内容更符合X证书岗位需求的系列双元化教材,做到教材有材。教师层面应当充分认识到“三教”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内心深处转变思想,积极主动求变要变,自己做好系统规划设计,积极参与“三教”改革。学校将“三教”改革成效予以量化并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让“三教”改革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当中不可获取的“活细胞”。
目前,X证书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项工作仍在探索当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和X证书的实施者,应当敢于作为、勇于创新、积极履行X证书各项推进工作,推进过程当中应紧密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联合,在各项工作推进工作中及时总结及时提炼,争取能够以点带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法体系,更快的促使X证书能够真正落地,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