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兵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宿迁 223800)
川崎病为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发热、皮疹、结膜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儿血管和心脏造成永久性伤害[1]。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对于减轻机体炎症程度效果欠佳,丙种球蛋白可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因免疫功能紊乱对患儿机体造成的伤害,但远期疗效不佳。双嘧达莫为常用抗血栓类药物,可减轻因血栓形成对患儿血管造成的损害,对川崎病患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嘧达莫辅助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对患儿炎性因子及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5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患儿28例的临床资料设为A组,另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患儿27例的临床资料设为B组。其中A组中男患儿18例,女患儿10例;年龄2~3岁,平均(2.51±0.22岁);发热时间3~12 d,平均(6.35±0.35)d。B组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12例;年龄2~4岁,平均(2.63±0.52)岁;发热时间3~11 d,平均(6.12±0.2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川崎病的诊断》[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意识清醒无生命危险的患儿;未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患儿等。排除标准: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儿;对丙种球蛋白过敏的患儿;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的患儿等。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补液,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B组患儿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上海宝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886,规格:25 mg/片)治疗,初始剂量为25 mg/kg,分3~4次口服,发热症状减轻后逐渐减少剂量,调整为4 mg/kg,1次/d,同时静脉注射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同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3038,规格:2.5 g/剂),2 g/kg,1次/d,静脉滴注时间为8~12 h。A组患儿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双嘧达莫片(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809,规格:25 mg/片)治疗,剂量为5 mg/kg,3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和临床疗效,其中冠状动脉病变采用64排CT检查评估,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患儿黏膜充血、红肿、发热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皮疹面积减少50%以上;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控制,皮疹面积减少30%~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手足肿胀、皮疹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③采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8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④采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WBC、ESR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A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而A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例(%)]
2.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A组患儿发热、手足肿胀、皮疹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s, d)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s, d)
组别 例数 发热 手足肿胀 皮疹A 组 28 3.38±1.02 4.22±1.37 4.58±1.64 B 组 27 4.85±1.72 6.52±2.06 7.32±1.97 t值 3.872 4.892 5.614 P值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比较( ±s)
表3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介素-6。
组别 例数 CRP(mg/L) TNF-α(ng/L) 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28 49.74±6.50 23.12±4.21* 20.68±9.20 11.95±2.10* 60.77±6.24 8.25±2.11*B 组 27 50.02±7.30 35.44±4.92* 21.44±8.86 14.83±5.35* 59.24±6.97 19.31±4.24*t值 0.150 9.990 0.312 2.646 0.858 12.3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PLT、WBC、ESR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后PLT、ESR和A组患儿WB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A组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PLT、WBC、ESR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患儿PLT、WBC、ESR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PLT:血小板计数;WBC:白细胞计数;ESR:红细胞沉降率。
组别 例数 PLT(×109/L) WBC(×109/L) ESR(m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28 406.95±124.38 198.85±76.94* 15.51±7.15 9.64±0.53* 67.15±14.38 21.54±4.83*B 组 27 413.45±150.86 234.34±85.11* 15.42±7.44 13.25±1.13 68.33±16.24 33.15±4.43*t值 0.588 9.642 0.046 10.574 0.286 9.28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川崎病发生后可引起患儿机体免疫系统活化,对患儿血管内皮造成严重损伤。阿司匹林可解热镇痛,抗血小板凝聚,对患儿体内形成的栓塞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则是抗体的一种类型,是目前治疗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能减轻免疫复合物的沉淀,增大吞噬细胞作用,降低小血管炎的发生率,控制变态反应程度,并有效预防血栓形成[4]。
小儿川崎病发病后,全身小血管会出现免疫炎症反应,引起血管损伤,导致血管炎的发生。双嘧达莫辅助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机体血液循环,能快速消除患儿体内的炎症因子,中和微生物毒素,对血管免疫反应形成抑制,同时还能实现抗炎效果,减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A组患儿发热、手足肿胀、皮疹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B组,患儿治疗后血清CRP、TNF-α、IL-6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B组,表明双嘧达莫辅助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且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PLT可促进血液凝固过程的发生,当血液中PLT水平过高时较易形成血栓,加重川崎病患儿血管炎症反应;川崎病可由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WBC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免疫异常,患儿病情加重;ESR在川崎病患儿体内常处于异常升高状态,其参与川崎病的全病程。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免疫制剂,可让患儿处于一个被保护的状态,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能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反应,双嘧达莫还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调节患儿血管微循环,改善患儿血液高凝状态,以此来缓解症状[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患儿PLT、WBC、ESR水平均低于B组,提示双嘧达莫辅助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患儿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进而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综上,双嘧达莫辅助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可提高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患儿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儿血液高凝状态,且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