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育不能回避文学教育,更需要充分理解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紧密互文体现在四个方面: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教育为儿童文学培养作者和读者;儿童文学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中包括儿童的文学教育和儿童文学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 文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传统,从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写,到今天最新的部编教材的出版,儿童文学都很自然地成为教材的主体部分。但语文教育界仍然有不少排斥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基础语文“文学教育很重要,但应处于从属地位”,而且认为“小学阶段不要教文体知识,更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但事实上,儿童文学不但是家庭阅读的主要材料,也是儿童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的主要选择,语文教育不能回避文学教育,更需要充分理解儿童文学。
当然,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无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从价值和目标上,两者的联系都非常密切。某种程度上,理解了儿童文学,就差不多理解了语文教育,且更能找到语文教育的定位与方向。而理解了语文教育,对儿童文学也会有很好的认识。本文拟就二者的互文关系做一个阐述,希望能有助于清除对语文和语文教育传统的模糊认识。
一、如何理解语文和语文教育
要理解语文教育,先要理解语文。笔者以为,语文包括三个方面:学校里的语文、家庭里的语文、社会里的语文。学校里的语文主要包括语文课和学校里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因此课堂和图书馆是最主要的场所。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和学校对书香校园的建设,对学校里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里的语文要有效果,一要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二要靠学校图书馆提供优质图书,并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家庭里的语文主要是家庭阅读,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的亲子阅读,当然,家庭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书香家庭是童年最好的滋养,是最初的语言文字启蒙。社会里的语文主要是公众能够听到和看到的语言文字,因此,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营造文明的文化风气非常重要。下面,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语文教育。
1.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叶圣陶在一篇序言里回忆编写“开明小学国语课本”时说道:“给孩子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他还说:“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1]4叶圣陶这段话不但清晰地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三个基本原则,也清晰地指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笔者以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两个:
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文字的理解力;二是培养写作能力,即文字的创造力。
2.语文教育的属性是什么
语文教育有四个属性:一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培养语言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育的创造性。二是教学生审美,让学生建立美的标准,同时,也学会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育的审美性。三是教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个过程也是文字游戏,也是享受快乐,这是语文教育的游戏性。四是教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理解更深的思想,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是语文教育的文化性[2]。正因有如此四个属性,语文教育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容的态度,才能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立体的和提升性的教育空间。
3.摆脱“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二元思维
语文界一直以来都在反复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也一直在为此争论不休。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对反义词,不能用一对反义词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属性,这显然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偏见,也会引发不停的争吵。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但也没有互相说服,反而降低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削弱了语文教育的力量。应该摆脱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让语文教育回到它本有的丰富性、立体性、包容性和提升性的位置上来。
4.语文教育属于成长文化、童年文化
要站在成长的维度来思维语文教育,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来看待语文教育,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目标和价值。语文教育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而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是没有完成成长任务的人,因此语文课、语文教育和其他学校文化一样都属于成长文化。当然,从精神奠基、文化奠基的角度看,相比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对儿童尤其重要。所以语文教育是成人世界给儿童的,是童年文化设计的一部分,也是文明的制度设计和文化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从语文的角度理解儿童文学
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1920年10月26日在北京孔德學校所讲)一文开头就说:“今天所讲儿童的文学,换一句话便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周作人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从语文和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儿童文学,“小学校里的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定位。
1.对儿童文学的基本认识
儿童文学并非自古就有,古代有语言文学教育,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国内有人认为古代有儿童文学,主要是从两个角度立论:一是古代有儿童,因此就有儿童文学;二是古代的歌谣和故事,是儿童文学。第一种立论其实是混淆了自然的儿童(童年)和文化的儿童(童年)两个概念。自然的儿童本来就存在,但文化的儿童却是建构出来的,是自从有了现代儿童观以后才确立的。现代儿童观之下的儿童,是有生命主体性的,是价值独立意义上的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儿童。因此,从发生学来看儿童与儿童文学显然不免简单,要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儿童和儿童文学。现代语文是与现代儿童文学相伴相生的,有了现代语文,儿童文学有了读者,也有了作者,还有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2.儿童文学是成人为儿童准备的文化,学校里的语文也是专门为儿童准备的文化
谢毓洁在《近代儿童文艺研究中》说道:“儿童文艺是儿童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儿童文化的其他系统——教育——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3]29周作人提出的“小学校里的文学”是值得语文教育界思考的,这也是理解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一致性的符号。因此,儿童文学要成为语文的一部分,儿童文学教育、儿童的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有着交叉性,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面向儿童的,都要用于满足小学校里的文学教育,都要用于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正确的儿童观是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的一个出发点。不理解儿童观,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
3.儿童文学是成人语言向儿童语言的翻译与转换
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英译汉为例,当我们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英语就是源语言,而汉语就是目标语言。要成功地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就要精通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不然,是做不好翻译的。儿童文学创作就好像是翻译。当一个作家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就好像在把成人语言翻译成儿童语言,即成人语言是源语言,儿童语言是目标语言,儿童文学创作是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之所以有人写出来的儿童文学显得“成人化”或者给人感觉是“伪儿童的语言”,就是因为作家不能很好地把成人语言转换成儿童语言,即他虽然精通成人语言,却不精通儿童语言。因此,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一位能够把成人语言以“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成儿童语言的“翻译家”。
4.语文和儿童文学都是自带人文关怀的
这里以日本学者对儿童文学的定义为例。国分一太郎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地意识到为儿童阅读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鸟越信认为:“儿童文学,就是能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的文学。”上笙一郎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4]这些定义里都有“为儿童”的理念,这和语文教育是一样的人文立场,都包含着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和爱护。没有成人对儿童的爱、关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和儿童文学。
三、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紧密互文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紧密互文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无论是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甚至,民国中后期的语文不但是儿童文学作家编写的,而且是按照儿童读物的标准来编写和出版的。以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为例,叶圣陶为了编好这套课本,1932年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创作、编写了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十二册课本,收录了四百多篇课文,其中有一半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保证了这套课本的儿童文学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利用儿童文学资源提供了一个样板。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语文教材选编还没有充分利用好儿童文学资源,但由于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于是,鲁迅、冰心、叶圣陶、巴金、朱自清、叶君健等“五四作家”和金波、任溶溶、高洪波、吴然等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随着教材更广泛地走进了儿童读者的阅读生活。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其课文的儿童文学化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尺度。
2.语文教育为儿童文学培养作者和读者
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就可以看出,清末民初教科书由文言文变成半文言文,再变成白话,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白话文文学的被接受奠定了创作和接受基础。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小学一、二年级采用白话语言教材。1921年,全国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减少文言文课程,增加白话文课程。白话文的倡导与成功,当然是“五四”前期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等人倡导白话的必然结果,被官方正式承认,并在教科书中得以采用,为儿童文艺走向自觉提供了必备前提[3]107。语文教育直接提高了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培育了一种良好的文学氛围,树立起全民对文字的信任。因此,语文教育培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的素养,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非常重要的联系。不仅如此,语文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
3.儿童文学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一直重视儿童阅读这一部分,不单是因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因为阅读本身就是语文的一部分。全民阅读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语文素养的标志,爱阅读和会阅读更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儿童文学阅读材料包含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童话、小说、寓言,还包括绘本和儿童戏剧等,这些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材料,当然,也是阅读课的材料。儿童的写作也要以对这些文体的训练为重要内容。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选择好最合适的儿童读物,尤其是把符合儿童心理且能有助于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训练和想象力提升的儿童文学作品摆到教室和学校的图书馆非常重要。家庭的语文教育甚至可用儿童文学阅读替代,效果不会太差。一个在家里爱阅读的孩子,其在学校里的语文的基本能力也不会太差,尤其是写作能力。
4.语文教育中包括儿童的文学教育和儿童文学的教育
儿童的文学教育,就是给予儿童以文学的营养,让儿童接触和阅读文学经典,包括中国的文学经典和外国的文学经典。当然,除了经典阅读,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流行阅读,读一些最新的畅销书。儿童文学的教育就是让儿童文学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让儿童多接触儿童文学,阅读儿童文学新作和经典,并爱上儿童文学,甚至学会创作儿童文学。
当然,无论是儿童的文学教育,还是儿童文学的教育,都需要语文教师有文学素养,有对儿童文学的理解,甚至有文学创作的才能。叶圣陶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一向以为适宜给孩子们写东西的莫过于教师。教师年年、天天跟孩子们在一起,干的又是专门教育孩子的工作。他们最了解孩子,知道应该给他们一些什么,并且最懂得应该怎样给才能使他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1]489语文教育不能简单地只读课本,还要在文学教育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上来加以丰富。
有儿童文学的语文和语文教育,是符合童年文化设计的,也是现代文化的取向与内涵。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主要是供儿童课外阅读的,而语文课文是供教学的。因此,要在理解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来谨慎地、科学地利用好儿童文学,不能简单地排斥文学教育,更不要简单地以儿童文学替代语文。但无论如何,不但要认识到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的不同,还要认识到儿童文学和语文教育必须找到共性,尤其是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紧密互文,才能真正改良语文教育,并找准语文课的定位,提升儿童的阅读质量,优化童年的生态。
参考文献
[1] 韦商.叶圣陶和儿童文学[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2] 谭旭东.语文教育小论[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7:28-29.
[3] 谢毓洁.近代儿童文艺研究[M].西安:未来出版社,2017.
[4] 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M].郎樱,徐效民,译.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2-3.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儿童文学、创意写作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