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艳
(万宁市人民医院儿科,海南 万宁 571500)
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十分常见,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每年感染死亡人数约为100万[1]。秋冬季节是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高峰期,因此又称为“秋季腹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纠正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等常规治疗,但并不能较好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病因主要为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致脾胃运化失调,引起腹泻,临床多见湿热泻,应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的功效,其对多种病毒、细菌引起的炎症、高热具有很好的疗效[2]。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喜炎平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万宁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患儿29例,女患儿23例;年龄1~4岁,平均(2.15±0.63)岁;病程 1~7 d,平均(3.95±0.61)d。观察组男患儿31例,女患儿22例;年龄2~5岁,平均(2.25±0.22)岁;病程1~7 d,平均(3.92±0.65)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与《实用中医儿科学》[4]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入组前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完成轮状病毒检测者。排除标准:合并细菌感染及其他病毒感染者;昏迷、休克者;合并先天性胃肠道疾病;肝、肺、肾等功能不全;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等。患儿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此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患儿给予补液、退热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7.5 mg/kg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249,规格:2 mL:50 mg)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7 d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进行治疗效果对比,其中显效:轮状病毒性肠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大便正常,病毒学检测转阴;有效:轮状病毒性肠炎症状体征及大便改善,病毒学检测转阴,轮状病毒性肠炎症状体征无改善,病毒学检测阳性;无效:轮状病毒性肠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病毒学检测阳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②症状体征缓解时间:记录两组腹泻、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和退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并进行对比。③细胞因子:治疗前、治疗7 d后抽取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 CRP、 PC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症状体征缓解时间 观察组患儿腹泻、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和退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s, d)
表2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缓解时间比较( ±s, d)
组别 例数 腹泻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观察组 53 2.83±0.56 3.74±0.69 1.95±0.36 3.23±1.06对照组 52 3.55±0.81 5.01±0.75 2.72±0.57 5.27±1.18 t值 5.307 9.033 8.293 9.32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IL-6、CRP、PCT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6、CRP、PC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清IL-6、CRP、PCT比较( ±s)
表3 两组患儿血清IL-6、CRP、PCT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6:白介素-6;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
组别 例数 IL-6(pg/mL) CRP(mg/L) PCT(ng/mL)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前 治疗7 d后 治疗前 治疗7 d后观察组 53 13.15±3.36 4.73±1.65* 8.89±3.16 2.17±0.92* 0.54±0.16 0.11±0.04*对照组 52 13.07±3.17 6.69±1.83* 9.15±3.24 4.57±1.05* 0.53±0.13 0.26±0.07*t值 0.125 5.766 0.416 12.464 0.351 13.5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发病率高,占我国病毒性肠炎的40%左右[5]。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内可导致内环境发生改变,随着轮状病毒在小肠绒毛顶端上皮细胞中不断增殖,导致细胞空泡变性,加速细胞凋亡。轮状病毒感染还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打破小肠黏膜电解质平衡状态,导致小肠黏膜吸收水分能力降低,使肠液大量积累,引起腹泻。临床上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多采取抗病毒药物、纠正酸碱平衡等常规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部分患儿症状缓解慢,病程延长,增加患儿与家属的负担。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在中医学中属于“泄泻”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患儿脾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所致。喜炎平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从穿心莲全叶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对其进行处理后可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其对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是通过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对病毒DNA/RNA的复制进行阻断,从而起到调节患儿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而使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减轻。此外,穿心莲内酯还能促使机体产生各种免疫活性物质释放,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观察组患儿腹泻、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和退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快症状体征缓解。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机体处于炎症反应应激状态,导致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IL-6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有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急性期炎性反应等多重作用。CRP主要通过肝脏合成分泌,当机体被病毒感染后,CRP含量急剧升高。PCT可由单核巨噬细胞、甲状腺C细胞等释放;当机体发生病毒感染时,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PCT,使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增加。喜炎平注射液中的穿心莲内酯能够减少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并缩短炎症反应恢复时间,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能够降低患儿血清IL-6水平,抑制炎症反应[7]。本研究中,治疗7 d后观察组患儿血清IL-6、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喜炎平能够减轻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炎症反应。
综上,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儿症状体征缓解,降低IL-6、CRP、PCT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