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与创新

2021-04-13 16:04刘兴刘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内涵

刘兴 刘婷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起点与发展的指导理念。作为支撑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界定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创新变革为引领,开拓绿色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创新以及开放创新路径,变革其原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体系、学科与专业架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振兴应用型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质量发展  内涵  创新

【基金项目】湖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建设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素质涉外经贸人才培养创新路径研究”(湘教通[2021]94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POGIL模式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0-1007)。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023-04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社会一线生产、服务、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区别于以学术研究为办学定位的本科层次学校[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三部门早在201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为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必须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引导部分高校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技术变革紧密联系,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规模已经达到全国高校的50%,在其发展进程中越来越体现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响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大局,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與调整为目标,大力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将办学与发展理念转变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学生就业与适应市场能力方面。本文从四个方面诠释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教育目标、高质量教育理念、高质量教育模式以及高质量教育特色。

(一)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

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可以从宏观至微观分解为三个层次。首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宏大目标。其次,区别于研究型本科的定位,应用型本科要以为一线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对接产业、为行业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服务为中层目标,培养以能力为导向、掌握专业核心能力、满足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后,还需要以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为微观层目标。只有围绕这三个层面的教育目标培养人才,才能达到服务国家宏伟规划、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个人职业梦想的综合效果。

(二)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型应用人才,重在促进个体认知发展、实现潜能的自我挖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推动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的有机结合。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需重塑教与学的形态,以OBE(目标导向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为引领,贯穿本科教育全阶段。其中OBE理念要求学校以国家需求的人才类型为逻辑起点,深入调研所在地区用人单位需求,市场环境,根据用人单位实地走访调研数据、中介机构的就业评估以及校友或职能部门问卷考查来确定毕业能力要求。生本教育理念即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生本理念贯穿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各环节[2],要求学校及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上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启发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心理诉求与情感需要,打造开放性的教学。

(三)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多为地方政府主办或管理,生源也以地方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更注重于如何紧跟地方定位、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建立紧密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立足本地、面向区域的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输出基地,“重地方”应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首要特色。另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随市场与行业的需求而变化,学校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在教学体系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应用型特色的培养力度,构建学校与企业相对独立又彼此支撑、相互渗透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另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围绕这两大特色,以“实用、适用、应用、实践”为导向,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人才需求,为当地提供人才支撑[3]。

(四)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被忽视,学习状态处于被动,积极性被压制,学习视野受局限。新形势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推行研讨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模拟演练式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教学,构建“讲授+合作+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教学手段上,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知识、新手段引入课程教学,形成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的教育手段;在教学设计上,深入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教学任务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分解,并不断融入实践项目。

另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需做出改变。时间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实施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学习的时间从课堂中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到课前导入、课后实践;空间上,“教室”的概念应得到扩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育相融合的“移动智能教室”,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打造的“校外教室”等应得到推广。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对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深度解读的基础上,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以达成预期的实施效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4]。因此,为达到应用型本科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以“创新”为引领,系统、战略地通过探索绿色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创新、开放创新路径,才能变革其原有的教学与管理体系、学科与专业架构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多维统筹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绿色创新路径

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在研究绿色科技、绿色技术等前沿问题上不如研究型本科高校有优势,但在打造融合的学科生态系统、推动绿色技术与成果应用、进行绿色科学传播、凝聚社会绿色共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型本科寻求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打造“绿色课程”、打造“绿色校园”、打造“绿色教学”三个方面来积极探索绿色创新路径。

1.打造“绿色课程”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绿色创新首先体现在课程建设上。积极打造“绿色课程”,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课程教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达成通识与专业“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隐形教育”的统一,实现高等教育的“绿色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将绿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绿色创新意识,将绿色技能、绿色理念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知识相融合,建立和培育维护生态环境和关注资源承载能力的意识,提升绿色创新思维意识和行动能力,培养新时代具有环保意识和创新理念的青年人才,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5]。

2.打造“绿色校园”

打造“绿色校园”要求高校在环境保护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绿色校园建设的带动作用,使绿色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从关心校园环境到关心家园、关心社会环境,成为“绿水青山”理念的维护者、传递者。同时,学校也需要对校园环境和景点的规划设计,赋予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综合表达,体现人文环境的渗透性教育功能,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完美的整体效果,感染置身其中的学生;另外,学校通过开展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校园活动、学者讲座以及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等,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现,在绿色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磨练成为新时代的筑梦人。

3.打造“绿色教学”

“绿色教学”首先体现教学手段上,采用“绿色媒介”,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通过网络、多媒体、课程软件、专业平台、短视频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采用讲授、讨论、情境模拟、实践、线上与线下交流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其次,在课堂设计上提倡打造以人为本、教与学深度融合、充满活力与个性的“绿色课堂”。鼓励并引导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联合作业或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共享的精神[6]。另外,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环相扣,构建“教、学、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营造教学的“绿色氛围”,青年学子在这样的“绿色氛围”中成长,最终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有知识、有能力、有优良人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目标。

(二)协同创新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适应外部环境,调动多方力量合力实施教学,走协同创新路径,产学研紧密结合,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教学,才能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匹配。

1.校内协同教学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型高校的校内教学应该由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同一学科方向或同一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协作,通过小组备课、相互听课等方式,共同策划或讲授某一课程或课程中某一模块、某一主题。教师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力量与个人所长,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地学习,主动探索知识,发展探索创新的能力,围绕着“教”与“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同频共振,互相激励,互相成长,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为完成团队作业,组成学习小组,以文献查阅、对话、商讨、辩论、模拟演练等各种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中,个体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差异的包容能力都得到提升[7]。

2.校外协同教学

校外协同教学包含线上线下协同教学和产学研协同教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融合两者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教学,不但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实现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要求与企业用人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师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带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行业与高校、教师科研项目高度融合,实现产学研协同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科专业的边界,也给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提供了机会。

(三)共享创新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享创新思路来源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全时空、全过程、低成本、高效率地共享各类资源,提高创新效率[8]。

首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可以通过共享与协作,探索区域协同育人新机制。包括各类精品课程的开发共享,科研仪器设备以及项目成果的共享,也包括高校之间的共建共享平台,推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政策研究、智库建设等工作,更好地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也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之间交换师资、学生互修课程、联合举办讲座、开展学科竞赛等多种教学活动,实现高校之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使学生可以共享优良的学术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其次,要积极开展企业与高校相融合的共享式育人模式,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务部门牵头,学生所处院系负责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企业行业专家为平台提供辅助教育资源,并承擔分类培养工作,深入推动共享式办学,汇集产业、高校、优质企业多项资源,实施多元合作的共享育人机制,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9]。

(四)开放创新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革新原有僵化的教学制度,推行开放式教学理念,引领创新,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格局,开放的学习能力。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教学态度的开放以及教学过程的开放[10]。

1.教学资源的开放

在“数字化时代”,课程资源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材,而是以教材作为框架或思路,延伸至各类有教学价值的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案例库、课程课件、相关参考文献、前沿热点问题论坛、教学软件、专业平台等数字化资源。早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推动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方案,应用型高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融合应用开放资源获取更多教学的素材,从开放的渠道获取及时的信息,全面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2.教学态度的开放

随着课程教学的容量在不断扩大,教师准备课程教学时,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大量地准备教学素材,精心地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在授课时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效果。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用开放的教学态度,鼓励科学质疑,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运用事实和实验数据来验证的学术精神。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考量。

3.教学模式的开放

如今,越来越多的课程走向了市场,这就需要由教师、行业主管部门、优质企业、各种专业平台、学生本身来全方位构造新的教学主体,完成课程教学中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以课堂教学、小组协作作业、行业专家讲座、企业社会实践、线上平台学习等多样的教学实体组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断拓宽的眼界,不断加深的认知,打造学生思维形式的反常,思维过程的辩证,形成构建创新的来源[11]。开放的教学模式还包含了开放的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学内容以及开放的教学目标。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授学生固化的知识点,而是延伸式、拓展式、实践式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4.教学过程的开放

在如今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教学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应该向前先后延伸,包含自学、导学、助学、促学四个环节。在教师授课前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与资源进行课程的“自学”,加强对即将学习内容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更多的是引导的角色,即“导学”;而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共同完成合作作业、项目研究等教学任务,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即“助学”;对于课程中的应用环节、实践内容,将由行业企业参与教学,将现实行业应用、市场需求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完成了以产“促学”。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必须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和本科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积极调整与变革其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育人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由外向扩展式向内生嵌入式转变,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特色、教育模式几方面重塑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必须精准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当地行业企业资源有效对接,将自身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输出与企业行业需求相适应,建立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流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以“创新”为引领,开拓“绿色、协同、共享、开放”的发展路径,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孝智,朱为鸿.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地方高校的战略选择[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0,5(3):1-7.

[2]黄鑫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1):266.

[3]王中教,张泽云.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实践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9(20):75-81.

[4]王悦宁.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2):152-156.

[5]王鹏飞.学术型转向应用型——本科高校何去何从(上)[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1-3.

[6]汤正华,周泽民,张兵.要素融合:高质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之策[J].江苏高教,2020(5):77-81.

[7]张浩,杨阳,刘阳.协同创新中心助力苏州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30):4-6.

[8]杨浩昌,葛辉,张发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导刊,2020(10):83-90.

[9]汪陈,刘珺,赖涛昌.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58-59.

[10]江颖,尹析明.嵌入性视角下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9):27-33.

[11]单子丹,李雲竹,项朝霞.依托“双一流”本科教育的创新创业开放式教学新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3):40-43.

作者简介:

刘兴(1973年-),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劉婷(1980年-),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