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解析及策略研究

2021-04-13 13:37:51张玫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语文教师初中生

张玫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当下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成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教学研究与努力。本文仍然选择以此为主题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详细解读了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编选情况,而后针对古诗文的一般教学特征进行详细的教学策略探讨,希望为教师开展古诗教学工作并提升此部分的教学效率产生指導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初中生  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070-02

古诗是学生开启求学时代以来所接触的重要语文形式之一,甚至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园启蒙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一些非常简单的古诗。朗朗上口的朗读语感由于整体篇幅较小所带来的背诵难度相对较低很快使古诗成为备受学生青睐的语文学习形式,但随着学生的学习进度不断加深,对于古诗的学习也更加全面和细致,所以基本的学习要求和整体的学习工作量也就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古诗的教学现状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和把握。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情况解读

1.选文比重增加,对古诗文重视程度提升

我们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详细阐述古诗文在整个教材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基本的存在形式。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共有一节古诗课,该节古诗课主要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这4首。而这一册教材共有二十四课,所以单从古诗在整个教材中所占据的比重而言是相对较低的。而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一共有《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这5首,但是这仅仅是限于课内的,因为在整则教材课外古诗词阅读部分也有《泊秦淮》《贾生》《过松原晨炊漆公店》《约客》这4首古诗,虽然这4首古诗并没有在整个教材编写的正篇内容之中,但是随着课外导读部分在当下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青睐,所以一般也会要求学生对这4首古诗进行学习。至于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所占据的数量和整体篇幅也是呈现上升趋势,所以这就意味着古诗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比重是随着学生的学年增加和语文学习基础素养不断进步而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一种正向相关关系。因此,教师要对这一部分保持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2.选题内容丰富,涉及年代众多

在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古诗词,不仅表现出了整体分布比重相对增加的主要特征,更重要的是在选择相关古诗的过程中整个题材是非常丰富的,古诗词创作涉及的年代纵向跨度也是相对较大的。这种表现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诗词的题材特征种类繁多。古诗,严谨地说只是一个特殊的文学形式和学术概念,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古诗文类型,因为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体系中,不仅包括诗,同时也包括词和曲。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共分布4首古诗,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这3首属于古诗,《天净沙·秋思》是元曲的基本范畴。而且在3首古诗中,每一首诗的行文特征和基本类型也是有所不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古诗每一句话有7个字,按照古诗词的一般特征和结构形式划分方法,属于七绝。《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每一句话有5个字,所以被称为五绝。《观沧海》这首古诗创作于东汉年间,此时古诗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形式和结构划分,每一句诗只有4个字,所以从结构上而言可以基本归纳为古体,具有一定的汉代乐府诗的行文特征和表现规律。因此,从结构上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上的古诗是非常丰富的。

第二,古诗的主题特征具有多样性。每一首古诗都有着不同的写作主题,例如送别诗、边塞诗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观沧海》这首古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烘托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作者和相关人物的情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愿;《次北固山下》以作者个人的旅途为写作主题,表现了浓郁的思乡情怀;《天净沙·秋思》则是以具体的景物描写抒发了个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此,古诗的写作主题是非常丰富的。

第三,古诗选择的横跨年代相对较长。《观沧海》创作于东汉时期,《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于唐代,《次北固山下》也是创作于唐代,《天净沙·秋思》则创作于元代,虽然这4首古诗存在于一节课之内,但是整个古诗创作的年代跨度却达到了数百年。古诗创作的年代跨度对教师教学工作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教师在解读整首古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年代背景分析古诗的一般特征和表现形式。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经过上文详细阐述,我们已经基本明确了初中语文古诗分布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情况。在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一个科学认识后,我们应采取相应的举措实现古诗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对于这一部分的工作,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建议:

1.合理规划教学活动

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是教师加强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确保整个古诗教学规划的合理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给予学生更加良好的上课体验。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教师依据客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古诗的整体篇幅相对较短,并不像现代文和文言文那样有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点需要完成和处理。所以极个别教师会把整个教学时间控制得非常短,但是如果将这种教学时间控制的幅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给学生留下相对较低的学习体验。本文认为,古诗教学课时的划分需要根据古诗的一般篇幅和研究的复杂性展开。我们可以结合《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古诗展开论述,首先,前者的篇幅要大于后者,这也就意味着前者的教学工作量也要比后者多一些。其次,两首古诗的背景复杂程度不一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作者李白得知友人王昌龄遭遇仕途变故后而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更像是李白递送给王昌龄的一封书信,写作动机非常单纯,写作背景的复杂程度也相对较低,所以教师在解读这首古诗的过程中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介绍写作背景部分。《观沧海》则不同,从表面来看,这首诗是单纯描写景物的,属于咏物言志的基本范围。但是这首诗的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曹操在建安12年,率领自己的军队击败了袁绍及其残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一统北方的事业。而恰恰是在这一年,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郭嘉因病故去,这给曹操一统天下的事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怀着这种因统一而喜悦,因得力干将病故而失落的复杂心情,最终完成了这首诗的创作。所以这首诗的背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要给予更多的时间。所以这首诗的整体用时要更长一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每首古诗的背景复杂程度以及整体篇幅这两个基本标准确定课时教学的数量,才有助于实现古诗教学的精准化和集约化。

2.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尝试将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辅助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由于古诗的篇幅较短,所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相对简单一些。例如在《观沧海》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以下教学任务:(1)熟练朗读整首诗;(2)梳理整首诗的基本含义;(3)总结整首诗的表达思想和主旨;(4)熟练背诵并默写整首诗。在这四个教学任务下达后,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自主学习,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时间方面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规定学生的自学时间为三十分钟,在三十分钟后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和补充,从而提升整首诗的教学效率。

3.充分挖掘审美元素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充分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发现那些存在于课堂内容之中的美。这种美与我们在生活中所理解的那种美有所不同,这种美侧重于一些积极向上且具有正能量的事物和情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全面地认识这种美,更深刻地体会这种美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于这一部分的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通过分析一首诗的中心思想进而对其所表达出的美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词通篇塑造了一种冷色调,是一种凄凉而又萧条的意境。但这首词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却是维系中华民族在千年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隐性的稳定纽带,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大力提倡的一种思想情感。毫无疑问,它是一种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读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时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发表观点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三、结语

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提升个人学科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对古诗本身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和基本教学形式进行详细分析,优化整体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月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杜甫选篇序列分析——以课内杜甫的三首古诗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0(2):34-35.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语文教师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50:24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拓展阅读,古诗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13:51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36:33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1:58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