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匠人精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及实践

2021-04-13 00:44刘杰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摘要】志愿服务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核心思想,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大学生匠人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专业的知识、行事的风格等诸多素质的形成,匠人精神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匠人精神的培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志愿服务理论的探究、多元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匠人精神  志愿服务  “正己培训”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化院合2019第022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179-02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匠人精神、敬业等品质对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石化学院“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经过多年的志愿服务实践得出结论:大学生匠人精神培育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品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专业的知识、行事的风格等诸多素质的形成,匠人精神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匠人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内涵

1.大学生匠人精神。匠人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敬业精神,从思政德育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匠人精神的培养,不论是在校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就业创业,特别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匠人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中李宏伟、别应龙认为,所谓匠人精神就是在设计、质量、技艺和制作方面的孜孜追求[1]。石化学院“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出高校大学生匠人精神的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大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用苛求完美的精神,坚不可摧的意志品质,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敬业态度,主导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行为,并由此内化升华而成的个人特有的品质。匠人精神的具体内容包括:严谨认真言行有度的执业态度、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的价值认知、从小事做起推陈出新的钻研精神、心怀激情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学者沈杰对志愿服务定义为“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贡献社会,以提高公共事物效能和增进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而进行的各项活动[2]。”国内还有的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3]。”具有自愿性、组织性、广泛性、育人性、时代性等特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为:学生自愿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用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为了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帮助他人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匠人精神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1.大学生匠人精神是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需求。高校大学生在如今的企业单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为了岗位担当者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明显的特点: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思想上存在好高骛远、一劳永逸的表现,行动上有些好吃懒做、眼高手低。因此,匠人精神作为一种指导力量、精神激励,能够鼓励学生耐住寂寞、收敛浮躁、用坚定的意志耐心打磨自己,使自己逐渐变成社会上的强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中创造更多更新的价值。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人类毕生的追求。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在创造家庭价值、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务必要具備与之匹配的意志品质、精神信念、高超技能和沟通能力。匠人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学生树立起精神图腾,即追求极致、专业专注、精益求精。通过长时间的培养,还能够鼓励高校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2.大学生匠人精神是志愿服务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需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聘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就业环境面临很大的考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就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举措,召开高质量的招聘会,将用人单位邀请到学校进行宣讲,或是对学生实习期的延长,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有机会留在企业就职。经过一系列政策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创业就业的机遇,提升个人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石化学院“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教师们,非常注重志愿者人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谦和态度、谦虚的举止、诚实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等都是严格要求的项目,以工作小组和项目小组的形式依托实际工作平台锻炼学生。

3.大学生匠人精神是志愿服务培育职业素养的实践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求将这种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敬业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4]。”“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学生要以爱国情感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为企业多创造价值,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能力的高低,素质的强弱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匠人精神的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将会成为大学生精神力量之源。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培育匠人精神实践经验

1.强化团队教师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教师队伍不仅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理论知识水平,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操作能力首屈一指。包括以学校信息中心凌之风工作室为依托,培养志愿者办公软件、网站管理维护等方面技能的李双远老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讲授以《论语》《道德经》为代表的国学和礼仪常识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婵娟和付裕老师;负责团队管理、工作方法和软笔书法培训的石油化工学院办公室刘杰操老师。他们在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奉献全部的力量,一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另一方面不断修身重德,力求成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不仅通过课程教会志愿者知识,更是通过本人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志愿者学生。

2.强化高年级学生的榜样作用树立典范。“正己培训”志愿服务团队的学生共进行两年的培训锻炼,因此就有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共事的“传帮带”优势。三年级的同学经过一年的培训,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出追求完美的职业素养、全神贯注的敬业精神,在生活中也能体现出为他人着想、雷厉风行、沉着冷静、沉稳专注等特点,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流露出淳朴敦厚、忠义孝道等道德素养,这些行为品质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二年级的同学,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开始慢慢的变化。与此同时,团队指导教师对高年级同学指导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纠正其过大的偏差时,对低年级志愿者同样提供借鉴意义,从而实现了正己培训的价值最大化。

3.强化志愿者自身的约束作用严于律己。作为一种内化的信念,需要高校大学生将匠人精神反复地在实践中体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的同时,真正发挥其激励的作用,而不是表面化、肤浅化。匠人精神的直接体现就是在他人的眼中能够观察到的大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不经意间的显露,更加自然,更加体现匠人精神的内化结果。内化于心的匠人精神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论层面有深刻的理解,在心里牢牢地扎下根基,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这样才能够在实际行为上做出准确的指导,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自觉遵守的法则。因此,内化的过程是团队师生重点实践的关键所在,达到不经意间的自觉。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良好的学习习惯、怀揣谦虚谨慎之心、有团体意识、增强沟通技能等,成为正己培训的主要内容[5]。服务团队运用秋山利辉先生整理出“匠人须知30条法则”的标语,在志愿者招聘的考核环节和正式录用后的日常工作中,会随机地进行抽查,背诵的标准是“一字不差”,目的就是让一流的匠人标准渗透到个人的潜意识里。孝道、知恩、有礼、谦逊、友善……这些都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字面的意思看似简单,对磨练心性和品格却非常有效,能够唤醒每个人蕴藏的一流精神。例如:匠人须知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打招呼的时候要热情地看对方的眼睛,让对方听清楚你的声音。正确的打招呼可以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个能够热情打招呼的人,也一定能够热情地与人交流。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背诵和在实际工作中的自我对照,志愿者们看到了自身的变化,这正是“正己”的根本体现。

四、结语

在工业4.0时代,中国这样制造大国的各行各业更需要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或许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一项重要条件。在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时代,匠人精神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完美融合,不仅让志愿服务有了更高的标准、更严格有实效的参考守则,同样志愿服务为匠人精神的弘扬找到了很好的培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匠人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2]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J].青年探索,2010(2).

[3]丁元竹,江汛青,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4]杨业华,于雨晴.论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86.

[5]张青.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8.

作者簡介:

刘杰操(1982年-),男,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吉林化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培养和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