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研究

2021-04-13 16:12赵天舒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赵天舒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过多地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忽视文化元素的输入,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输入,导致很多英专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生态体系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基于此,本文尝试在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教学中注入中西方文化,实现双文化导入教学,从而验证双文化导入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  双向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3-0076-03

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是英专生的必修课之一,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意义的生成、交际方式的建构、修辞策略的运用和语言结构的选择都受到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特征的制约。因此,英语专业教学既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在200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既要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又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英语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更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优秀文化,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初,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得到盛行,大学英语教学中也逐渐注重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与介绍,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很多高校的外语院系大多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如英美概况、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但是这类课程大多与语言课相脱节,缺乏针对性。很多学者也探究了外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束定芳 (1996) 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束定芳指出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文化导入的原则和方法。张为民和朱红梅(2002)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渗透中国文化,使得大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Widdowson(1983)指出, 语言学习要确立学习目的, 而大部分学习语言的目的都是为了交流, 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杨东杰、王维倩(2013)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两种文化的融合,实现双文化的双向导入教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精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笔者尝试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试图探讨双文化导入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双文化导入教学模式

(一)阶段性原则

文化的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经过历史长河不断积淀下来的,文化系统本身具有严密的体系和逻辑结构,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文化的导入必然要考虑到文化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师在进行双向文化导入过程中,也应按照由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的顺序进行文化内容的教学。

(二)实用性原则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因此,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文化的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同时,文化导入内容也应和学生日常交流所涉及的内容相关,还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性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对文化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筛选出具有实用性和普遍性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讲文化内容和语言知识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激发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学习精读课程。

(三)对比性原则

在双向文化导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英汉两种文化对比导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不同点是教学的重难点,进而发现不同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探究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考察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主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什么作用?

(2)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影响?

(二)实验设计

本研究针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参加双向文化导入教学的学生(实验组)和常规教学的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出,通过对比分析上学期精读课期末测试的成绩,两个班在实验前的英语语言水平是大体一致的,同时,在本次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发现,两个平行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当。实验后,教师再次测量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测试实验前后学生语言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变化。同时,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双向文化导入教学的效果进行访谈。

(三)实验对象

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均为辽宁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共62名学生,实验组30人,对照组32人。他们的教育背景基本相同,学习和认知能力大致相当。在实验前的英语水平测试没有显著性差异(t=-.029, P =.977)(见表1)。同时,在实验开始前的调查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t=.071, P =.944)(见表2)亦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实验前基本上是同质的。

(四)调查工具

英语水平:在实验前,采用上学期期末考试测试卷,实验后采用本学期期末试卷来测量受试的英语水平, 内容均包括单选、阅读、Paraphrase、翻译和英语写作五大项, 总分为100分。两份测试的试卷题型相同,难度也相当,因而两次考试之间有可比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Byram(1997)从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模块。本研究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是笔者根据付永钢、李天行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问卷改编而成, 具体的题目是从知识、意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设置的, 在该测试中,知识和技能分卷的题目类型是选择题,知识分卷45题,技能分卷20题;意识分卷的题目类型是判断题,共35题。在技能分卷中,学生根据案例选出最佳答案。该测试卷总分也为100分。

(五)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和语言水平测试,并统一回收,时限90分钟。参加人数合计62人,共发放测试124份,收回有效答卷124份,回收率为100%。实验后还对学生就精读课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效果进行随机采访。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7.0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所使用的试卷进行测试的内部信度一致性均达.80以上, 因此, 测试的结果是可靠的。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语言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以确定两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水平上的差异。

(六)教学方法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两个平行班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精读课教学中注重对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较少涉及对文化的输入,或者仅仅涉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输入。

在实验班,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语言知识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中西双向文化的导入。(1)注重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教师在进行精读课双向文化导入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结合语言知识点,进行双向文化导入教学。在双向文化导入教学中,对比教学是比较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方法。由于各国的文化具有很多共性,因此,中西方的文化会有很多完全对等以及交叉对等之处。例如:汉语的“祸不单行”与英语的“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是完全对等的,两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交叉对等的文化知识是指两种语言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言外表,但是所承载的深层涵义是一致的。汉语的“壮如牛”,在西方人的口中则为“as strong as a horse”。另外,通过比较,可以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中西文化输入。在精读课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完全对等以及交叉对等之处可通过对比法教授,然而有时,两种语言的文化没有对等之处,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专门讲解,加强非对等文化的输入。教师结合互联网技术向学生介绍集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为一体的文化信息。这样,让学生接触到更加真实、直观的文化知识。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西文学作品,向学生介绍适合学生英语学习的网站,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查询阅读与精读课文相关的背景信息,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增强学习兴趣。(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中西文化输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对中西文化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进行熟练运用。为此,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向学生提供特定的话题,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信息,在课上进行课堂展示或者课堂谈论、分享。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专题讲座。另外,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组织英语角,进行角色扮演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水平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水平没有显著差异(t=-.029, P =.977)。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驗,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英语语言水平方面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015, P =.048),实验组在语言水平上高于对照组(见表1)。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显著差异(t=.071, P =.944)。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分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8.068, P =.000),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分数普遍较高,其次是跨文化交际知识,最后是跨文化交际技能(见表2)。

四、讨论

通过对本实验中收集的所有数据的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持续了一个学期的实验基本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实验数据表明,在精读课教学中结合语言与文化,进行中西文化双向导入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首先,通过对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实验前后测的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在实验后有了很大的提高(测试的平均前测成绩为82.67分。 测试的平均后测成绩为85.20分)。通过访谈也发现,对学生进行双向文化导入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其次,根据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结果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也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不足,跨文化交际技能较低。说明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希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但是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能不足。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对比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发现,实验班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参考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表现出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可以得出在精读课中输入中西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也相应提高。

五、结论

从测试结果发现,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教学有助于促进语言知识的习得,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Kramsch(199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看作是信息或事实,也不能把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看作是继听、说、读、写之后的第五项技能。因此,在精读课教学中,应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注重中西文化双向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双向文化导入,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以培养合格的英语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道明. 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 中国文化研究, 2008(4):139-146.

[2]杨小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0):126-126.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4]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1.

[5]Byram, M.(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England.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
BOPPPS模式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证研究
中专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BI理念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