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需求已经由“生存性需求”转变为“发展性需求”,目前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的提升、身心健康的塑造与发展。小组工作介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以助人自助为原则,本质上是在尊重、理解和接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服务,可划分为支持性小组、成长性小组、社会化性小组三种类型,通过专业方法与技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与外界互动交流的平台,能够很好地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与迷茫,提升自信心,增强抗逆力。
【关键词】小组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27-02
一、问题的提出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1]。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计,2020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1]。全国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型资助全覆盖,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如何立足学生需求,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相融合,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精准型、发展型资助转变是当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之一,以“助人自助”作为专业原则,遵循尊重、接纳、同理及非批判的工作理念。小组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帮助服务对象,在小组过程中,强调成员在小组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通过小组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互相满足心理需要,提升小组成员内在自我价值和应对困境的能力,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将小组工作的专业理论、方法和技巧引入资助育人领域,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首先要讨论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这是资助育人工作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出发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问题,还承受着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和社交活动上与其他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相比具有差异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孤僻、自闭、焦虑、缺乏生活热情和信心等问题[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低到高依次满足。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能从国家、社会、学校奖助学金等资助项目获得资助,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受资助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意识强烈,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和能力的塑造与发展,期望得到更多的发展型资助[3]。当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的需求不再是生存性需要,而是发展性需求。然而,仅仅依靠现有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然不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小组工作方法以“助人自助”为工作原则,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抵御风险能力,能有效帮助小组成员实现发展性需求目标,这正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出发点相契合。
三、小组工作方法介入资助育人工作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核心方法介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性,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服务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小组带领者,本质上是在尊重、理解和接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服务。为使小组工作助人方法更科学有效,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与特点,介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小组工作可划分为支持性小组、成长性小组、社会化性小组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带领者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帮助组员在小组过程中激发潜能,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性,从而促进组员的成长和发展,但三种类型的工作手法与侧重点各有特点。
(一)支持性小组
支持性小组通常是拥有相同经验或面临相似的问题的组员组成,通过小组分享交流,建立情感联系,让彼此感受到力量,激发应对困境的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性小组的目标在于帮助组员诉说心声、发泄内心情绪、反思自己的解决策略,从而克服疏离感和孤独感,寻求情感上的支持。
招募组员时,以面临问题的相似性为标准进行筛选构建同质性小组,更有利于组员对小组产生归属感。支持性小组的焦点在于个人应对困境的能力,通过小组沟通和互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我表露,分享信息、经验和应对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带领者的工作手法很关键,一是要灵活运用倾听与提升动机类技巧,具体包括鼓励、支持、复述、邀请等,通过肢体语言及非肢体语言向小组成员表达尊重、理解、接纳与非批判,增强组员对小组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营造互相支持与帮助的氛围;二是综合运用话题引导类技巧,通过澄清、提问等方法,引导组员尽可能深入地描述自己成长的经历、家庭经济问题和心理感受。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具有相似经历或相同感受,相比传统的思政方法,小组工作更能使他们放下顾虑,打开心扉,产生同理心,向内满足情感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性小组的人数一般以8人左右比较适合,通常开展6~8次活动最佳。具体可开展“名字接龙”“手忙脚乱”“垂钓想法”“秘密串烧”“水晶球”等活动。
(二)成长性小组
成長性小组是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提升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等方面的认识,帮助组员促进个人的成长。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自闭、缺乏生活热情和信心等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性小组的目标在于借助小组这个载体,帮助组员充分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改善,通过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目标和意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性小组的联结纽带在于组员有共同的目标,愿意利用小组获得成长,他们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较高水平的自我表露。筛选组员时,这类小组要充分考虑组员背景的多元化,通过不同的经验分享来启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困境的能力,通过小组经验获得个人或小组的成长。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小组是以组员为中心开展活动,小组带领者作为协助者应多鼓励组员产生更多的自我表露,同时为小组活动“提供资料”,增进组员对相关资助政策、校园服务、社会活动等的认识,帮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
(三)社会化性小组
社会化小组的主要目标就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工作内容包括社交技巧培训、提升自信心和规划未来等。组员基本上有相同的需要,在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组员之间建立关系,学习与人沟通和互动[4]。社会化小组特别适合于不敢与人交流、孤僻、自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前面两种小组类型不同的是,社会化小组的组员既可以是同质化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小组是组员参与行动的媒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参与小组活动的程度相联系。社会化小组工作中,带领者要积极鼓励组员参与到小组中来,综合使用聚焦、鼓励与支持等带领技巧。这类小组的人数一般以8~12人左右比较适合,通常开展6~8次活动。根据小组实际情况可选择开展“逢N拍手”“集体作画”“信息接力棒”“信任跌倒”“乔哈里窗”等活动。
(四)小组工作方法介入资助育人工作注意事项
一是,小组的发展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影响,阶段具有连贯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小组带领者要遵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小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在小组初期阶段,组员的特点是适应与期待,组员开始聚集探索小组的功能与目标,小组规范开始形成,此时带领者要进一步思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社会、情绪等方面的需求,思考小组成员共同和个别的需求是什么?在小组中期,小组已经成熟,组员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控制意识增强,此时容易产生小组冲突,带领者应正常看待冲突的出现,灵活运用包容、冷静、焦点回归等技巧,可借助认清价值观和角色扮演处理。小组后期,主要是巩固组员积极的情绪体验,尽力消除消极的感受,做好结束的准备和离别情绪的处理。二是,在开展资助育人小组活动时,需要带领者向组员澄清,小组工作是一种专业的方法与技巧,小组是服务载体,开展活动是服务的形式,核心是通过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借助小组动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享、交流、体悟,从而实现资助育人小组目标。
四、结语
新時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需求已经由“生存性需求”转变为“发展性需求”,对于他们而言,当下更需要的是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的提升、身心健康的塑造与发展。小组工作通过专业方法与技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与外界互动交流的平台,能够很好地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与迷茫,提升自信心,增强抗逆力。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20年)[N].人民网,2021-9-17.
[2]王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3]周彩云,张白玉,毛诗雅.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现状及其发展型需求调查[J].教育观察,2020(21):39.
[4]刘梦.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