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并且,地理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基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诉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从而让学生具备地理特色的思维素养,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这是提升学生地理成绩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关键手段。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020-02
现阶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高考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常常会过度关注教学的形式与成果,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可能造成学生上课非常认真,课后也会及时复习,但是成绩仍然不理想,与付出不成正比的现象发生。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来说,死记硬背效果并不会理想,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真正对地理知识形成认同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也就是说,地理学科本身综合性较强、知识跨度较大的特点,就决定了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知识的本质,并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教学的实际经验出发,对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1.借助地图,发展思维
地图能够使零散的地理事物呈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条理性,借助地图开展教学活动能够非常明顯地看出地理事物的布局和相关特征,并实现相互促进、约束、关联关系的构建。而且,凭借着地图,能够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要求。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在运用到地图的时候,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即可,实际上,这只是难度相对较大的看图说话,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成效并不大,只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面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想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根据GIS的原理,采取图层叠加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客观的成果,并让学生更好地构建起地理因素之间的空间联系。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之后,就会主动完成图像的叠层,更加精准地描述布局和特点,在分析地理知识成果缘由的时候,也会更具条理性。
比如,在讲解我国特大城市布局特点及成因探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明确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形成的原因。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呈现城市的布局图,还要为其叠加气候分布图与铁路线路图。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功能区以及各个功能区的具体特点和承担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中国的政区图与世界的政区图,当然,必须是空白图。然后,要求学生将其中重要的首都、省级行政单位填好。同时,将重要的经纬线、河流、大洲轮廓、海域、湖泊、岛屿等填到地图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进行空间的定位,还能够结合空间的位置对区域的组成要素与具体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
此外,教师要运用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讲解过程中,教材中的内容非常有限,只有三幅图和一段文字。学生依靠这些内容根本无法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演示二分日和二至日太阳平行光线的移动变化的具体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极昼、极夜的现象真的有吗?范围是怎样的?冬至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哪?太阳高度为0的点在哪?冬至日之后,直线点具体会向哪移动?学生结合动画,思考这些问题,就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内容,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
2.通过探究,强化思维
要想实现学生地理思维的强化,教师就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整合并加工地理知识。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当中的影响条件与因素进行相应的归类,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分析和思考能力。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地理知识中的部分信息是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有些知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需要学生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发现和挖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还能够让学生多个角度、科学地看待问题,并主动从地理资料当中获取有效的知识点。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探究活动的创建,让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以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
比如,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区域的整体性出发,归纳田纳西河流域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具体特征,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各个环境方面的要素在流域综合开发当中展示出的优势与劣势。并且,在各个小组完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措施按照工作、农业和生态的顺序进行排列,最终形成区域综合治理的蓝图。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探究,就能够概括出有效的知识点,并寻求到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与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问题时,就能依靠平时积累下来的方法,获得解题的思路,收获成功的体验。
3.拓展案例,灵活思维
地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大的系统,任何地理事象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状态的有效统一。所以,教师要从灵活思维的角度,解读地理案例,并且,从自然、人文等角度分析区域性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发展情况,同时,教师要能够走出区域,真正看到区域之间的协作性和关联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案例的形式,将综合应用的思维运用到其中,从而让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内容。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区域性知识的学习放到全球背景下,让学生在大的背景下分析区域的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更具地理思维和综合能力。
比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当中,在整个地理系统当中来看,水土流失好像只是自然要素的变化,实际上,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在长期的变化中形成的。针对这样的问题,就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并将黄图高原置身于相应的区域当中,让学生在大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把握环境的整体性,明确黄土高原在发育地貌的过程中,這一地方气候、植被与水文的具体变化。紧接着,让学生对事物发展的变化进行综合性的动态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
4.完善目标,细化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当中,三维目标有着特别具体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当中,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要真正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里理解和相互关系都属于地理思维。在过程与方法当中,要求学生具备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体会、见解与成果的能力,在这里交流、表达和反思属于地理思维。可见,在地理课堂中,设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完善,以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一,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细化思维的具体内涵,确定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比如,分析、归纳还是理解。第二,教师要在目标的设计中明确各个章节之间思维上的联系,以此明确教学内容的宏观地位,从而实现系统思维的有效构建。第三,针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的细化的目标。
比如,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将学习的目标细化为:列出自然地理的要素。在学生明确气候、水文、地形、土壤、植被五大地理要素之后,在引导学生对青藏高原的这五大要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表述。这样一来,将一个较难的问题细化成两个,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再比如,在二战后影响美国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这其中自然因素包括矿产资源、气候、水源和土地,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经济、科技、政治、宗教、战争等。紧接着,教师要让学生结合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明确美国人迁移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在根据主次因素进行排列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清晰地了解引起美国人迁移的主要因素为西部的科技和南部的资源。可见,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多个,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明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地理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够让学生拥有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地图,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思维,拓展地理案例,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不断完善目标,细化学生的思维,以此实现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涛,朱彦芳.利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82.
[2]陈映珊.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分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4):35-36+39.
[3]周燕武.借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12):95-96.
[4]林伟伟.高中地理试题中逆向思维考查的分析研究——一道高考试题引发的教学探索[J].教学考试,2020(5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