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李淑健 高雪梅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病因不明并以特殊方式生长的良性肿瘤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大多数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无症状或体检时发现。当其累及髂静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时可表现为静脉梗阻症状。本病的诊断手段主要是超声和对比增强MR 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但临床对拟诊子宫肌瘤或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表现的病人,常仅行子宫及双侧附件超声或盆腔MRI 检查,部位相对局限,不利于显示病变整体范围,甚至造成误诊、漏诊。本文报道了2 例IVL 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及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1 临床资料 病人女,35 岁。病人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间断性剧烈坠痛,休息后稍缓解,无恶心、呕吐症状。病人月经周期28 d,经期7 d,其后淋漓不尽10 余天,伴痛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子宫肌瘤,右侧腹盆腔富血供占位,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实验室检查:CA125 为45.33 U/mL(正常参考值为0.01~35 U/mL),肿瘤异常糖链蛋白(TAP)为146.324(正常值为0~121)。
1.2 影像表现 盆腔MRI 平扫显示子宫肌层增厚,以前壁为著,增强后强化欠均匀。左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出血灶,DWI 高b 值部分扩散受限。CEMRA 上可见病变累及右侧卵巢静脉,并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约肾静脉水平,长度约46 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右侧宫角可见一40 mm×29 mm 大小的不均质略高回声区,其向右上走行约14 mm 后可见汇入下腔静脉。详见图1。
1.3 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 病人行腹膜后肿瘤切除、子宫次全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及右侧卵巢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①(子宫体)子宫血管内平滑肌瘤病伴局灶性梗死;②(右侧附件)卵巢血管内平滑肌瘤病。免疫组化:结蛋白(Desmin)(+),肌动蛋白(SMA)(+),钙结蛋白(Caldesmo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源性标志物CD34(+)。
2.1 临床资料 病人女,47 岁。病人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就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底实性低回声(考虑肌瘤),右侧附件实性低回声;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右心房内稍强回声团(考虑黏液瘤)。入本院时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未见异常。
2.2 影像表现 全腹平扫MRI 显示下腔静脉内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见下腔静脉内强化欠均匀,病灶累及下腔静脉全程并向上延伸至右心房,长约65 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前壁不均匀低回声,边界欠清,向右侧宫底延伸。详见图2。
2.3 手术病理与免疫组化 病人行生殖静脉至右心房内瘤栓取出术,2 周后接受子宫切除术。病理诊断:①(生殖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部分呈上皮样;②(子宫)平滑肌瘤。免疫组化:结蛋白(Desmin)(+),肌动蛋白(SMA)(+),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血管源性标志物CD34(-)。
图1 病人女,35 岁。A 图,平扫T2WI 矢状面影像,子宫前壁可见多发斑片状、边缘尚清的稍高信号(箭头);B 图,横断面T1WI影像,左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混杂高信号(箭头);C 图,横断面DWI 影像,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箭头);D 图,矢状面T1WI 增强影像,子宫前壁肌层病灶强化不均匀(箭头)。E-F 图,CE-MRA 影像,可见子宫肌层内及右侧附件区多发不规则团片状不均匀强化灶;病变累及右侧卵巢静脉及下腔静脉,管腔增宽,内见多发条片状充盈缺损,多位于管腔中央并与管壁分界清晰(F,箭头)。G 图,超声检查可见右宫角处略高回声,呈融合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其内丰富血流信号,其向右上方走行可见静脉血管样回声与之相连(箭头)。
图2 病人女,47 岁。A 图为冠状面T2WI 影像。B 图,横断面T1WI,可见下腔静脉内条片状高信号(箭头)。C 图,横断面T2WI,可见下腔静脉内片状混杂信号影(箭头)。D 图,冠状面T1WI 增强扫描动脉期。E 图,冠状面T1WI 增强扫描静脉期,可见下腔静脉内条带状充盈缺损,与管壁分界清晰,呈“漂浮状”(箭头)。F 图,超声检查显示右侧宫底86 mm×35 mm 不均质回声区,边界清晰外凸,内有少量血流信号;子宫前壁不均质低回声区与右宫底团块分界不清(箭头),病灶局限于宫旁,周围未见静脉血管样回声与之相连。
3.1 临床特点 IVL 是一种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生长方式的良性中胚叶细胞肿瘤[1],既往文献[2]报道较少,其侵犯右心腔并引发严重后果的仅占10%[3]。关于IVL 的发病机制,目前有2 种观点:①子宫平滑肌瘤病侵犯静脉系统,较常累及腔静脉、子宫静脉或卵巢静脉等;②IVL 与雌激素水平和染色体核型有关,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静脉壁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4]。本文中2 例病人均为绝经期前妇女,均有子宫肌瘤病史,故倾向于平滑肌瘤组织侵入静脉内生长而形成的观点,同Ordulu 等[5]观点。IVL 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范围,若病灶仅局限于盆腔,则症状无特异性;若累及髂静脉、下腔静脉等大血管,可出现下肢水肿、腹水、布-加综合征等梗阻症状,当延伸至右心及肺血管时,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肺栓塞,甚至猝死[3]。本文病例1 的病灶局限于盆腔内,临床表现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而病例2 虽累及下腔静脉、右心房,但未出现相应不适症状。这提示临床对于患子宫肌瘤的病人,尤其是病灶累及宫旁者,即使无静脉梗阻症状,也应全面评估以排除IVL 脉管侵犯的可能性。
3.2 病理特征 IVL 大体标本常可见子宫不规则增大[6],多发肌瘤结节,并可沿肌壁间脉管向宫旁延伸,部分可累及子宫静脉、卵巢静脉,甚至达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心,典型者表现为静脉内蠕虫样或条状灰白、灰红的管壁样组织[4]。文献[7]报道IVL瘤栓最长可达75 cm,而本文病例2 瘤栓长65 cm,先后从下腔静脉及生殖静脉中剥除。光镜下IVL 由大小形态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无细胞核异型性,无或少有核分裂象[8]。肿瘤细胞生长于衬有内皮细胞的脉管内,细胞表面被覆光滑的内膜或内皮,很少与脉管粘连,故IVL 不侵袭静脉壁[4]。根据血管多少IVL 分为实体型、静脉型及海绵样型[8]。本文2 例术后病理结果分别为实体型和静脉型,免疫组化显示SMA 和Desmin 阳性,而CD34、ER 和PR亦可不同程度表达。此外,病例1 的Caldesmon 表达阳性,病例2 Calponin 表达阳性,两者亦可标记正常平滑肌及其肿瘤。因此,目前尚未有诊断IVL 的特异性分子靶向标志物,仅依靠免疫组化无法准确鉴别IVL 与普通的子宫平滑肌瘤[4]。
3.3 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IVL 的诊断有赖于超声、MRI 及CE-MRA 等影像检查,多表现为子宫多发肌瘤并向脉管延伸。其中,超声可评估腹盆腔、静脉系统及心脏情况,当病灶累及心血管系统时,可清晰显示占位情况及血流特点[8],但难以直观显示肿瘤的全程走行。本文病例2 误诊为子宫肌瘤的主要原因即超声提示病变局限于宫旁,而静脉系统未见肿瘤侵犯。MRI 对于IVL 尤其是伴子宫外侵犯者具有一定的价值,典型者表现为盆腔不规则实性肿瘤,受累静脉增粗、迂曲,增强MRI 肿块呈中度不均匀持续强化[9]。本文中2 例均为囊实性肿块,信号较混杂,考虑与肿瘤囊变或黏液样变性有关[10]。病例1病灶沿脉管延伸,宫旁多发迂曲扩张血管影,与文献[9]报道结果一致,增强MRI 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可能与瘤体内多发大小不等的血管结构有关。CE-MRA 则可观察脉管内肿瘤起止范围、生长方式以及肿瘤与管壁的情况,从而有利于明确肿瘤来源及临床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且MRI 对于显示肿瘤的浸润和播散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更具价值。本文2 例CE-MRA 表现均为受累静脉增宽,其内数条条索样肿块强化欠均匀,肿块多位于管腔中央,呈“漂浮状”,与文献[11]报道的“麻绳”征相符。IVL 可沿静脉回流方向延伸,存在2 条途径,即子宫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卵巢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前者发生率较高[12-13],而本文2 例均为右卵巢静脉直接延伸至下腔静脉,以往文献报道较少。
鉴于IVL 的特殊生长方式,除与一般的子宫肌瘤鉴别之外,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平滑肌肉瘤,亦可累及脉管系统,但范围较IVL 局限,有时仅镜下可见,无明显的血管内生长表现;②静脉血栓,MRI 增强扫描显示管腔内异常信号无明显强化;③静脉癌栓,多合并恶性肿瘤史,多源于肾、子宫,累及下腔静脉时呈浸润性生长,不同于IVL 呈相对游离状态,增强MRI 显示肿物强化,但范围不及IVL 广泛[11]。
3.4 治疗及预后 IVL 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14]。当肿瘤累及静脉系统或心腔时,可与心血管外科联合手术,一期或分期切除子宫原发及宫外病灶,并探查心腔及静脉,取尽瘤栓。术前及术后可予以抗雌激素治疗,如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能够抑制肿瘤生长、缓解肿瘤复发、改善病人预后。
3.5 小结 结合上述2 例病例及既往文献,当中年女性影像学检查出现以下表现时高度提示IVL:①子宫体积增大,单发或多发结节融合成团或子宫切除术后盆腔不规则肿块;②病灶回声或信号不均匀,血供较丰富;③瘤体穿出子宫,生殖静脉或髂静脉、下腔静脉增宽,管壁尚光整,内可见条索状组织填充,呈相对游离态。其中③作为IVL 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对于可疑IVL 者须行CE-MRA 检查以评估肿瘤的范围及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