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高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改革初探

2021-04-13 10:55张琼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慕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组织学与胚胎学是讲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基础学科。目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的医学技术,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医学品质,因此目前高职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仁心仁术”的基层医学人才。本文基于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思想,首先分析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然后对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慕课(MOOC)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初步方案。课程思政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实现课程价值观功能的有效路径,需要专业课程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组织学与胚胎学  课程思政  慕课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作者主持的《组织学与胚胎学》为2019年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湘教通〔2019〕311号)以及2020年湖南省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认定项目(湘教通[2020]289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16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増长,对于专业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新出台的医改方案进一步强调应把公共医疗卫生作为公益事业,即以公益性为基本原则,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给全国人民,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战略思维。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是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水平决定整个基层医药卫生行业的服务质量。因此,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德高尚的基层医学人才,对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对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立德”,专业教育管“树人”的传统教育理念,明确了立德树人是高校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共同目标。高职医学教育具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三重属性,其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与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以及个体发生、发育机制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其中蕴含着诸多的思政元素。同时,该课程开始于大一第一学期,是高职医学生的先修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可以为培养 “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

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目标

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又称为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本质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不改变其专业课属性的前提下,合理深入挖掘根植于专业知识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递中完成学生的“价值塑造”,从而有效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属于医学形态学范畴,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掌握其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好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以及后续相关医学专业课程的前提。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并理解与其功能的关系;熟悉人体胚胎发生过程,理解临床所出现的常见畸形。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授课时更注重的是达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而较少涉及思想道德教育。重“术”不重“仁”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只见微观静态的结构、不见整体鲜活的人”的思维模式,为日后医患关系不和谐留下了隐患。2020 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医学类课程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即“我们必须注意加强医学道德和医学风范教育,重点是加强医生的仁心教育,教育和指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高综合素养”。因此,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从事相关研究与教育的前辈事迹有深刻的感悟;能够独立将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应用于临床实践,明辨知识的应用“禁地”;使学生具有坚定医学理想信念、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严谨的医学专业态度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2]。

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的内容

2.1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学习绪论时,结合学科发展简史重温著名组织胚胎学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埋下爱国主义种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比如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成功完成青蛙卵的外膜剥掉手术,为中国人争气;马文昭为解除帝国主义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而努力探索鸦片烟瘾戒除方法;张民觉身居海外,却心系祖国,情系家乡,为家乡兴建学校,资助受灾群众,向祖国捐赠其全部研究资料等等。通过老一辈学者的事迹,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作為新时代的高职医学生,应该主动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今后的本职工作中。

2.2 提升社会责任感

医务工作者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践行为患者服务的宗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有效缓解以及避免医患矛盾的重要保证,加强高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意义重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有些高职医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功名、缺乏爱心、漠视病患等,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在胚胎学总论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心系不孕患者,努力开展生殖医学基础研究,成功培育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使千万不孕家庭重新找回自信与幸福,享受天伦之乐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医生不仅要保护健康,治愈疾病,还应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利益,促进社会公正。

2.3培育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兼具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学科,医护人员不仅要研究疾病,处理病情,同时,还要在心理上安慰和呵护病人,在医疗服务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和关怀。高职院校的一些医学专业学生倾向于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授一些疾病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当事人的境遇,强化他们的同理心。例如,在学习巨噬细胞时可引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使学生体会到尘肺病人维权时的无助;在讲授先天畸形时,可以播放尼克·胡哲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畸形胎儿出生给父母家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冲击和经济负担,从而使高职医学生理解病人、敬畏生命,培养“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3]。

2.4传递“健康中国”理念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为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明确了具体落实方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在生命全周期内都能够提供各项健康服务。随着国家各项文件、纲要的出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模式和战略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和功能,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健康中国”理念融入其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健康信息、掌握健康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身边的人提升健康素养,以学生为星星之火,推动健康教育普惠群众,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成功实施。

2.5渗透专业伦理教育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迅猛,但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利益和便捷,主要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及伦理观。就医生而言,能否做到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患者的财富、身份、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使每个人都能在其病重时被及时救助。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换头手术、郑爽代孕事件,干细胞治疗乱象等又给我们带来哪些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这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增进他们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以虔诚的心灵对待自己的职业,敬畏并严格遵守医疗行业规范,按照医学伦理要求维护患者的权益。

2.6启发科研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组织学与胚胎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新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同时,在医学领域仍然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例如,组织工程学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来体外模拟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构建,旨在为患有器官缺陷的患者提供移植替代品。目前,组织工程皮肤已经商品化,极大地改善了烧伤及皮肤慢性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组织工程软骨、骨骼、肌腱、肌肉、血管、角膜等也在一一攻坚中。在医学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成为现有知识的发声人,还要及时介绍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努力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3.基于慕课(MOOC)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特点,亦为其难点,即知识点多、微细结构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起来艰深乏味。在高职医学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该课程学时数一直不断缩减,目前我校的理论和实践课一共只有32学时。面对教学任务重、重点难点多、教学课时少等矛盾,依靠传统课堂对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推进思政教学。慕课因其方便性、快捷性、可移动性等优点,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作者主持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慕课已经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完成了5个教学周期的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9年被立项为湖南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成熟的MOOC平台和优质资源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4]。

3.1挖掘思政德育元素,丰富线上数字资源

教学团队成员共同梳理讨论,選取合适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切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通过知识点拓展相融合,开发优质微课。同时,也选取部分学科发展简史中历史人物的传记和各类临床案例单独录制成微视频。另外,还通过文本中的链接插入文字阅读材料、推荐网站以及针对思政元素发布讨论话题,极大充实和丰富了思政数字资源,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增加线下思政元素讲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高质量的线上慕课学习,可以为线下课堂创造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不需再填鸭式地讲授专业知识,而是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提问、答疑等作为导入方式,并结合案例和问题分组研讨从容地开展课程思政,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达到课程思政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5]。

3.3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在课程评价体系设置思政考查项目可以反向促动学生对思政的重视。线上和线下多维立体的考核方式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学科知识考核中,既能检验思政教育效果,又可促成学生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人生格局,从国家、社会、人类进步的高度思考学科知识的价值。

4.结语

高职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立德”和“树人”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从而充分发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如何结合自身风格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还需要该课程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陶仕英,高文雅,张玮,邹昊靖,李彧,李健.形成性评价体系在中医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5):857-859.

[2]郭雨霁,邴鲁军,刘尚明,王富武,李春阳,康敏,郝爱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组织学实验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21,44(1):63-65.

[3]李秋明,张喜梅,单智焱,孙瑞珍,雷蕾.课程思政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开展与思考——以胚胎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3):25-27.

[4]刘茜,刘向国,洪燕,张凯.疫情防控背景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2):92-93+101.

[5]尹史帝.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教学能力大赛的参赛体会[J].解剖学杂志,2021,44(1):78-80.

作者简介:

张琼宇(1982年-),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慕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