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素质教育策略
——以广州C职院为例

2021-04-13 13:27张德宜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民办素质

张德宜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925)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实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伴随高职扩招力度进一步加大,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越来越大、设置的专业也越来越广,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水平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应有的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不能得到相应的保证,一些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其高中毕业所能就职的区别不大,用人单位对于民办高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评价褒贬不一,但总体较公办高职院校要低。如何通过科学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急切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

(一)就业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实践锻炼开发、提升就业相关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毕业求职时能够“成功获得就业岗位”,以及在职场能够“持续维持职业发展”。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内涵是相通的,高职院校一般从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获得岗位及维持职业发展的能力称为就业能力,而企业则较多地从用人角度出发,通常称为职业能力或职业素养。根据项目组对用人单位所作的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比较关切的包括“专业学习能力、责任感、吃苦耐劳、踏实认真、主动性、心理调适能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敬业精神、服务精神、时间观念、忠诚度”等15个要素[1]。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2]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注重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人,使其能够在社会立足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因此,学校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如何透过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使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成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就业能力开发的素质教育机理分析

(一)正确把握就业能力开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通过对企业所关注的15个就业能力的要素分析,发现就业能力属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是影响学生未来就业质量的核心素养。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企业所需要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均可以通过学校素质教育来达成。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个性品德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正是提升就业能力的终极目的。[3]就业能力开发是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素质教育彰显其“功用”价值的重要窗口,也是高职院校凸显“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与就业能力开发属于包含关系,明确这一关系可为学校推进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找到路径依赖,为探索改进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方法找准方向和切入点。

(二)正确把握就业能力开发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作用

就业能力开发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成效受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等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学、学工等职能部门是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主导部门,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起决定性作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第一课堂的教学组织、第二课堂的活动协调以及就业能力需求调查及提升效果评价等,分别涉及教务处、二级学院、学生处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只有从企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调查开始,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提升学生活动针对性,以及根据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以就业能力开发为导向的素质教育要求。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模式,融入行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使人才培养贴近社会需求;辅导员则需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上给予学生更科学的引导,以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则需根据自身的能力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补足自己的短板,将自己锻造成为素质能力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正确把握校内外因素对学生素质提升的效果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因此,加强和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性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各种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4]校内因素对学生素质产生影响的有课程学习、校园文化熏陶以及活动参与,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就业能力提升是有效果的,但与未来职场相关的方面,如服务精神、敬业精神、忠诚度、实践动手能力等就业能力则需要校外社会因素的介入。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开发需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校内侧重于知识的渗透、文化的熏陶以及相关能力的锻炼,而校外则主要透过个人的职场体验,使学生感受与其职业发展的能力素质重要性,以及不断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修正自己的态度和完善相关素质等。校内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仿真或真实的职场环境,让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对其就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透过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以促使学生时刻以一名职业人的身份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校外则需要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特别是利用寒暑假参与职场历练,通过真实体验内化企业管理要求,透过社会较为刚性的外在力量促使学生积极朝社会人蜕变。

三、基于就业能力开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覆盖企业对就业能力的需求

通过分析广州C职院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部分有涉及关于学生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方面,与企业所需要的15个就业能力要素进行比对,发现没有提及“服务精神、执行力、主动性、理解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沟通能力”等相关要素。所开设的46个专业中,其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培养要求完全相同的38个,占82.61%;综合素质要求不同、通用能力要求相同的3个,占6.52%;综合素质、通用能力要求均不同的5个,占10.87%,而不同的部分,也仅是增加若干与行业相关的要求,而且多数只是换个概念的不同表述而已。

(二)课程目标没有凸出对学生就业能力弱项的强化

项目组根据15个就业能力要素设计了问卷,每个要素由2~4个问题组成,由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予“非常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无法确定、有点符合、非常符合”等五个等级的评价,分别赋予“1、2、3、4、5”分值,15个要素共设有49个问题,于广州C职院2020级新生注册报到后一周内组织开展问卷调查。为了更好地区分就业能力各要素间不同水平情况,根据数据分布情况,将均值低于4的确定为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大类学生15个就业能力要素得分均值小于4的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专业大类就业能力要素均值小于4的情况一览表

续表1 不同专业大类就业能力要素均值小于4的情况一览表

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广州C职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对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作详细的说明,更没有按照不同的专业大类,从学生能力素质特点出发,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弱项作针对性的强化说明。而在选修课开设方面,更多的是根据师资的专业特点、教师完成工作量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选课要求,所开设课程的目标导向不够明确,因而课程设置缺少应有的针对性。

(三)学校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不足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学生的素质教育,其着力点应围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来开展,因而,实践锻炼和体验应是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较为有效的举措和办法。但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办学场地及观念意识等因素制约,学生能够获得实践动手能力锻炼的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这表现为:(1)民办高职院校师资多数由高校退休教师或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组成,具有丰富生产管理实践经验且具备相应职称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则屈指可数,这使教师授课偏理论轻实践,即使安排有专门的实训周,但学生由于缺少应有的指导,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佳;(2)虽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实践与理论比例要达到1∶1,有条件的可略超这个比例,但在实际课程安排很难达到这个标准;(3)民办高职院校考虑到办学成本,多数在实训条件的建设方面较为消极,一些文科类专业甚至没有任何校内实训设备支撑,完全放在最后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来实现;(4)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实践能力锻炼的迫切需求没有引起重视,以及对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重大作用认识不到位。

(四)第二课堂活动缺少素质能力培养的指向性

广州C职院第二课堂活动分为“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与就业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发展”等七大类。思想成长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参加主题团日及升国旗等活动为主;实践实习以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志愿服务以献血、支教助残、校园及社区服务等为主;科技创新与就业创业主要以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技能、“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及职Q训练营活动为主;文体活动主要以文化、娱乐、体育等比赛及素质拓展活动为主;社会工作主要以学生担任团学组织及社团干部经历为主;职业技能发展主要以学生参加考证类培训为主。表2是广州C职院2019年度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汇总统计:(1)从举办活动的次数看,学生参与文体活动的次数最多,全年共有371次,职业技能发展的次数最少,全年仅有38次;(2)从参与活动的人次看,文体活动学生参与人次最多,全年共有529993人次,职业技能发展的人次最少,全年仅24486人次;(3)从每场活动参与的人次看,文体活动均值最高,为1428.55人次/场,实践实习、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均值最小,为551.63人次/场。数据显示学生参与文体类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发展类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实践实习、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所举办的场次不少,但每场活动参与人数最少,这说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更多的是以兴趣和特长为导向,学校对于学生参与职业能力提升、实践实习等活动的引导不够,没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对其个人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

表2 广州C职院2019年度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

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应对策略

(一)全面梳理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大多数专业的综合素质及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雷同这一结果可看出,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相关单位及人员,思想上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个性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观念意识,为此,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切实加强教学部门与就业部门的沟通,充分汲取行业企业对职业素养需求的最新变化,重视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反馈作用,有针对性地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服务精神、执行力、主动性、理解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求,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其有机融入综合素质或通用能力的培养要求,使学校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能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调整“大而化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除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素质培养提出的统一要求外,要切实从专业大类出发,了解学生就业面向行业、企业、岗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将就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课程,如根据需要适当增设行业员工守则等方面的内容,使学校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针对就业能力弱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从广州C职院2020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结果反馈看,当下民办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诸要素中,得分靠后的是“心理调适能力(3.7627)、沟通能力(3.6272)和实践动手能力(3.3502)”,针对此三项就业能力的培养,学校结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完善课程教学、增强师资力量和打造育人平台等方面发力,具体内容包括:(1)针对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调整心理健康教育以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加团体辅导的课时数,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体认心理健康理论,熟悉和应用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2)针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增设沟通管理公共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沟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远离网络虚拟世界,踊跃参与课外文体活动,特别是对促进学生沟通能力提升有帮助的活动竞赛,使更多学生走出人与机器的沟通,走向人与人的沟通;(3)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点建设财经商贸、公共管理与服务、旅游、新闻传播等大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参与实践锻炼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面向未来就业对核心技能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锻炼积极掌握。另外,学校可通过赋予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职场中积累经验、增长技能。

(三)明确目标导向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

第二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开发的重要载体,学校所开设的七大类活动,对民办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历练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由于缺少应有的指引,学生对于活动能否对其个人能力提高产生作用或对其就业有何影响的认识较为模糊,多数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定格在能否取得学分上,而对于活动本身的“功用”价值反而不太关注,这是第二课堂不同类型活动出现冷热不均的主因所在。一方面学校要对所举办的活动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每项活动的培养目标,向同学们清楚说明对其哪方面的素质能力培养有作用,使同学们能够清楚知晓活动对其个人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具体作用及可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切实根据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弱项,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补齐其就业能力短板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参加第二课堂相关活动,获得有针对性的锻炼,从而提升其未来就业的适应性,为其未来顺利就业和促进其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民办素质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01—02合刊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