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研学后教”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先自主性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深入阅读,然后在初步获取对应内容后,再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并在其中找寻到一个具有强烈学科特征的探究性问题,进而在教师和小组的引导和启发之下,依照自身的兴趣喜好,深入了解到语文材料的积极价值,借助对文本的“细读”,品味语言文字,感悟文本表达,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鉴赏语言能力,了解语文的规律,强化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研学后教 小组合作 核心问题导思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92-03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国家双减政策提出与实施这个大背景的推动下,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便对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做了思考,并形成了一种以“核心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作“核心问题导思”。其内容多种多样,包含“问题提出”“研究引导”“研究案例”“小组构建”“探究过程”“成果展示”“教师明确”“结果文字展现”。具体的教学环节分为六个,即研学指引—课前导学—课中成果共享—课中教师明确升华—课后再次探索—探究文本呈现。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把“研学后教”的理念作为基础,并在课堂中展示出“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当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问题也能够成为语文课堂的中心,促使学生重视过程的学习和提炼,进而走向成功。
一、概念综述
(一)“研学后教”的内涵和类型
从结构层面进行分析,“研学后教”指的其实就是先“研学”再“教学”。和以往的教师先“教”,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相比,不仅表面的顺序做出了改变,而且在深层教学理念、教育本质、教学方式层面都进行了大的革新,其性质也做出了对应的转变,它是以学“定”教,学生先自主的“学”,之后再“教”。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研学的类型有很多种,像是关系、时间、内容等等。在关系的分类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要素来进行探索,其一就是教师和教材内容;其二,是学生和教材内容,其三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时间的分类当中,教师要结合课外和课中的时间进行探索。关于课外的“研学”,事实上主要处理的问题就是学生需要在“文本”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巩固、独立性的思考和问题机械。关于“课中研学”,其主要处理的问题,实则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解析学生在自主學习时所留存的问题。在内容的分类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和“活动”进行探索,把“内容研学”分为“资源类研学”和“活动类研学”[1]。
“后教”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自我教育,其二是互助教育,其三是遵循“三讲”和“三不讲”的原则。自我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中的“自主探究”相同,“互助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合作交流”相同。所谓“三讲”“三不讲”,指的其实就是,讲述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述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讲述学生易混易错的内容。不在学生预习之前讲述,不在提出问题之前讲述,不在沉闷的学习氛围中讲述。
(二)“研学后教”特征
“研学”具有超前性和独立性的特性,“后教”则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的特性。就时间来说,教在学之后。就性质来说,教学指的是“学习和教学”,相对于传统的附属性特征来说,“研学”更符合独立性的特征。
“后教”的针对性,指的其实就是,它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对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更具有针对性,相对传统教学而言,这种先学后教的形式也更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其参与性,指的其实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像往常一样被动的“接纳问题”“接收知识”,学生能够把自己想要弄清楚的,且有独立新意的问题在课堂之中展现出来。从课堂阅读教学的具体模式上看,将“教师问题导读——学生阅读批注——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启发评价——学生反思调整——学生表达提升”这一过程贯穿到教学中,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进步的。
(三)核心问题导学和研学后教之间的联系
“核心问题”属于“研学后教”当中的“研学问题”,但在“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模式里,教师更为注重把研学问题关键化,彰显研学问题的引导性价值,并想要用研学问题统领研学的整个过程。用核心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的思考、研究、学习,最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2]。
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研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厘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内涵。
2.通过小组探究,厘清“我”的情感变化,明晰“阿长”的形象意义。
3.结合文本外部素材,补充对鲁迅的认知,深入性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
这三个目标既相互连接,又有一定的层级,结合这三个目标,本节课最后以“结合全文品析文章内容,谈谈‘我’对阿长到底怀着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当做核心研学问题引领整节课的教学,借此对关键段落、重点词句进行揣摩,对“阿长和《山海经》”之间的故事进行探索,把“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思辨性、可研究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作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甚至是在写作《朝花夕拾》整个作品中所彰显出来的复杂情感探求上。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而且能够让设计的整体性理念得以展现。
由此可得,“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方式,本意是在指明:“在一节课当中,用一个具有可探究性的核心问题作为研学问题引领整节课,形成有效的学习圈层。”把问题当做课堂出发点,启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把问题当做聚集点,指引学生走向科学的思考,并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模式的“研学”探讨,在这样的过程里,完成对应的知识目标、方法目标以及情感观念目标。
二、对“核心问题导思”模式的构建
(一)“核心问题导思”模式的目标
建构“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注重于课堂的整体性,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化、清晰化,并且能够突出重点,精练课堂内容,延伸研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实施“研学后教”的教学目标。
(二)“核心问题导思”模式的理论根据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后,研学理论就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使问题成为中心,让过程成为重点。“核心问题导思”把课堂的教学问题进行了精华,把时间交还给了学生,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学后教”理念认为,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自主探究问题的时候,获取对应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里,持续累积探究问题的方法和优化认知形式。
近些年来,学校内部还秉持着“一课一得”的教学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定义,指的其实就是,简化教学内容、精练教学内容,当一节课专注于某一个教学内容,那么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好吸收的,且好消化的。“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模式,迎合了这一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简化,且把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交给了学生,并以此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环节
1.研学指引:围绕核心问题对学生的研学做出引导,研学引导并非完全和一般的学习线路图相同,它不仅包含阅读资料的引导,还包含着搜寻资料方法的引导。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依照研学问题的难易程度,预先安排对应的探究时间。
2.课前导学:在编排完研学的任务之后,学生需要进行课前的预习,进而对核心问题进行初步性的认知。
3.成果共享:依照实际需求能够在课堂之上展示研学成果,形式之上要由小组分享,当然也能够在小组分享之后,个体同学再次分享与小组不同的成果,课堂中的研学时间需要充分,大概在二十分钟左右,确保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展示。
4.明确升华:这属于“后教”的理念呈现,教师需要在学生呈现成果之后,明确对应的答案,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
5.课后探索:在明确升华之后,学生对问题也会有新的认知,或许还会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可以科学地提出二次研学,指引学生在上完课之后,深化自身对问题的探索。
6.文本呈现:即用文字展现研学成效。
以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在完成《桃花源记》教学之后进行了一场延展性学习,即《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本文可以借此内容进行“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设计,把握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问题导思,就可以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了解,形成清晰的文章脉络。
核心问题:人们心中的“桃花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研学指引:请你仔细阅读《桃花源记》,说一说文章中的“桃花源”有什么样的特征?通过资料搜寻,印证“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从而感受“桃花源”所带给人的感受,选择一个角度思考“处在桃花源”的乐趣。
小组深入探究:深入查询资料,像是查询论文、借鉴有意义的观念,从现象到根本的挖掘人们心中的“桃花源”;制作文件以便在课堂之中和同学进行沟通。
文本呈现:本节课的研学成果是要用议论文的形式展现的,教师需要提供一些议论文的写作格式,并为学生指引一些写作思路。学生能够在研学的过程里,强化自身的探究能力和整合能力以及文本写作能力。
三、結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导思”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核心问题的设置,要求比较高,对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提高和个人素养加强有较强的鼓励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其教学内容的清晰化和核心问题的深层化,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研学过程性能力,所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除此外,“核心问题导思”的教学模式,还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云如.建构“研学后教”模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2021(2):67.
[2]许燕春.初中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有效开展[J].福建教育,2021(3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