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2021-04-12 11:25许凤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许凤霞

内容摘要:《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本文针对入选教材《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谈谈看法。

关键词:《我与地坛》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能概括出地坛景物的特点,说出地坛在作者心路历程中的作用。

2.能借助诵读文本、鉴赏语句,体会文本的写作特点。

3.借助对细节描写和对富有诗意的哲理语句的分析,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项目情境、任务

《朗读者》《我是演说家》《中国诗词大会》《一堂好课》等文化综艺类节目受到学生普遍喜爱。今天,我们以《我与地坛(节选)》为推荐文本,策划一期《朗读者》节目。

(项目设计说明:有效整合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加强实践性,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真实的语文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学以致用,提高知识的构建与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二.学习活动

《朗读者》每期节目都选用一个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嘉宾访谈和朗读,采用“(主题)开场白+嘉宾访谈+朗读+轻解析+综艺节目”的形式,使朗读者的情感、所要朗读的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众的情感有机融合。

活动一:寻找朗读者(指向“阅读与鉴赏”)

在本期节目中,你想推荐朗读《我与地坛》的哪一段?推荐理由是什么?在书旁边的空白处简单记下你的推荐理由。

1.学生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在书旁边的空白处简单记下推荐理由。(准备5分钟)

2.学生展示

我推荐段,推荐的理由是。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相时点拨,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手法进行总结。

(活动设计说明:读出语文味。文字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推荐理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思想情感、艺术特色等角度发现文本价值)

师:哪位同学先来推荐?

生1:我推荐第3段

朗读

作者说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从课前的预习材料我们知道,史鐵生21岁时因疾病回北京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史铁生曾经也想到一死了之。在这样的时候他走进了地坛。地坛衰败、荒芜、沧桑,满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这与作者残疾后的糟糕心情十分相符。我认为这让双腿残疾了的史铁生有了惺惺相惜之感,所以有了史铁生在地坛的15年的生活。

板书:衰败、沧桑

师:同学们同意本期节目朗读这一段和他的推荐理由吗?

生2:同意。这一段他结合预习材料中的作者情况概括了作者和地坛的相似。

师: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

板书:知人论世

生3:我推荐第5段的一部分

朗读“蜂儿如一朵小雾……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这一段写了一些小生命的动作。和刚才那一段景物相比,这一段的景物充满了生机。

板书:生机

师:作者怎样表现景物的生机?

生4:运用动词。还有比喻,“蜂儿如一朵小雾”。

生5:还有拟人,“蚂蚁猛然间想透了什么”“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祈祷一回”。

师:大家推荐这一段的理由是这一段对小生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地坛景物的生机,对吗?

生赞同。

生6:我认为这一段和之前学习的《故都的秋》一样,不是纯客观的景物,其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刚才我们推荐的那一段说我和地坛有相似之处,我残疾了双腿,地坛衰败了。那么地坛富有生机,我是不是也应该看到生命的希望?

板书:寓情于景

师:太棒了!这段解读联系了我们之前学习的文本和鉴赏方法。还有推荐朗读哪一段的?

生7:我推荐第6段。

作者在地坛思考“关于死的事”“我为什么要出生”,我想到了《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样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

板书:景物思考情理结合

师:作者想明白了吗?

生8:想明白了。还在第6段。“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7段作者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生9:我推荐第9段,这篇文章里最打动我的是史铁生的母亲。

学生朗读(重读“知道”“不知道”)

这一组“知道”特别打动人,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和理解。而且他说母亲“不敢问”,他怕刺激儿子,所以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10:母亲是“知道”,儿子却是“不知道”。我建议重读“当年”“不曾想过”。母亲那么理解我,我却不能体会母亲的痛苦,表现了我的愧疚。

生11:表现我的愧疚,我推荐这两段

12段“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14段“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史铁生反复强调“母亲不在了”,还表现了他的遗憾。

师:是啊,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史铁生说作家朋友“比我幸福,因为她的母亲还活着”。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一段。我建议我们合作读,同学们读反复强调“母亲不在了”的3个句子,老师读其它的句子。好吗?

师生共读

师:一期节目的时间有限,我们先推荐这些。通过推荐的这些段落,观众可以总体了解《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和特色。

接下来我们继续策划第二个环节

活动二:嘉宾访谈(指向“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

假如我们邀请到了史铁生来到节目现场。就《我与地坛》,你想与史铁生交流哪些问题?

1.学生课前阅读文本,提出问题。教师初步整理后PPT呈现。

学生回答:你会选择哪些问题?不选哪些问题?为什么?

2.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问题,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替史铁生写一段访谈稿。

(活动设计说明:以深入理解《我与地坛》为目标,以访谈为外在呈现方式,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表达交流水平。课后写访谈稿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课堂的结束不是学习、思考的结束)

待选访谈问题:

1.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如果您的腿没有残疾,您还会像现在这样成功吗?

2.您在多部作品里都描写了母亲形象。您能评价一下您的母亲吗?

3.您获得了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韩少功说:“《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您怎样评价您自己的作品?

4.您在地坛思考了15年,能談谈您在地坛思考的成果吗?

5.您为什么在地坛待了15年?是什么吸引了您?

6.《我与地坛》写了地坛,也写了母亲和其他一些人物,为什么以“我与地坛”为题?

7.后面几节还写到了一对老夫妇、练习唱歌的青年、美丽却弱智的女孩、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饮酒的老人等等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些人物?

8.您在16段中说:“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您现在找到那条路了吗?

9.您现在还经常到地坛去吗?

10.您最喜欢您的哪部作品?

生12:我选问题9,因为这个问题史铁生很好回答,而且又能引入《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师:访谈时选择问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生13:我不会选问题1。这让史铁生怎么回答?回答我的腿残疾了,所以我成功了?

生14:我不会选择问题3。让一个人自己评价自己的成就,是不是挺尴尬的。但是前面说他获奖和韩少功的评价可以用。可以让观众知道受访者的成就,也可以拉近采访者与受访者的距离。

师:访谈时要尊重受访者的感受。

生15:我不会选问题10。因为现在是就《我与地坛》,你想与史铁生交流哪些问题?提这个问题,如何史铁生回答的不是《我与地坛》呢?讨论就偏了。

师:访谈要围绕访谈的主题开展。

生16:6、7、8我都会选。我觉得这几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因为这是对《我与地坛》全文的深入理解,不仅仅涉及今天朗读的这两节。而且这是一般观众可能不明白却又很想了解的。所以在访谈部分提出,请作者来回答。

师:回顾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我们总结一下,访谈提问题一般要遵循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生17:问题围绕访谈的主题设计,通常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尊重受访者的感受。

生18:还要考虑观众想要了解哪些问题。

师:从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看,大家对《我与地坛》节选部分甚至全文都认真阅读并思考了,对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提出表扬。我们在这些问题中选出了一些适合在我们设计的节目中用于访谈的问题。课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问题,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替史铁生写一段访谈稿。

活动三:拟写卷首语和开场白(指向“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

《朗读者》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一个精彩的卷首语和开场白。现在,我们来为这一期节目拟写卷首语和开场白。

大家认为我们本期节目的主题可以是什么?

生19:母亲、亲情

生20:精神家园

生21:生命的思考

生22:生命的意义

生23:自然的启示

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按照你选定的主题,在课本“学习提示”下面的空白处拟写本期节目的卷首语和开场白。

(教师给出《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和卷首语、开场白作为参考范例)

学生写作并展示

主题词——母亲

卷首语:

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的《母亲颂》中说:“人类所能表达的最甜蜜的语言,就是‘母亲。这个词,简单而又伟大。它饱含着希望、爱戴以及人类心灵中所能包含的一切温柔、甘美和甜蜜。她是悲痛时的慰藉,绝望时的希望,软弱时的力量。她是怜恤、慈悲、同情、宽容的源泉。”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看看那个活得最苦的母亲,那个给了史铁生慰藉、希望和力量的母亲。

开场白:

母亲,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母亲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她承受着巨大的苦痛。她的痛苦在于她有一个活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的痛苦在于她承受着痛苦,却又默默地,在不伤及儿子自尊的情况下看护着他,独自承受惊恐和担忧。她是一个活得最苦的母亲,却以执着的目送和寻找给儿子无尽的心灵慰藉。

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这句话:“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趁着来得及,去拥抱你的母亲吧。

(活动设计说明:不确定性是文学作品意蕴的重要特征,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唯一的。尊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在真实的情境下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三.课堂小结

(PPT展示“学习活动”和“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

本节课我们以《我与地坛(节选)》为推荐文本策划了一期《朗读者》节目,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1在推荐文本段落和陈述推荐理由的过程中,我们赏析了文中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和富有诗意的哲理语句,我们概括了地坛景物的特点,明确了文本的写作特点,也明确了地坛在作者心路历程中的作用,领悟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活動2,通过访谈,我们结合活动1的阅读与鉴赏和《我与地坛》全文,进一步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深度解读文本。活动3,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梳理与探究,总结文本主题,并以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主题的思考。

四.作业

1.(必做)就今天课堂上确定的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或自拟问题,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替史铁生写一段访谈稿。

2.(选做)使用学校朗读亭录制一段《我与地坛》朗诵音频。

参考文献

[1]王建明.《中学语文“感悟教学法”初探》,《中学语文》2010年12期.

[2]全亮.《散文〈我与地坛〉翻译实践报告》,《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3]武智.《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反思及改进》,《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李辉英.《有尊严地活着——谈谈〈我与地坛〉中的生命意识》,《速读(上旬)》2017年.

[5]廖瑾.《地坛之悟,赤子之思——〈我与地坛〉全文赏读教学案例》,《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0年11期.

[6]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语文学习》2018年03期.

[7]潘井亚.《大情境下的小任务——学习任务群设计原则浅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03期.

[8]崔静芳.《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学习目标的确立——以〈我与地坛〉为例》,《中学语文》2017年27期.

[9]赵长河.《着眼模块目标、甄选互文材料的群文阅读》,《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7年10期.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