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澄
在传统的思维中,零食作为一日三餐外的辅食历来不受重视,甚至还常常被认为吃零食会影响正常膳食,对健康不利。实际上,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进餐时间越来越短,营养摄入难免不全面,适时补充一些休闲小食品,可以补充正餐营养摄取的不足,同时还可抗拒疲劳,缓解压力。然而,摄入过量的不健康零食也是导致肥胖或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孩子们的零食多是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垃圾食品”,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构成了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挑选健康零食呢?窍门就隐藏在食品包装上。
食品的外包装上都印有配料表,通常来说食品所用配料是按照递减的方式排列的,也就是说配料表中排序越靠前的食物配料含量越多,越靠后的含量越少。现在人们为了预防“三高”开始倡导“低糖”“少糖”的饮食方式,如果消费者想要选一款糖含量少的零食,那么就要选择配料表中糖的位置较为靠后的。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虽然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但总归少吃点添加剂对身体更有益,所以消费者在买零食的时候要尽可能买添加剂少一点的。
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去看过敏信息这一栏,因为通常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食物过敏,而且在人们的印象中,过敏算不得什么大事。但事实上食物过敏会使胃肠道、皮肤黏膜、呼吸道出现或轻或重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另外,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所以建议大家都去医院做一个食物过敏原检测,每次在买零食时,也要看清楚包装上的过敏原标记。
所有食品包装上都会标注食用分量信息,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楚它的单位标识是不是“一份”的量。因为有的产品标识的是重量或体积单位(如100 毫升/100 克),那就要计算一份的量,以免高估或者低估食品的营养。
例如,某款薯片标注的计量单位是30 克,能量是每30 克662 千焦,而一袋的实际含量是70克,那么每袋总能量是1545 千焦。对热量比较高的食品标明小分量的信息,这是商家常见的营销手法,主要是让消费者不因热量高而放弃购买,能放心地吃起来。
温馨提示:人们说起热量一般会用卡路里来做单位,但根据规定食品包装上标注的热量单位是千焦,两者有很大不同。1 千卡≈4 千焦,而1 千卡就是1 千卡路里。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上面这袋薯片吃下来就有386 千卡,大约为2 碗米饭的热量。
营养标签中通常采用“1+4”的标示模式:“1”为能量,“4”为4 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一般来说1 毫克的钠相当于2.5毫克食盐。这5 项为企业必须标示的内容(强制标示),其他的营养素如钙、铁、锌、维生素等,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标示(自愿标示)。
“NRV%”,即每单位食品中某种营养素的含量占“每日所需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这一数值是营养学家根据我国体重60 公斤的正常成年人每日所需要的营养素量来推算的。
例如,上文中薯片包装上标注的脂肪NRV%是16%,而它的计量单位是30 克,那么吃了30 克分量的该薯片,就等于吃下了全天所需脂肪量的16%,吃完这袋70 克的薯片,那么就等于吃下了全天1/3 的脂肪。
另外,爱美的女生们也要关注一下碳水化合物的NRV%,以免让自己的减肥大业前功尽弃。
有一些消费者们发现自己买的某些饼干,包装上写着高钙,并在下方写上了“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并维持骨密度”。这个高钙就是营养声称,而“钙是骨骼和牙齿……”则是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有些包装可能不会同时标注这两种信息,只标注其一,这也是符合规范的。
如果做了营养声称或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就需要标出该营养素的含量。消费者可以用此来验证一下是否买到了货真价实的零食,防止被商家误导。
通常商家都会在包装上标注“XX 含量为0”,跟此类似的说法还有:不含、无、没有、100%不含等等。其实这是商家的套路。含量为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零,只是含量小于营养素“0”界限值。卫生部关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营养成分“0”界限值的说明:“0”界限值是当能量或某一营养成分含量小于该界限值时,基本不具有实际营养意义,而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上有较大风险,因此应标示为“0”。
有的食品标签会注明“零添加”,消费者们就会误以为零添加防腐剂等于没有任何添加,从而愉快地买单。这依然是商家套路。虽然没有添加防腐剂,但是有可能添加了别的添加剂。
商家套路深,但我们只要养成了看食品包装的习惯,就能有效排雷,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