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竹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立春已过,《人人健康》如约与大家相见。这一期的“头条”,将带领读者朋友们将目光聚焦于“人体冷冻”这一技术。人生在世,死亡是永恒的话题,不过我们却无法预知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到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死亡是一个最好避免提及的话题,这个词代表了恐惧、黑暗、消逝等一系列悲观主义情绪。在面对死亡时,逝者的亲人、朋友们将面对难以接受的痛苦。
冷冻人体技术似乎给这些悲观情绪找到了一个所托之处,人们可以选择到未来去解决那些现在解决不了的医学难题。著名主持人Larry King 在一次采访中说到“我不想温柔地走进那良夜,我想被冷冻,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发现我到底死于什么原因,然后把我带回人间。” 目前,世界上可以独立完成人体冷冻的机构只有4 家,位于山东的生命科学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家。2017 年至今,中国已有10 位冷冻人成功“住进”了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液氮罐,其中,既有著名的企业家,也有年仅13 岁的小男孩。
他们的家人为何选择将他们冷冻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为了那不能承受的丧子之痛、丧亲之痛,也许是为了中国科研的未来而奉献自己。
中国本土第一位冷冻人展文莲的丈夫桂军民说:“我不会幻想三五年就能解决,但未来20、30 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我活得足够长,我就一定能看得见,是冷冻让我有了奔头。”妻子刚被冷冻起来的那会儿,桂军民时不时就要前去探望妻子,后来赶上逢年过节和妻子的纪念日等,他都会前去,慢慢的,去的次数便减少了。“只是知道她在里头,但你看不见。她的手机号码从没停过,一直用着。我去的时候会带着她的手机,播放她最喜欢的邓丽君的歌。周末的时候,只有一个值班人员陪着我,我们一起听完那几首歌,我就回家了。”
对于丈夫桂军民来说,人体冷冻技术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与安慰。在银丰研究院宣传中心主任李庆平看来,冷冻人体是否能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整个家庭对于此技术的理解,“最大的阻力在于观念,需要尊重病人本人和所有家庭成员的意见。”
在展文莲之前,李庆平主任已经接触了二十多例意向参与者,但全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成一致。例如在2016 年,一位来自山西的肺癌患者已经从山西转移至齐鲁医院的舒适医疗病房,研究团队也做好了准备工作,但在病人临终的最后一刻,他的家人改变主意放弃了人体冷冻。
人体冷冻技术可能尚未成熟,在数十年后,那些被冷冻的人们是否可以被复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选择为亲人进行人体冷冻的人们来说,却是为自己的心底种下了希望的火种,他们盼望着,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能与所爱的人再次相聚。
主编信箱:rrj k365@126.com倾听您的声音