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6-04-21 03:13沈华梅
科教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

沈华梅

摘 要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志愿服务内容设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专业化、志愿者考评体系、志愿服务工作资金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育人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8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和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占据全国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内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是高职教育贯彻“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事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1 建设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

(1)志愿服务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有赖于一代代有着坚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的不懈努力。90后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意识、更加强调对自我个性的追求,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青年学生的德育需求。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在实践中青年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于社会合格公民的标准更加清晰,对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要求更加强烈。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塑造青年学生良好的社会公民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2)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知行合一”。思想政治课本教学侧重于“知”的培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行”,要将“知”与“行”相统一,通过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建设,不断强化知与行的联系,形成“常行”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通过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把服务、助人与个人价值相结合,从而充分激发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内在积极性,更好地将课堂中的思想认知付诸实践,激励大学生自觉成为优良社会风尚的示范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3)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激发,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养的提升,为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志愿服务包括扶贫助残、科学普及、文艺演出、大型赛事、公益援助等,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基层生产生活直接面对的问题,同时又可促使学生发挥技能优势、展现学习成果、实现自我价值。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专业化、团队化、项目化较高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对于服务项目的策划、志愿队伍的组织管理、服务对象的帮助、服务过程的总结、服务体会的报告等,使得志愿者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志愿服务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在充分把握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反省和改造自己,切实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养。

2 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内容与专业技能的结合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高职大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工作本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功能。而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多只能偏向于“保姆型”、“家政型”的卫生保洁、社会引导、爱老敬老等内容,在这种“简易化”志愿服务经历后,大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也随之减退。

(2)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主要依靠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组织各类团学活动之余,很难挤出时间在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方面进行学习,加之平时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培训的机会不多,导致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体现志愿精神的宣传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志愿者综合服务技能不高、志愿服务项目难以突出特色、志愿服务精神文化缺失等。

(3)志愿者激励制度不完善。在志愿者的激励制度设计方面,缺乏对大学生志愿者内在需求的系统考察。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往往缺乏经验、情感的分享,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内在灵魂升华的作用被抑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评价考核工作处于被忽视状态,先进、典型的表彰宣传工作或简化或缺失或者考评程序不透明、结果不公开等等,导致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热情被挫伤、普通志愿者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际绩效没有与评奖、评优、升学等内容直接挂钩,或者激励制度中有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被人为忽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

(4)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资金保障。由于对志愿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的缺失,导致志愿服务工作长期被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进入学校的重点工作。逐渐边缘化的志愿服务工作,很难获得来自学校内外的资源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无法获得基本的权益保障,如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险、交通食宿费用、开展志愿服务的必要费用、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经验交流等,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3 构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途径

(1)凝聚志愿服务特色,服务内容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志愿服务内容与志愿者专业特长相结合,凝聚鲜明的志愿服务特色,能够给大学生志愿者带来良好的自我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感。高职院校在实现志愿服务内容与大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学校的“校企合作”资源,发挥企业在社会服务中的信息、资源优势。在志愿服务的特色凝炼过程中,负责部门要从整体出发,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顶层设计,从社会、学校、学生三者的发展需求出发,做好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组织、评价、总结、分享工作。

(2)丰富学习形式,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加强对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是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团干部的培训方面,学校组织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为团干部加强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应该积极为团干创造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从根本上提升团干部的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志愿者的培训方面,不应局限于“讲座式”的大众课堂,应该结合志愿服务基地的实地观摩、优秀志愿者经验分享会、志愿典型事迹报告、杰出志愿者评选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内容、志愿服务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大学生的对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3)重视志愿者绩效考评,构建科学的激励体系。客观、公正、科学的志愿服务绩效考评过程,有利于树立志愿者先进典型,在表彰先进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科学的激励体系设计是志愿服务工作科学考评的基础,在激励体系设计中,要体现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表彰典型与激励大众相结合、考核评价与促进发展相结合。考评过程要公正透明、考评结果要及时公开,表彰过程要营造追求“先进”的文化氛围,奖励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现实需求,充分体现在评奖、评优、就业、升学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方面。

(4)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志愿服务资金资源供给。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学校党政部门的重视和统一领导。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着学校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它应该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资源上给予保障,志愿服务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学校党政部门需要将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同时积极引入校外资源,保障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资金供给。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更需要积极推动和监督志愿服务运行的组织和个人。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恒久不变的,志愿服务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才能持久地发挥它在服务社会、立德树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明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初步探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5(3):44.

[2] 江浩.高职青年志愿服务特色及长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88-90.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大学生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